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侗繡風格獨特,自然、樸素、大方,以三龍侗繡為代表,獨具民族特色,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侗族歷史文化發展的見證。
侗繡的圖案內容以花鳥及幾何圖案為主,有的還繡有人物建築圖案,現代的 侗繡還進行一些更大膽的創新,繡有非常時尚的元素。
侗繡有的非常簡單,有的卻比較複雜。侗繡的底布是侗族人自己織出來的侗布,用線以前也是自己紡出來的線,由於自己織出來的線粗細不怎么均勻,加上顏色比較單一,現在侗族人基本上使用絲線,有的還用毛線。針是普通的手工針。
受當代流行服飾的影響,如今侗繡的發展受到很大的衝擊,甚至有倒退之勢。手工製作出來的侗繡很是耗時間和精力,一般作為盛裝的修飾,有的作紀念之用,有的作男女戀愛的定情之物等。總之,人們把侗繡當寶貝一樣看待。
侗繡作為民族文化遺產,應當被大家認識,保護。
侗族服裝的重要審美價值在於服飾中的織繡工藝。侗族服飾的織繡工藝品種繁多,在衣襟、衣袖、圍裙以及鞋面、背帶上,從頭到腳,從前到後,人們都能見到精美無比的織繡工藝。
特色
侗族織繡工藝的分類
織繡工藝種類,花樣雖繁多,但主要可分為織錦和繡錦兩大類。織錦是在腳踏織布機上織成,亦稱侗錦;銹錦是挑花剌繡而成,亦稱侗繡。侗錦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唐宋時期,侗錦就以其花色精美而著稱,被人賞識。侗族婦女按照她們本民族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和心理氣理,精心地設計圖案,搭配顏色,運用針法,代代相傳,不斷創新,編織成別具風格的侗錦。
侗錦中用黑白棉線織成的稱為“素錦”;用黑白線和彩線交錯織成的以及全用彩線織成的稱為“彩錦”。老人死後用的壽毯或祭祀掛單,祭師披的法毯等,也屬於錦類,其圖案宗教崇拜色彩較濃,如龍狗,匏頸龍等,均是侗族曾經崇拜的動物,但其色彩以素錦為主,樸素大方。花帶也屬錦類,彩素兼有,有寬窄之分,圖案有幾何形、花鳥形等,精美細膩,多用作腰帶、背帶及其它裝飾系扎之用。
侗錦的圖案多為幾何抽象圖形,如四方形,圓形,棱形以及其它動物抽象化的圖案。圖案完美豐富,色調和諧,其中以黎平、三江、龍勝、通道等地侗錦為最好,黎平的“諸葛錦”清乾隆時期就很出名,邑人張應銘曾作詩先讚美說:
薴幅參文繡,花枝織朵雲;
侗蠻鄉椎女,亦有巧手人。
黎平最出名的地方是肇興侗寨、尚重蓋寶、九潮定八、口江銀朝、永從三龍、岩洞竹坪等地侗錦最多、工藝獨特,極具考察價值。
而侗繡多用於衣服的襟邊、袖口以及背帶、頭帕、鞋子、圍兜之上,圖案多以花鳥、蟲魚為主,也有祥雲、人物、幾何圖形等。而黎平、從、榕一帶婦女的纏繡、圈繡,其工藝更是精湛,圖案清新秀美,色彩明朗,與紫黑色衣服相配,極有生氣。其中幾種主要的類型有:
類型 | 特點 | |||
花鞋 | 尖頂船形狀布鞋,鞋面前半部正中繡銅線魚眼狀圖案,側面多繡雙龍戲珠、魚龍戲水等圖案,整個花鞋象一艘航海的魚狀寶船。最精美的花鞋莫屬黎平肇興侗寨的姑娘踩歌堂時穿的繡花勾尖花鞋。背帶:背帶心正中繡八卦狀幾何圖案,四角以四幅直角的三角圖案襯托,四邊鑲長方形圖案,上面多繡雙龍、花鳥、蝴蝶、雲角等。基中最有侗族特色的是繡龍背帶,如榕江樂里的絞繡背帶,其背帶上大部分的圖案都是繡的“雙龍戲珠”,華美異常。 | |||
