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經

佛心經

佛心經,又名《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收在《大正藏》第十九冊。全經旨在說明大隨求陀羅尼的心中心咒功力廣大,以及此咒印契所存有的不思議力。其中,上卷採用較為端整的記述法,下卷則展現阿難尊者被引入密教的過程,並陳述阿難及釋尊的問答。

基本信息

簡介

二卷。唐·菩提流志譯。又名《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尼》。收在《大正藏》第十九冊。全經旨在說明大隨求陀羅尼的心中心咒功力廣大,以及此咒印契所存有的不思議力。其中,上卷採用較為端整的記述法,下卷則展現阿難尊者被引入密教的過程,並陳述阿難及釋尊的問答。

佛心經佛心經

密教諸經軌中,強調印契之重要者,惟有此經。特別是有關同一陀羅尼配以不同印契,即可出現不同效驗之說,更為本經所獨有。又,唐·不空譯《隨求即得神變加持成就陀羅尼儀軌》中,心中心咒單稱心中真言;再者,本經所舉印契稍異於《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所說,但其中也有相同者,故具有參考價值。

民初談玄撰〈心中心咒的研究〉一文,對於此經之真偽及譯者,曾提出質疑。然亦有認可此經為真撰者。◎附︰神林隆淨〈佛心經解題〉(摘錄自《國譯一切經》密教部三)

注意事項

第一項

本經之應特別注意者,有下列諸事。其一,經中出現釋尊與大日如來為同一佛身的觀念,卷下記述阿難尊者與毗盧遮那佛的問答,此與《雜阿含經》卷二十二(大正2·155a)稱釋迦為毗盧遮那之處,主旨大體一致。之後,純密思想出現,改以釋尊為變化身,以大日如來為法身,明確區分此二佛。如此嚴格的區別設立後,大日如來的對告主換成金剛手秘密主,純密教的教系中,因而幾乎完全未見阿難向大日如來發問的紀錄。依此看來,製作本經的當時,佛身觀的思想顯然尚不發達。

第二項

另須注意阿難尊者為聲聞的代表人物。一般而言,聲聞眾並不十分欣仰大乘思想,而普遍認為大乘教非佛說,大乘教徒也貶斥聲聞一派為小智之輩,不足以語深理,常卑視小乘聲聞。本經卻描述此小乘聲聞的代表人物,悲嘆釋尊的大通力令其難可解了,後遂信服釋尊的大通力,讚嘆佛陀的威德,而歸信此秘密乘。另一方面,文中也認為秘密乘在釋尊之世即已存在,只是被一般聲聞弟子們視為不可解而已。

解釋

此上二項,記述於下卷。而上卷之中,特別值得注意之點,是五道巡官、司命司察、精只等語的出現。乍看此等語詞,本經似乎摻雜有中國的道教思想。然若據此驟然論定本經全篇完成於中國,則又未免失之武斷。如上諸語的出現,的確減低了本經的可信度。但筆者仍以為此經是譯經,而非中國人所構創。五道巡官監視五道眾生之說應該是根據四天王於六齋日巡視娑婆世界人道眾生的傳說,再加以發展形成的。而司命司察一語源自四天王巡察天下的思想,也是可以想見的。其次,精只之語全不見於純密教經典中,若釋之為地神也未嘗不可。但印度的地神與中國的精只完全不同。中國人所謂的天神地祇與印度所稱的天神、地祇,語稍似而指涉迥異。不論如何,中國道教用語出現於譯經中,應委責於譯者。譯者為使佛教思想普及中國,有意強調佛教中也含有近似中國的思想,以吸引中國人的注意,進而信奉佛教,故往往採用此等譯語。(中略)

筆者深信本經並非中國之創構,而是某原文的譯本。倘使本經出自中國,文中應含中國風韻,全文的開展也應更為完整才是。

廣東新興藏佛坑“佛”字石刻廣東新興藏佛坑“佛”字石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