【拼音】:jiè zì
【注音】:ㄐㄧㄝ ˋ ㄗㄧˋ
◎ 借字 jièzì
[interchangeability of words or characters] 通假字,如借“公”為“功”,借“果”為“敢”,借“崇”為“終”
釋義:(1).訓詁術語。指古書中與本字讀音相同或相近而被借來代替本字的字。
【出處】:清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上》“鹹林”:“案‘鹹’當作‘或’。‘或’者,‘棫’之借字也。古音‘或’如‘棫’,故‘棫’通作‘或’。”
【示例】:楊樹達 《積微居國小金石論叢·莊子謝施說》:“‘斜’者,‘衺’之同音借字。”
釋義:(2).指本無其字的假借。
【出處】:章炳麟 《文學說例》:“本無兄弟昆弟之名,故亦不制其字。及其立名借字,則社會已開,必在 虞 夏 以後也。”
釋義:(3).借據。
【出處】:李廣田 《水的裁判》:“ 大山 還是不承認有這筆債,還是那老話,說是既沒有借字,又沒有帳本,他老子都已爛得只剩白骨頭了,還償什麼債!”
1.我國民間音樂術語,北方鼓吹樂常用的移宮變調手法之一。借字即在五聲音階鏇律基礎上,演奏中有規律的變換原鏇律某些音高,而到達移宮的目的。如將原鏇律中的"宮"音變換為"變宮"音,形成上五度移宮,稱"壓上"(即"變宮為角");將原鏇律中的"角"音變換為"清角音",形成下五度移宮,稱"單借"(即"以凡代宮")等等。
語言·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