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心經

觀音心經

觀音心經(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詳解《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心經》,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摩訶為大,為虛空;般若即智慧、靈;波羅是到達彼岸(目的地);密即一、極、宙心;多為萬法、萬種、萬有、萬物、十方三世,一切佛、神;心即大靈,人的生命本質、生命光音色能量體;經即是徑、路徑、通道。全稱為“大靈回歸宙必的途徑”或“大智慧回歸宙心的途徑”。藝本作品《觀音心經》用圖像化方式給人們對《觀音心經》有直觀的感知。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觀音心經觀音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注音

bōrěbōluómìduōxīnjīng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guānzìzàipúsàxíngshēnbōrěbōluómìduōshí,zhàojiànwǔ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
yùnjiēkōngdùyíqièkǔèshèlìzǐsèbùyìkōng,kōngbù
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
yìsèsèjíshìkōng,kōngjíshìsèshòuxiǎngxíngshíyìfùrú
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
shìshèlìzǐshìzhūfǎkōngxiàngbùshēngbùmièbùgòubùjìng
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bùzēngbùjiǎnshìgùkōngzhōngwúsèwúshòuxiǎngxíngshíwúyǎněr
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
bíshéshēnyìwúsèshēngxiāngwèichùfǎwúyǎnjiènǎizhìwúyì
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
shíjièwúwúmíngyìwúwúmíngjìnnǎizhìwúlǎosǐyìwú
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
lǎosǐjìnwúkǔjímièdàowúzhìyìwúdéyǐwúsuǒdégù
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pútísàduǒyībōrěbōluómìduōgùxīnwúguààiwúguà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
àigùwúyǒukǒngbùyuǎnlídiāndǎomèngxiǎngjiūjìngnièpánsān
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
shìzhūfóyībōrěbōluómìduōgùdéānòuduōluósānmiǎosān
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pútígùzhībōrěbōluómìduōshìdàshénzhòushìdàmíngzhòu
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shìwúshàngzhòushìwúděngděngzhòunéngchúyíqièkǔzhēnshíbùxū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gùshuōbōrěbōluómìduōzhòujíshuōzhòuyuē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jiēdìjiēdìbōluójiēdìbōluósēngjiēdìpútísàpóhē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藝本作品

觀音心經觀音心經
《觀音心經》簡介《觀音心經》正面《觀音心經》另面藝本作品《觀音心經》是創作者用三維圖像化來構思和創作的一件藝術作品。是用一塊晶瑩剔透的壽山水坑石雕刻而成的。大小為12.0×7.0×3.5cm。作品外觀以抽像方式雕造了出神入化的觀世音形象,底部則以微畫雕方式隱約呈現出大千世界,其上有懷禪先生微刻了玄藏法師譯本心經全文,思與神會,同乎自然。藝本作品《觀音心經》讓人感悟多多,感知不少。

觀自在菩薩

觀音心經觀音心經
觀自在三字是雙關語;其顯意是指觀世音;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時要觀——自在菩薩(即摩尼珠)在出出入入。摩尼珠是天目前出現的極亮光團,在它具足能量時,腦中一片光亮,顯出觀音像來。觀(接受)、世音(宇宙信息)、自在(自然信息)。觀自在菩薩,"觀"作"觀照"、"審視"、"審察"等解。此處並非指用眼作觀察,而是以心去"審視",以心去調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其妙用。"自",作"自己"講;"在",即"存在"。"菩薩"是bodhisattva的音譯。意為"覺有情"、"道眾生",漢譯又作"開士"、"大"、"覺士"等。有自覺覺他,導引眾生開悟的意義。據大乘佛教,菩薩可以有在家與出家兩種。菩薩有兩種身,一為生死肉身,一為法性生身。三賢位之菩薩,若未證法性,仍有惑業,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為前者;證得無生法忍性,舍離三界生死肉身,得不生不死位。菩薩又有的稱為"菩薩摩訶薩",直譯為"大覺有情"、"大眾生"。"摩訶",意為"大";"薩"為"薩埵"的略音。"薩埵",意為"有情"或"眾生"。摩訶薩指有大心,能救度極多眾生,使之得度脫生死的菩薩。
觀自在菩薩,合起來說,就是能觀照自心,不為世間或出世間的萬物所動,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憫人,以大覺有情為己任,自己已經得到解脫無礙,並能使他人也得解脫無礙自在。觀自在菩薩,又稱作"觀世音菩薩",梵文則為Avalokiteshvara。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此處作"功行"解;"深",則釋為有極深的修行功夫,已達到甚深境界。說到這種功夫,是一步一步由淺而深地達到的;先是初發心,行觀照審察,這就要求自心常在,要掃除妄念,專住佛境,眼只見佛色;耳只聞佛聲;身只對佛境,這樣才能發見真心。但這也只是淺近功夫,進一步則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後,又能在無意中作意念守持,不為外界所牽動。知道所謂心想,無非是妄想攀緣影子。無論是能知所知,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從其本性來說,它們既是空是假,又非空非假,是有是無,又非有非無。若能到此,可以說已經達到空境了,但猶未達到"空心";再進一步掃除妄情,觀照現前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一切意念也無非自心所現,浮光掠影,也如鏡中像,如水中月,一切聲響,如風之過樹,一切境界,如雲在空中,都是幻化不實的。不僅外面的世界如此,內心的妄情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切愛恨種子、習氣煩惱也都是幻化不實的。於是起先要用意念來克服的心,現在就是不用心意守護也達到了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兩忘,便升入了一個新的階次。更進一步,連此境界也可以拋棄,便可以達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經揚棄,這樣的功夫達到純熟而轉深,再勇猛精進,便可以最終使一切人為的妄念消除,生出妙智妙慧,達於涅盤彼岸。"般若",為梵語Prajna音譯,本義為"智慧"。但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它是一切眾生本心所具有的。有色能見,無色也能見;有聲能聞,無聲也能聞。它能產生一切善法。至於凡夫的"智慧",則由外物所引生,必須先有色與聲,才會有能見和能聞。若無色與聲,即不能見不能聞,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因而人們說,凡夫的"智慧",在佛家看來,也就成了愚痴,成了妄想。"般若"如燈,能照亮一切,能達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種有漏的"分別慧"。"處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也即是得到妙觀察智和無想慧的時候。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指入靜反照,產生條件反射之所見。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亦稱五根境。入靜反照,照見五蘊淨(空),清淨本能,覓之了不可得,故曰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蘊空,依舊墮落生死界,再受輪迴苦。入靜反照,本身清靜,自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舍利子