闌乾 | 是侗族用來裝飾侗服的飾品,它起到裝飾品的作用,主要用於衣服袖口,襟邊及褲腳、圍兜上,有雲角、方塊、八角、螃蟹、蝴蝶等圖案,這些花草蟲魚圖案都是對稱的,且極富誇張的藝術浪漫性,如螃蟹圖案是一種對稱的梅花狀花紋,看上去既似梅花,又象螃蟹圖案是一種對稱的梅花狀花紋,看上去既似梅花,又象螃蟹。闌乾是南部侗族姑娘時常佩戴的飾品,一般婦女是不佩戴闌乾的,只有尚未出嫁的姑娘穿戴用的,且用於大型的民族節日活動、出嫁、踩歌堂等。 | |||
槍藥袋 | 正中嵌銅錢狀八掛形圖案,四角以三角圖案襯之,袋口用絲線繡齒,以自織五彩花帶繫上。 |
侗族織繡的歷史淵源
縱觀侗錦、侗繡工藝,確是多姿多彩、源遠流長,那么侗族織銹工藝到底源於哪個朝代呢,雖然目前還未有定論,但侗綿侗繡確是在很早以前就出名了。清代文學家吳敬梓所著《儒林外史》里,在以鎮遠為背景的四十二、四十三兩回中,對鎮遠的“苗綿侗繡”備加先讚賞,當時的一些地方官還以此作為貴重禮品饋贈親友。在侗族居住的地方,地方史志也對侗繡有過記載,如《柳州府志》說侗族“卉衣鳥語”,《鎮遠府志》道:“女則自織自染,袖以彩繪繡”。而在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記載,當時黎平府屬於“侗人”,“女人之衣,長褲短裙……剌繡雜文如綬,胸前又加繡布一方……織花細如錦”,到清代,侗族婦女自紡自織自染的“侗錦”、“侗布”已聞名於世。康熙年間,胡奉衡的《黎平竹技詞》就是“峒錦矜誇產古州”,“松火夜偕諸女伴,紡成峒布納官租”之句。嘉慶李宗《黔記》也說:“黎平府屬滴洞編織的‘洞錦’系以五色絨為之,亦有花木禽獸各樣,精者甲分郡,凍這水不敗,敗之油不污”,可見侗族民間織繡工藝在唐宋時代就已有名氣,至明清就非比一般了。
侗族織繡工藝中幾何圖形的來源
從侗族織繡工藝中,我們可以看出各種侗錦、侗繡作品裡的圖案都比固定。在織、繡時,只能依布紋而行,按照布紋路的走向,穿針引線,所以圖案條紋大多是真線,成幾何圖形,有人紋、鳥紋、魚紋、雲紋、雷紋、水波紋、回紋、羽狀紋以及一切自然形狀。長期以來,這些幾何紋為主的固定圖案,從上一代人那裡,世代傳承,一代代傳下來。由於這種傳承性,很少有人作改動,人們只是在原有基礎上更加精益求精,使侗族織繡藝術更加完美。正是這些千年不變的圖案和花紋,使得侗錦、侗繡顯得古老而神秘。
這種幾何紋圖案的淵源,可追溯到百越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文化遺存——幾何形印紋陶上,經史學家及考古學家證實,幾何形印紋陶是百越族群所創造的一種民族文化。從這些在江南地區出土的幾何形印紋陶的裝飾花紋上,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的繼承和發展關係。在幾何形印陶上,“一些是仿竹、麻、席一類編織的圖案。如席紋、方格紋、棱形紋、重棱形紋、米波紋、雲紋、雷紋、圓點紋、葉脈紋、山形紋和動植物圖象等;有的則明顯打上帶有種種荒誕、神秘和恐怖的色彩,如變體獸面紋和龍紋”。
由此可見,侗族織繡工藝的幾何形圖案與幾何形印紋陶上的幾何圖形一脈相承,侗錦銅繡上的幾何紋就是繼承和發展的幾何印紋陶的花紋裝飾圖案,並不斷提高完善,從圖形到構圖方法,圖象組合等都有了進步。侗族織繡工藝上的幾何紡線條纖細流暢,組合圖案鎮密完整,構圖繁複多變,幾何紋和各種圖案結合,二方、四方連續的構圖方法運用自如,使幾何紋的創作在織繡品上達到高度民族化、圖案化的水平,表現了侗族高超的智慧和審美創造力。
