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來遠堡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北,與大境門,小境門(西境門),張家口堡組成張家口大境門關,並成為相互依託的防禦體系,至今以有五百餘年歷史。和張家口堡子里一樣是中國大城市市區中難得一見的明代
建築群。歷史
來遠堡周長二里有餘,城牆高三丈五尺,下以條石為基,四角各建成樓一座。堡開南、北、西三門,東臨清水河,在河畔築堤建壩,並在河中設水柵,形成完備的防衛屏障。堡內建有公署、營房、觀市廳、司稅房等,還建有八角亭一座,市井整齊。來遠堡建築平戰兼顧,戰爭時期可固守,和平時期可互市。來遠堡建成時,正值明廷與蒙古韃靼部俺答汗之間實行“茶馬互市”的和平時期,於是它便成了京西最大的互市之所。
明隆慶四年(1570年),在首輔宰相張居正的大力支持下,明廷經過激烈爭論,終於採納了宣大總督王崇古的建議,與俺答汗達成封貢互市協定,明廷封俺答汗為順義王,並在宣府、大同等地設立互市場所。宣府的互市場所就設在張家口。隆慶和議順應歷史潮流,使蒙漢之間化干戈為玉帛,雙方經貿關係不斷發展。俺答汗去世後,其夫人三娘子繼續與明廷保持互市關係,互市進入鼎盛時期。據記載,僅張家口馬市收購的馬匹每年就達1.8萬匹,為大同馬市的近兩倍。當時的來遠堡十分繁華。明萬曆年間,有人畫了一幅《馬市圖》,圖中對宣府來遠堡互市的情景作了形象描繪。清人所作《馬市圖序》稱,圖中的來遠堡堡內“百貨紛集”,還有熱鬧的藝術表演。堡外“穹廬千帳,隱隱展展”,“蓋一時之盛也!”明代穆文熙在考察了來遠堡互市後,也欣然命筆:“少小胡姬學漢裝,滿身貂錦明王當。金鞭驕踏桃花馬,共逐單于入市場。”
布局風格
來遠堡最初十分簡陋。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汪道亨任宣府巡撫,來遠堡“僅北面危垣半壁。……來市,即率我吏士商民裹糧北向而遇……市罷各散去”。於是上書建議在舊城垣的基礎上修築堡城,以鞏固邊防。工程於次年十月竣工,汪道亨親自命名“來遠堡”,並寫下《張家口新築來遠堡記》,記其事。 來遠堡位於大境門內側。長城與來遠堡北牆相距僅十二丈。來遠堡東西堡牆與長城相連線,周長二里十三步,城牆高三丈五尺,下以條石為基。環堡四隅各建一座戍樓。“東南二面並西垣接聯舊城,四正曲直,沿長一百四丈四尺,平高三丈,上加女牆五尺”。城堡設兩門,北門來遠,西南門永順。民間習慣上叫它南口。北門與小境門相對,門洞內安有吊門。 來遠堡占地約百畝,堡內有總管署一座,營房三百間,觀市廳二座、司稅房二十四處、撫賞廳三座及講市台和城隍廟等。祠廟二座,八角亭一座。總管署是來遠堡交易的管理人員辦公居住的地方,觀市廳是供守御人員瞭望的地方。兵房駐軍一為守備長城,二為監管市場。撫賞廳是政府對市場監管人員進行獎勵,對蒙古部落頭領進行賞賜的地方。司稅房則專管稅務。《萬全縣誌卷四》記載:……本朝二年初設防禦二員,筆貼式二員。康熙三十二年添設總管一員,防禦六員,管理邊境大小二門一應出入事物,駐來遠堡。關帝廟雄踞之,每逢開市,多在這裡講市,所以人們也叫它市台廟。 來遠堡城關上有講市台。講市台是貿易結算的地方。秦武域在《聞見瓣香錄》中記載:張家口為上谷要地,即古長城為關,關上舊有台市,為南北交易之所,凡內地之牛馬駝羊多取給於此。
現狀
說起張家口市的堡子里(含來遠堡),許多文化界人士將其與山西平遙古城相媲美,張家口市橋西區文體旅遊局相關人士介紹說,由於當年特殊的歷史背景,堡子里的建築風格呈多樣化,這一點與平遙古城不同,有著其特殊性。而對於堡子里的歷史文化價值,在當地也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肯定。
但是與平遙古城相比較,堡子里保護開發目前是依靠區一級的政府來運作的,而平遙古城則完全由省級部門運作,“操作起點低”是許多參與堡子里保護工作人員的共同看法,由於區一級政府的財力以及人力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堡子里的保護開發力度和進程。因此,許多相關人士建議,堡子里的保護開發還需提高政府操作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