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書法

心經書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二百六十字,為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闡述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本性為空的佛教義理,而歸於無所得(不可得),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證得菩提果。該經屬於《大品般若經》六百卷中的一節,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為通行的為玄奘法師譯本。由於經文短小,便於持誦,在我國甚為流行。近代又被譯為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

基本信息

概述

佛教教義 心經書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教經典。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全經只有一卷,二百六十字,為般若經類的精要之作。闡述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本性為空的佛教義理,而歸於“無所得”(不可得),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盤,證得菩提果。該經屬於《大品般若經》六百卷中的一節,被 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法師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法師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最為通行的為玄奘法師譯本。由於經文短小,便於持誦,在我國甚為流行。近代又被譯為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

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文辭優美、琅琅上口,被抄寫、傳誦、刻印者甚多。更因此經蘊含著無上的智慧,而成為歷代佛教徒修行的課本。這短短二百六十個字,既表達了大乘佛教智慧的核心,又蘊含著精進修持的法門,被譽為“經中之經”、“咒中之王”。

佛教典籍中關於抄寫、持誦《心經》而得善報、增福慧的故事有很多。歷代帝王、將相、高僧大德、書法家、文學家,大多崇尚寫經,而其中寫得最多的,便是這部《心經》。

心經全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注音)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guān zì zài pú sà,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dù yī qiē kǔ è。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shè lì zǐ,sè bù yì kōng,kōng bù yì sè,sè jí shì kōng,kōng jí shì s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shè lì zǐ,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bù shēng bù miè,bù gòu bù jìng,bù zēng bù jiǎn,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wú yǎn jiè,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

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wú wú míng,yì wú wú míng jìn,

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nǎi zhì wú lǎo sǐ,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wú kǔ jí miè dào,wú zhì yì wú dé,yǐ wú suǒ dé gù。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wú guà ài gù,wú yǒu kǒng bù,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jiū jìng niè pán。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sān shì zhū fó,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shì dà shén zhòu,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néng chú yī qiē kǔ,zhēn shí bù xū。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jí shuō zhòu yuē:

即說咒曰:

jiē dì jiē dì,bō luó jiē dì,bō luó sēng jiē dì,pú tí sà pó hē。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bk.viewcatalog start0;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本,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內容闡釋

經名

整段話的概略意思是“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摩訶”:無邊無際的大、心量廣大。比喻宇宙萬物大自然之間的規律與特質,約略相當於中國傳統文化指稱的道與廣義的命。“般若”為梵語音譯,指通達妙智慧;“波羅”為梵語音譯,指到彼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有解脫掛礙的意思;“蜜多”為梵語音譯,意為無極。可聯想比如蜜蜂採花釀蜜,能融合眾多不同來源成分而歸納為一。“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內容所探討的主體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內容的重要性。 “經”:字義是線、路、徑,引申為經典。代表前人走過的路途、獨特而深入的經歷或見解,藉口述語言或文字記載來傳承後世,以供人們做為參考指引。

經文

心經經文以“觀自在菩薩”開頭,以“菩提薩婆訶”結尾(薩婆訶本為祝頌語,亦有觀自在的意思,與經文開頭相呼應)。“舍利子(舍利弗)”是心經全文關鍵字詞之一。

起源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先說四聖諦,即苦集滅道。滅諦中提及涅槃,為了闡釋涅槃的內涵及意義,佛陀更深入說明空性之理。第二轉無相法輪,藉由對空性的認知,證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有些論師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對無自性再做解釋,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解深密經》、《如來藏經》、慈氏菩薩的《相續本母經》,詳細說明心的體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般若經》及諸部般若,為佛陀在二轉無相法輪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傳的經論中經常提到:“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 《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為主,透過對空性的了解能斷除煩惱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聲聞及獨覺的菩提果位;也能夠透過對空性的認識,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涅槃,即無上的菩提果位。因為解了空性貫穿三乘,故解空被稱為三乘之母,詮釋它的般若經亦稱為母般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故名為《心經》。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密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心經主要內涵是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佛出定後,認可菩薩所說,歡喜讚嘆。 心經內涵可分兩種,顯義與隱義。顯義為觀空正見,為龍樹菩薩的《中論》所闡釋。隱義則為現觀道次第,間接顯示空性所依的有法,為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所詮釋。 有學者認為《心經》經文結構之來源,大部分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習應品第三)。“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勸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則出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故《心經》是出自《般若經》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時奉請觀自在菩薩為其說法主,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 《大般若經》中所開示之般若法門是專為已發菩提心之眾菩薩們所宣說的。其最重要的觀念在於以空性智慧覺悟諸法實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自心的虛妄分別而已),既不體證、進入涅槃而自願生生世世輪迴生死救度眾生,其行為看似有違一般所認知的脫離輪迴觀念,而實際上這才是《大般若經》開悟菩薩的主旨所在。因為以慈悲喜舍之心平等救護一切眾生才是真菩薩行,而自己逃離生死輪迴卻棄眾生於不顧則有違菩薩自度度他之初衷誓願。 在《大般若經》中數度出現 “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與 “觀諸法皆空,不捨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離開對眾生的慈悲濟度,則一切修行的意義則大打折扣,不能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正果。

版本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有廣本及略本兩種本子。廣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至今仍不斷有新的譯本出現,下面列出部分重要版本。

梵文

日本法隆寺藏兩片貝葉經鈔本 日本法隆寺貝葉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經》,原本現收藏於東京博物館。相傳此本原為迦葉尊者手寫,後由菩提達摩傳給慧思禪師,再經由小野妹子於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傳入日本。淨嚴和尚於1694年以梵文悉曇體手寫抄錄。穆勒(Max Muller)於1884年轉寫成天城體及羅馬拼音,傳至歐美國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訂梵文本。 伯希和收集的梵文心經 巴黎,菲爾(H. L. Feer)校訂之梵文本。原本現藏於法國巴黎帝國圖書館,Catalogue No.967,為梵藏漢蒙滿五本對照本,其梵文為蘭札(lan-dza)字型。

歷代名家寫心經

唐·懷仁集王羲之書《心經》

唐·歐陽詢書《心經》

唐·張旭書《心經》

宋·蘇軾書《心經》

元·趙孟頫書《心經》

元·吳鎮書《心經》

明·文徵明書《心經》

明·周天球書《心經》

明·張瑞圖書《心經》

明·董其昌書《心經》

明·陳洪綬書《心經》

明·傅山書《心經》

明·八大山人書《心經》

清·康熙書《心經》

清·乾隆書《心經》

清·劉墉書《心經》

清·翁方綱書《心經》

清·鄧石如篆書《心經》

弘一大師書《心經》

吳昌碩書《心經》

傅濡書《心經》

于右任書《心經》

啟功書《心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