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該級艇繼續採用前蘇聯獨有的雙殼體結構,這種殼體除了能讓“塞拉”級多裝在武器與電子裝備外,最主要的是使其極有效地降低了被武器命中時的破壞程度,即大幅地提高了艇的抗沉性。
因為艇殼體是用鈦合金材料製造的,所以“塞拉”級正常的工作深度可達800米,是目前世界現役軍用潛艇中下潛深度最大的潛艇之一。這樣大的深度足令當今現役的絕大部分反潛武器望洋興嘆了。另外鈦合金製作的雙殼體還能確保“塞拉”級在冰區作戰時可輕易地穿透數米厚的冰層,而自身卻不傷分毫。
塞拉”級全艇共有7個耐壓艙室,從前之後分別為武器藏、指揮艙、前輔機艙、反應堆艙、後輔機艙、主電機艙和尾艙,這些艙室都是按照保證不沉性標準設計的。在一艙進水時,根本不會影響作戰;就是有三分之一的艙室被擊破進水,該艇仍然可以在海面漂浮幾個小時,以便讓艇員從容逃生或等待救援。
參數
“塞拉”級水上排水量7200噸,水下排水量8200噸。
艇長111米,寬14.2米,
平均吃水8.8米。
水上最大航速18節,
水下最大航速32節。
最大自持力100天,
人員編制95人。
攻擊力
由於“塞拉”級是型多用途攻擊核潛艇,需要完成反潛、攻艦、布雷等眾多任務,所以其裝備的武器不但種類多,而且裝載量也相當大。該級艇裝備的武器種類有:SS-N-21型遠程巡航飛彈、SS-N-16型反潛飛彈、SS-N-15型反潛飛彈、53型、65型魚雷及各種水雷等。
SS-N-21型遠程巡航飛彈主要用於對陸上的目標進行常規攻擊或核攻擊,在必要時也對大型的海上目標進行攻擊。飛彈長8.1米,最大直徑500毫米,最大射程3000公里,巡航速度0.7-0.8馬赫,巡航高度25米,命中精度約45米,戰鬥部常規裝藥500公斤,核裝藥20萬噸TNT當量。制導方式為慣性制導+地形匹配。動力裝置為固體火箭助推器+渦輪風扇發動機。總體性能和美國著名的“戰斧”巡航飛彈不相上下。
SS-N-16型反潛飛彈主要使命是反潛,是前蘇聯從SS-N-15型反潛飛彈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遠程反潛飛彈。飛彈長6.5米,直徑650毫米,射程120公里,飛行速度2.8-3.0馬赫。戰鬥部為一枚40型主/被動自導魚雷,其戰鬥部重60公斤,也可以換裝型號為16B的核彈,最大射程17公里,航速46節。
65型魚雷於80年代研製成功,是一型既能攻艦又能反潛的多用途魚雷。制導方式為先進的尾流自導+主動/被動聲導,自導最大作用距離1500米。其全長11米,直徑650毫米,射程100公里,航速50節,作戰深度950米,戰鬥部常規裝藥900公斤或少量核裝藥,動力裝置為蒸汽渦輪發動機。65型魚雷除了在一般海域工作外,還能適應于海情惡劣的海域、淺水海域及南北兩極的冰層下。這種先進的魚雷,西方至今尚未研製成功。
53型魚雷全長7.9米,直徑533毫米,最大射程20公里,戰鬥部常規裝藥200公斤,航速採用雙速制(25節或40節),最大航深400米。該魚雷制導方式為線導+主/被動自導,自導最大距離1200米。
MSHM定向攻擊水雷,也成為大陸架水雷,屬於火箭上浮定向攻擊式短索錨雷,是前蘇聯在80年代裝備的新型水雷。它主要用於打擊大陸架水深範圍內的水面艦艇核潛艇。MSHM定向攻擊水雷主要由筒體、目標探測和控制裝置、可控尾翼的火箭戰鬥部、錨雷等組成。其一旦被布放到位,水雷將於雷索頂端處垂直向上,當目標探測裝置探測到艦艇時,水雷就啟動其主動聲引信,並計算出火箭戰鬥部的彈道和相應的戰鬥部尾翼的舵角,隨後筒體開蓋,火箭發動機點火,戰鬥不脫殼而出,按照預定的彈道飛向目標。MSHM定向攻擊水雷長4米,直徑533毫米,全重820公斤,布深60-300米。另外“塞拉”級還裝備有先進的PKM-1、KPM型火箭上浮定向攻擊水雷、SMDM自航式沉底水雷等。西方還沒有類似的武器。