藝術賞析
侗族織繡工藝的實用性
侗族婦女在織布機上織出布匹製衣裳,並用她們高超的技藝在細小的布紋上刺上刺繡,然後把這些織繡口用來裝飾圍腰、袖口和背帶,所以織繡既在於實用,用於各種生活用品,同時,圖案別致、工藝精良的侗錦、侗繡也美化了生活,它展示了侗族婦女的創造才能和藝術才華。因此在侗族地區,侗族男子擇偶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姑娘在刺繡、染布和紡織方面的熟練技能。所以侗族女子常將自己心愛的侗帕、腰帶或鞋墊贈送給情人,姑娘也常常耗費數年時間的艱苦勞動備下一套或多套顯示自己才能的服裝,在節日裡穿上充分展示以便能找到一位如意郎君。由於織繡技術與姑娘的出嫁機遇連在一起,織繡品是一種重要的愛情信物,因此那些古老的紡織工藝、風格和花紋也得以代代流傳下來。
在宗尚禮義熱情好客的侗族生活中,侗錦、侗繡還是贈送客人或親友互贈的重要禮品。姑娘出嫁時,母親要拿自己的侗錦侗繡送女兒,姑娘的同伴也要拿自己最好的織繡品贈給她,同樣,新娘也是以自己最好的侗錦、侗繡回贈女伴。待姑娘生下小孩打“三朝”時,做外婆的要送上最精美的繡龍背帶和各式繡花童帽。而在侗族的祭祀活動中,侗族織繡品以充當敬神敬祖的祭祀品,如祭“薩”,祭土地、祭土地、祭橋、祭井、祭樹、祭灶、祭祖宗等等,必須得有自防自織的一段侗布,或一方侗錦,或一張侗繡,或參加祭祀者身著侗族盛裝。所以侗族織繡工藝就是如此來源於生活,又被廣泛地運用生活和美化生活。
侗族織繡工藝的藝術性
在侗錦、侗繡中,我們常常能見到一些既象“寫實”又非“寫實”的圖案。例如龍是侗族服飾里的一個重要形象,在衣襟、圍腰、背帶、花鞋上都可見到,但上面的形象既龍又非龍,具有很浪漫的藝術效果;而“闌乾”上所繡的蝴蝶圖案,看上去既象蝴蝶,又象雲角;花形般的鳥,鳥形般的花;經及蝴蝶的翅膀長在鳥身上,老虎身上有魚鱗等等。可知這是經過想像和變形誇張了的圖案,其想像完全來自侗家人自己對生活的感悟,不受任何羈絆,捨去對於對象表面細節的寫實表現,而是捕捉其本質的內在的美加以體現,達到了神形兼備的效果,從而使織繡工藝既有韻味,又有民族情趣,這是侗繡和其它刺繡品種的最大不同點,它充分顯示了侗族婦女的審美想像力。
侗族織繡工藝中的神崇拜意蘊
從侗施的織繡品中,也體現出侗族的多神崇拜。在侗族人心目中,萬物有靈,他們認為無論是龍鳳花鳥,山河流,古樹巨石,橋樑水井等等,都能驅邪除害,都是崇拜對象。於是穿上附有這些圖案的衣服,以祈求平安無災,得到神靈的保佑。於是在銅錦、侗繡中出現了蛇圖騰崇拜的圖紋;雷神崇拜的雷紋;河神崇拜的水波紋;魚圖騰崇拜的魚的抽象圖案;對蜘蛛崇拜的蜘蛛圖案。還有許多織錦中手牽手的人物花邊圖案,正是侗族祭祖母“薩歲”
侗族織繡工藝所體現的民族性格和審美意識
侗錦、侗繡是侗族服飾區別於其它民族服飾的一個主要內容。侗族婦女的服裝有“無衣不花的,無花不繡”之說。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他們不同的服飾能體現得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社會生活、民族心理特徵,而作為雖有細微差異但整體風格基本一致的侗族服飾也同樣如此。因此作為侗族服飾風格特徵具體體現的織繡工藝,更是集中反映了整個侗民族的生活、心理、性格及民族審美意識。
