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學是農學的一個分支。以研究作物的生長發育規律與環境條件的關係、有關的調節控制技術及其原理為主要任務,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術科學。它的研究和套用,對於提高作物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和經濟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簡介
作物栽培學是研究作物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形成規律及其與環境條件的關係,探索通過栽培管理、生長調控和最佳化決策等途徑,實現作物高產、優質、高效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方法與技術的科學。作物栽培學是農業科學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作物產量的提高過程中通過改進栽培措施所占的比例達60%以上,為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做出了突出貢獻。作物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的結合過程,有嚴格的地域性。
針對傳統作物栽培學存在的“理論缺少系統性、技術缺乏普適性”問題,考慮到當前作物栽培學的發展熱點和研究進展,著眼於對作物栽培學一般規律與關鍵技術的綜合和提煉,構建作物栽培學總論的基本框架和內容體系。作物生長發育與產品形成規律、作物與環境關係、作物栽培管理技術三大模組,著力增強作物栽培學基本理論和關鍵技術的一般規律性和普遍適用性。
發展過程
原始的作物栽培技術產生於人類最初的農業生產活動。考古發掘材料表明,中國至遲在七八千年前已有作物栽培,甲骨文中已出現黍、麥、粟、禾等作物名稱。卷帙浩繁的中國歷代農書,記錄了十分豐富的古代作物栽培經驗。然而作物栽培學作為一門具有科學理論依據的學科,它的形成距今還只有近半個世紀。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後,由於植物生理學、植物營養學和植物生態學的發展,為人們深入揭示作物-環境條件-栽培技術措施三者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可能,才使作物栽培技術的研究逐步由經驗階段提高到理論階段,開始致力於套用現代科學探索上述三者關係中的規律性和相應的調控技術。在歐美國家,原有研究各種作物生產技術的農藝學(見農藝),後逐漸分化,分別形成專門研究作物的栽培、育種、營養、生理和生態等的獨立學科。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在農業院校中設定作物栽培學學科,並在1958年編寫出版了第一本作物栽培學教科書。
研究內容
作物的種類、特性千差萬別,人類所需要的作物器官各不相同(如甘薯的塊根、甘蔗的莖稈、菸草的葉片、啤酒花的花、稻麥的穎果和豆類的種子等),加以作物的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時間性)和地域性(空間性),因而作物栽培技術不但因作物種類而異,同一種作物也常因時間和空間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栽培方法。這樣就使作物栽培學的研究不能不分門別類地進行。
除了一般地分為食用作物栽培學、經濟作物栽培學、飼料及綠肥作物栽培學、藥用作物栽培學等以外,還常進一步細分為水稻栽培學、小麥栽培學、棉花栽培學等。
水稻栽培學
中國水稻生產經歷的發展時期、秈稻和粳稻的形態特徵及生理特徵比較;水稻和陸稻的主要差異;粘稻和糯稻的澱粉結構差異、水稻的產量構成因素及其相互關係、水稻的理想株型與提高產量的途徑、積溫在水稻生產上的套用、水稻土的氧化還原狀態;水稻土中的有機質分解情況;水稻中的氮素存在狀態、秧苗類型及壯秧指標、水稻種子的催芽過程;溫室育秧技術及原理;兩段育秧技術及原理;水稻爛秧的原因及防治、稻田的主要灌溉類型、各生育期對環境條件的要求;水稻各生育期的田間管理措施及原理;水稻各生育期的苗情診斷指標、三系的來源及各自的功能和相互關係;兩系法中不育系的特點和功能;兩系法中不育系的類型及育性控制機理、三系雜交稻不育系繁殖技術及原理;兩系雜交稻不育系繁殖技術及原理、再生稻的優點和產量潛力。
小麥栽培學
小麥的階段發育特性及其在生產上的套用、小麥的產量構成因素及各因素形成過程、小麥出苗分櫱階段的生育特點和栽培技術及原理;小麥各生育階段的苗情診斷技術;小麥拔節孕穗期追肥技術及原理;小麥倒伏產生的原因及防治;乾熱風對小麥的危害及防禦措施。然而作物栽培仍有其共同的基本的研究目的和內容。為了在研究不同作物的性狀及其生長發育規律的基礎上,重點探討產量構成因素、所需要的環境條件和相應的技術措施,以求充分發揮作物的生產潛力,獲得預期的產品數量和質量,現代作物栽培學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如何運用人為的促進或控制措施調節下述3方面的關係上:
①作物和環境條件之間的關係。如溫度、降水量、光照、土壤酸鹼度和營養及與作物本身需求的關係等。
②作物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包括種植密度對單株生長發育和產量構成因素的影響等。
③作物個體本身器官之間的關係。如調節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之間的關係等。這些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需要因地、因時、因作物及其品種而制宜,在生產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
同時由於它涉及作物-環境-栽培技術措施三者關係,又需要綜合套用土壤學、作物生理學、作物生態學以至農業經濟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知識。隨著不同學科的相互滲透,以及作物生長發育最優模式方法的採用和電子計算機、自動化診斷、自動化監測等新技術的套用,作物栽培學的研究正在提高到新的水平。
栽培植物
野生植物經過人工培育後,具有一定生產價值或經濟性狀,遺傳性穩定,能適合人類需要的植物。 幾乎包括所有的作物,其中糧食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等;纖維作物,如棉花、大麻等;油料作物,如花生、油菜、芝麻等;大多數的果樹,如蘋果、桃、梨等;蔬菜作物,如白菜、蘿蔔、甘藍等;還有各種觀賞的花卉,如牡丹、一串紅、君子蘭等。農藝是農作物生產的技術與原理。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種、土壤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農機具套用、農田灌溉和排水、農產品的初步加工和貯藏以及農業生產的經營管理等。
套用
農作物種子萌發過程;農作物種子出苗過程;農作物種子的形態結構與萌發出苗的關係、作物變態根的作用;豆類作物根瘤的形成過程;油菜根系的生長時期、農作物莖的倒伏與徒長產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油菜莖的生長時期及其物質的動態變化、棉花葉枝和果枝的發生及其主要區別;棉花、油菜、大豆的株型與分枝的關係、禾本科作物和雙子葉作物葉片形態特徵區別;葉片生長經歷的時期及各主要作物葉的生存期;高產栽培應如何調節作物生長中心、供長中心葉的關係;稻、麥作物的葉片分組及各組葉片的功能;棉花主莖葉、果枝葉光合產物運輸特點;甘藍型油菜各組葉片的功能時期和功能、水稻、小麥的幼穗分化時期;棉花的花芽分化時期、禾本科作物子粒的發育過程、禾本科作物子粒發育的不均衡現象及原因、豆類作物種子的形成過程、油菜種子的生長發育及其重量和含油量變化、主莖生長和分枝生長之間的關係。
農作物種子萌發與出苗的條件及各條件對種子萌發與出苗的生理影響、小麥根系的生長過程;棉花根系的生長時期及各時期的功能特點、禾本科作物分櫱發生的順序及其規律、禾本科作物子粒形成過程及與栽培和環境條件的關係、禾本科作物空殼和秕粒產生的原因、作物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長的關係及影響因素和調節措施、作物營養器官生長和生殖器官生長之間的關係、作物生產的源、庫、流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