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侗族蘆笙舞省級Ⅲ-1
基本信息
《蘆笙舞》是侗族的傳統民間舞蹈。源於古代播種前祈求豐收、收穫後感謝神靈賜予和祭祀祖先的儀式性舞蹈。舞蹈氣氛熱烈而歡快,現已成為侗族民眾在稻穀收穫後至來年春播前農閒期間和各喜慶佳節時,由青年男女參加被稱作《踩堂》或《踩蘆笙》的自娛性、求偶舞蹈。
每逢節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會放過“踩堂”機會。因為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過集體共舞的機會來選擇自己的心上人。而且參加“踩堂”的少女不但要身著閃閃發亮的藍靛色禮服,還個個力所能及地在頭、耳、脖頸、手臂各處戴滿銀飾,因為這是向男青年展示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的無聲語言。在過去,由於經濟水平的低下,一家中若同時有一個以上的女兒都進入成年,但因沒有起碼的銀佩飾,只能由年長的女兒參加“踩堂”活動而使全家陷入窘境的事是經常發生的。
舞蹈流程
進行“踩堂”的舞圈以村寨為單位,每個舞圈被人們稱作“一堂”,節日期間來自各個村寨、
各懷絕技的若乾堂“蘆笙舞”將會聚一堂,齊展風姿。屆時,每堂蘆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圓圈中心高高豎起一根蘆笙柱,柱頂懸掛蘆笙隊隊旗,並圍繞蘆笙柱特設由4—6人擔任為《踩堂》舞蹈進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一切準備停當後,手持小蘆笙的男青年與持彩巾或花傘、佩戴銀飾的盛裝少女,分別站成內外兩層圓圈,按逆時針方向鏇轉作舞。舞蹈動作與節奏,依照蘆笙頭所領奏的曲調更換舞姿。女子以原地鏇轉和兩臂上下、前後的擺動為主要動作;男子在邊吹奏蘆笙,邊做幅度較大的蹲步、跳躍、點步踢腿等動作。整個舞蹈沉浸在抒情與細膩之中,但又不少蕭灑與活潑。而且,每當若乾堂舞隊同時作舞時,“蘆笙曲”此起彼伏,姑娘們舞姿翩躚,真是構成一片歌舞海洋,熱鬧非凡。更有意思的是,在廣西三江縣《踩堂》的最後,有時還會加入更為激烈和引人注目,似拔河遊戲的娛樂活動“拉鼓”。所有作舞的男女分為兩邊,拉拽著系有粗繩的長形木鼓,以一方勝利為舞蹈活動的終止。
蘆笙舞由吹奏和舞蹈兩種組成
踩蘆笙,是榕江縣“七十二寨”侗族的一項重要的娛樂活動。踩蘆笙只能在冬季和春初這段農閒期間舉行。其規模有大有小,規模小的只有一隊男的吹,幾個姑娘踩堂(即跳蘆笙舞);規模大的有四、五隊,甚至十多人個隊,人數達二、二百人吹,一、兩百人踩堂(不論老少均可)。小規模在各村各寨舉行,不論白天和夜晚都可吹奏及踩堂。大規模是多村寨聯合舉行只能在白天進行,一般為五至七天,場地是特定的。大規模地進行叫做蘆笙落堂,因場地都是在壩子中間,亦稱蘆笙落壩。大規模地踩蘆笙時,每天入場或散場都要放三響鐵炮,最高潮時,觀眾達萬人左右,一般每天都有五、六千人觀眾。每天下午都要給蘆笙的人散發一兩支絲線,作為紀念品。購買這些紀念品和其它方面的經費開支由聯辦村寨募捐,有些人為了表示對這一活動的支持,以及顯示自己富有,博得好名譽,也常自費購買絲線、各色花邊、毛巾等紀念品來贈送。
蘆笙舞由吹奏和舞蹈又由吹奏扣和踩舞兩種組成,吹奏舞就是男人吹奏時的動作和步伐;踩舞就是女的在外圈踩堂時的動作和腳步。吹奏者入場,先圍成一圈或半圈,面朝前,雙手拿蘆笙,口含蘆笙,屏氣而立。當聽到領頭的用小蘆笙吹完“陸陸利笛”的《引奏曲》時,大家就一同齊奏。吹奏者吹完了一首或兩三首曲子時,踩堂的姑娘逐漸來到旁邊,準備入場踩堂起舞。這時,拿小蘆笙者借大家吹奏的停頓,奏起《邀踩曲》:“罵勒,罵勒”(侗語,即來哩,來哩),姑娘們聽話後,在長者的牽引下,步入踩堂,開始踩舞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