首先,從整體結構上看,侗族織繡工藝極其精緻,技術精湛,講究圖案的整體完美性。在技法上尤其擅長於通過線條的工整、細密、剛柔、曲直、緩急、表現出表體的結構美。一張布帶上有時往往織繡上複雜的圖案,其圖案線條幾乎將底全部覆蓋;在時甚至在一寸布之上刺上七、八十針,這隻有在大量閒暇時間的農耕民族中才可能有如此的精力與時間。同時,侗錦、侗繡的構圖也非常細密嚴謹,主體突出,層次分明又很和諧。例如,侗族婦女用以背小孩的背帶,背帶中心所繡的花紋,一般以龍、花、鳥等物象或人物圖形,這種完整和諧的整體圖案,它正是侗民族古樸的民眾意識的反映。也正由於侗民族具有這種古存放的群體意識,所以在侗民族中產生要求集體高度配合演唱的多聲部“大歌”。
其次,侗族織繡工藝在色彩的運用上,雖然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的差異,同時不同類型的織繡品對色彩要也不同。但多用單純色,且偏於原色和重色。例如侗錦以及各種各樣的花帶子,多用黑色的單色棉線織成;帕子這類的刺繡品,一般也是以白布作底,用黑線或藍線挑花刺繡而成。這些黑白色彩的織繡品,風格古樸而典雅。而背帶、圍腰、挎包、童帽等侗繡作品,則多以黑色絨布或侗豐作底,用各種色彩鮮艷的絲線繡成,色彩多用紅綠等顏色,且以粉紅色和綠色為主,對比極其鮮明。由於侗鄉山前屋後,到處都生長著桃花、杏花、櫻桃花等粉紅色的花朵,所以侗族婦女就選擇生活中他們所常見而喜愛的粉紅色作為她們藝術創作的主調色彩,在侗錦侗繡中,甚至連太陽、龍、魚、石榴等也是粉紅色的。另外由於侗家人都生活在依山傍水的地帶,觸目間皆為綠水青山,所以綠色也為侗家人所偏愛。粉紅色屬暖色;而綠色象徵著蓬勃旺盛的生自學成才力,同時也襯託了織繡品中的紅花。正由於侗民族溫純而善良,因此在他們中間產生的織繡工藝,才體現出侗家人和平、淳樸、熱情、友好的性格特徵,寄寓著他們美好的希望,同時,也只有侗錦、侗繡中這種古樸、纖細、和諧的美好,才充分體現出整個侗民族的心理素質和審美傾向。
成就
侗族刺繡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集紡織、印染、剪紙、刺繡於一體的傳統工藝,曾經作為中國—東協博覽會禮品饋贈重要嘉賓,並在上海世博會展示,侗族刺繡產品遠銷英國。目前,該項目已經成為廣西三江侗族民眾增收快富的一個重要產業。
2010年,刺繡作品《侗族嫁衣》被送到上海世博園寶鋼大舞台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展示,吸引了數萬中外遊客欣賞。同年10月,在南寧召開的第七屆中國-東協博覽會上,270件侗族刺繡作品被組委會指定為國禮贈送給與會代表。
侗繡遺傳承人
楊甜,52歲,是柳州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鄉同樂村平溪屯侗族刺繡區級非遺傳承人。在踐行民眾路線的過程中,投資在家中建立侗族刺繡非遺傳承基地,帶領侗族婦女一起織錦刺繡,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全力將侗族刺繡產品遠銷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