“塞拉”Ⅰ型艇最大武器裝載量為30枚,除了發射管內正常裝載外,艙內一般可裝12枚65型魚雷和20枚53型魚雷。如果裝載飛彈的話則必須相應減少魚雷的數量。其執行布雷任務時,最多一次可攜帶各型水雷60枚。
“塞拉”Ⅱ艇的武器裝載量增加到40枚,除了能發射Ⅰ型艇的所有武器外,據說還能發射“針”式防空飛彈。“塞拉”級的艇艏裝有8具650毫米的多用途液壓平衡式發射裝置,艇上配備的眾多武器均由這8具多用途發射管發射或布放。至於要發射和布放533毫米的武器,只需在原來的650毫米發射管內套上特製的魚雷襯套就可以了。值得一提的是,該級艇上裝備了快速裝填裝置,管內的武器發射後能夠儘快地再次裝填,所以“塞拉”級武器再次發射效率是很高的。而反觀現今的西方攻擊核潛艇,能有“塞拉”級這樣強大攻擊力的,眼下恐怕只有美國的“海狼”級和“洛杉磯”級了。
隱蔽能力
在現代戰場上,被發現也就意味著被消滅。而良好的隱蔽性對潛艇來說更是顯得極為重要。因此“天青石”中央設計局在設計“塞拉”級時就對安靜性給與了特別的重視,可以說該級艇上集中了前蘇聯多年來在降噪研究方面取得的各種最新成果。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塞拉”級的艇殼材料有先進的鈦合金製成,這種金屬自身具有高強度、低磁性的特點,這使得敵方很難探測和跟蹤。在艇的外形上則採用了拉長水滴形線形,以降低流體噪聲。艇外表面設計得非常光滑,極少有突出體暴露。艇體與指揮台圍殼上的開孔數量降到了最少,較大的開孔均設計了能自動開啟和關閉的活動蓋板,因而當活動蓋板關閉後,從艇的外觀上是根本看不到開孔的,從而降低了艇體的水流動噪聲。並且該艇指揮台圍殼與艇體的銜接處運用了弧形圓滑過渡,這是為了減少圍殼與艇體間流體干擾及降低阻力和噪聲。艇的水平舵、方向舵、艉水平舵等裝備都設計成光順的流線型,其中的水平舵為收放式,不用時可收回艇體內部。
二、艇體的外表面全部敷設了一層厚厚的消聲瓦,這種消聲瓦厚約80-150厘米,長寬比為90-85,由合成橡膠製成,其結構分為兩層,外層為實心固體,內層設定了各種尺寸與形狀的孔洞。這種消聲瓦即能夠吸收敵方主動聲納的探測波,又能隔絕和降低本艇的噪聲,使艇體表面形成一個良好的無聲回聲層,從而大大加強了“塞拉”級的安靜性。
三、為了降低艇內的內部噪聲,設計人員首先在殼體內部和艙壁上大量的敷設了吸聲材料。為了消除艇上機械所發生的噪聲,設計人員儘量採用降低噪聲設備,並且給噪聲強的設備上加裝隔聲罩、消音器和設立隔聲室。為防止設備工作時產生的振動向潛艇傳遞,機械設備都安裝在一個統一的筏體上,筏體通過隔振器撐在艇體上,使機械振動對潛艇的影響減到最小。對於結構振動,則在筏體上、設備的減振基座上及動力艙的甲板、艙壁上敷設由大量的約束阻尼材料。艇內的系統管道儘可能多地採用彈性連線管與艇體相接,對其中流體強烈作用的管路採用了降低流速、局部管路採用阻尼軟管和消音器的辦法,以減少流體衝擊振動和隔絕振動傳到艇體上。
四、從前的潛艇的螺鏇槳由於葉片周向載荷的不均勻,鏇轉時將會產生高強度的噪聲。為此“天青石”中央設計局特意為“塞拉”級安裝了新型的大側斜螺鏇槳,這種槳有效地降低了噪聲。另外艇內還採取了減少紅外輻射、消除磁特徵、降低核輻射等等許多措施。採用了上述眾多的降噪措施後,“塞拉”級終於成為一型真正安靜化的潛艇。其Ⅰ型艇的噪聲約有120分貝,這和美國的“洛杉磯”級核動力攻擊潛艇的118噪聲分貝已經相差無幾。而經過改進的“塞拉”級Ⅱ型艇的噪聲比Ⅰ型更低。
動力裝置
