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季羨林全集(第16卷)?學術論著8:佛教與佛教文化(2)》內容簡介:市場上中國佛教史可謂多矣。但是嚴格說起來都只是“漢族佛教史”,不能冠以“中國”二字。漢族只是中國56個民族中之一族,不能代表所有的民族。
圖書目錄
商人與佛教
一引言
二漢譯佛典律藏中有關佛教僧侶與商人的關係的記載
三商人在印度的起源和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
四商人與佛教關係密切的原因
五與中國對比
西域佛教史
第一節 兩地的名稱
第二節 中國史籍中有關兩地的記載
第三節 中國西行求法高僧行紀中有關兩地的情況,特別是佛教信仰的情況
第四節 佛教傳入龜茲和焉耆的道路和時間
第五節 吐火羅文A、B兩方言(焉耆文為A,龜茲文為B)中的佛教經典
第六節 鳩摩羅什時代及其前後兩地的佛教信仰
第七節 玄奘時代及其後兩地的佛教信仰
第八節 龜茲研究三題
第九節 彌勒信仰在新疆的傳布
第十節 龜茲之密宗
一 引言(1.1.1)
兩個商人(1.1.2-1.1.19)
給孤獨長者(1.2.1-1.2.10)
首轉法輪(1.3.1-1.3.5)
二 漢譯佛典律藏中有關佛教僧侶與商人的關係的記載(2.1.1)
(一)一般的接觸與來往(2.1.2-2.1.12)
(二)結伴旅行(2.2.1-2.2.35)
(三)狼狽為奸,走私漏稅(2.3.1-2.3.17)
(四)商人支持佛與僧(2.4.1-2.4.19)
(五)佛教戒律禁止和尚捉金銀,做買賣,與商爭利(2.5.1-2.5.10)
(六)過去世商主與佛的關係(2.6.1-2.6.12)
三 商人在印度的起源和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3.1.1)
(一)商人起源的一般規律(3.1.2)
(二)印度古代商人起源的特點(3.2.1-3.2.6)
(三)印度河流域古代社會中的商人(3.3.1-3.3.4)
(四)《梨俱吠陀》中的商人(3.4.1-3.4.9)
(五)雅利安人的東進(3.5.1-3.5.6)
(六)印度古代的商路(3.6.1-3.6.3)
(七) 《羅摩衍那》中的商人(3.7.1-3.7.2)
四商人與佛教關係密切的原因(4.1.1)
(一) 經濟關係
a 商人是施主(4.1.2)
b 二者都以城市為據點(4.1.3)
c 共同合謀偷稅漏稅(4.1.4)
d 和尚不許捉金銀(4.1.5)
(二) 來源關係
E 二者在思想上同源(4.2.1)
(三) 意識形態
F ahimsa(4.3.1)
G 轉輪聖王(4.3.2)
H karman(4.3.3)
I 同屬沙門思想體系(4.3.4)
(四) 共同的歷史使命
J 二者同是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4.4.1)
五與中國對比(5.1.1-5.1.2)
(一) 商人與宗教的關係(5.1.3-5.1.4)
(二) 商業與農業的關係,中印兩國商人階級發展的規律(5.2.1-5.2.4)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1]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