“塞拉”級上裝有兩座壓水堆,單堆功率為200兆瓦,而迴路採用2台渦輪發動機,輸出功率高達95000軸馬力。艇上還配備有2套柴油發電機組和2組蓄電池。柴油發電機組可保證潛艇在應急和事故狀態下的輔助用電,同時還能推動潛艇應急航行。機組提供的電能確保反應堆冷卻系統以及必要時向蓄電池充電。因為有了如此大功率的動力系統,所以“塞拉”級雖然排水量大,但仍有著極好的機動性和較高的航速。
自動化系統
和西方同期建成的攻擊核潛艇相比,“塞拉”級的自動化程度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從雙方艇員數量配備上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如“塞拉”級擁有艇員95人,而美國“洛杉磯”級上的艇員多達133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設計人員在“塞拉”級上安裝有大量的自動化設備,比如該級艇在指揮艙設有自動化的作戰指揮系統,艇員能通過計算機對全艇進行管理。該型作戰指揮系統具有收集和處理感測器信息、顯示戰場態勢、控制武器發射、確定射擊陣位、自動解算多批目標運動要素、進行作用距離預報等許多功能。除設有自動化的作戰指揮系統外,潛艇的操縱控制、動力系統、艇務系統都是全自動化的。
電子系統
在電子裝備方面,“塞拉”級的電子設備不但數量多、種類齊全,而且在性能上與西方相當。主要有:“鯊魚鰓”主/被動搜尋與攻擊型低頻艇殼聲納,“鼠叫”低/中頻型主/被動搜尋跟蹤聲納,拖曳線列陣甚低頻聲納,聲速梯度儀,噪聲監測儀,測冰、測水儀等水聲設備;“魔伴”搜尋雷達,“停車燈”偵察雷達;中波、短波、超短波與極低頻通信設備,甚低頻拖曳浮標天線與衛星通訊設備;“奧米加”、“羅蘭”C、無線電定位儀、慣性導航系統和衛星導航系統等。
歷史結局
雖然“塞拉”級是一型性能非常優良的多用途攻擊核潛艇,但可惜的是它“生不逢時”,僅僅建造6艘,當1983年第6艘即最後一艘“塞拉”級Ⅱ型艇建成服役後,俄海軍就再也沒有訂購後續艇了。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塞拉”級鈦合金的雙殼體。雖然保證了它具有著大深度、低磁性優點,但造價非常昂貴。要知道鈦合金是地球上極珍貴的金屬,連美國也只拿鈦合金用於建造太空飛行器。在冷戰時期,這種高價高性能的核潛艇對前蘇聯海軍來說是可以勉強接受的;但在今天,在俄海軍財力吃緊的情況下,自然是負擔不起的。
其次是來自內部的激烈競爭。在設計建造“塞拉”級的同時,前蘇聯還安排了另外兩家潛艇設計局設計攻擊核潛艇,即著名的“紅寶石”設計局和“孔雀石”設計局。最終“紅寶石”設計局設計了“麥克”級,“孔雀石”設計局設計出了“阿庫拉”級。結果1983年下水的“麥克”級運行了不到6年就出事沉沒了。相比之下,“孔雀石”的“阿庫拉”級除最大下潛深度略遜於“塞拉”級外(“阿庫拉”為600米),其它方面絲毫不遜色於“塞拉”級,甚至“阿庫拉”級的Ⅱ型艇在某些性能上還略有超出。但在價格上,“阿庫拉”級約低於“塞拉”級1/3以上,這主要是因為“阿庫拉”級雖然也採用雙殼體,可其外殼為高強度鋼,內殼才是鈦合金。這就是為什麼“塞拉”級只建造了6艘,而“阿庫拉”級的兩型艇建造多達16艘,時至今日仍然在改進並繼續建造的原因之一。
最後就是俄羅斯戰略的大環境的改變,俄羅斯認為沒有必要保留一支像前蘇聯時期那樣規模龐大的攻擊核潛艇部隊。加上俄現役的核潛艇不但數量多,而且型號也相當雜,除去“塞拉”級的6艘艇外,還有“阿庫拉”級Ⅰ型艇、Ⅱ型艇16艘,“奧斯卡”級Ⅰ型艇、Ⅱ型艇12艘,V-Ⅲ即16艘。繁多的型號也給後勤保養帶來了極大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