顯意指釋迦的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密意一為房舍,一為舍離,利是有利於,子是生命本質,真我,自我,大靈。四大五蘊之身如客店,生命體暫住其中,生命體離開房舍,有利於它走上回歸之程而常存。

色不異空

以心觀境,境上有空,見色便見空,心即是空。反觀自己,是色,色即是空。觀種種相,種種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空不異色

色與空異相而同源,凡夫視為兩般而不見同源。諸佛菩薩行平等智,不生分別相,而凡人不能將二者歸一,機見不同,有色有空墮落二邊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眼是色不能見,唯真空能見。手是色不能行拳,唯真空能行拳。意根有名無形,分為八萬四千。見聞覺知總歸六根。無眼能見,無手能行拳。神通妙用遍身互換。

空即是色

諸佛菩薩見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無二。三界眾生則著相分別。見種種相,隨聲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覺。聖賢不見有色有空,內外無分別,常自寂滅相,光明動耀周沙界。安知,色空二字俱不可得。即不可執著於色,亦不可執著於空,而落入二邊見。亦無空,亦無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

因有眼故便受其色,因有色故便受其想,因有想故便受其行,因有行故便受其識,因有識故便受六根,因有六根便有六塵,……故隨聲逐色,流浪生死,終無止境。若要生死斷,輪迴息,但從一根照破,令四大五蘊淨盡,廓然無我,當下空寂,方可尋得空劫前自己。

亦復如是

全經文的上半至此。也是如此。
既無我故,萬法皆無,總歸於空,喚作萬法歸一,不落第二見。諸漏已盡,以歸寂滅。求出三界,天地不能拘。身超法界外,自在更無憂,名曰舍利子。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舍利子”

如前所解

“是諸法空相”
一味談空,只為眾生。但一味談空,又不能方便有情無情,故設立種種假名,引導眾生皆歸空寂。若信未及,但去坐,反照照見,五蘊實無所有,自然入空。既得入空,其法亦空,人法俱空,自然休歇。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全談理性,有生有滅,全談實相。眾生原本具足法身,虛空之體,亘古亘今,不生不滅,不變不移,無去無來,無舊無新,湛然常寂。時間有永恆性,不消失性。生命本質也具永恆性,不消失性。生滅者僅生命形體,而生命本質與時間一樣,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指眾生本源,其法身皆清淨,無瑕無染,無污無垢,無濁無塵,如蓮花,如水中月。佛面如滿月,如千日放光明,佛面指生命本質,即大靈。行功時可見一輪滿月,又明又亮,即摩尼珠,大靈的靈光。

不增不減

虛空之體不增不減,猶如不動。上乘之士信無疑,中下之士必生怪。生命靈體乃一冷光團,能量高時則亮,能量低時無光,隨能量增高而增亮,最亮時如眼明珠,即摩尼珠。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是故空中

空中清淨本然。棒打虛空不痛,刀切虛空不斷,火燒虛空不著,空其中也。

無色無受想行識

虛空之靈,色空不受色,聲空不受聲,行空不受行,識空不受識,一切假名皆無所受。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面為六根,眾生皆有六根,六根清淨(無六根)則為法身。
“無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法為為“六塵”,皆從一根上起,但去一根,反照從何而起?若識起處,則知根本生,反照根本生(法身),非我之身。既無身,頓然清靜,觀身無身,觀色無色,觀法無法,總歸空寂。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因有眼界而連累十八界,是諸惡業。但去眼根,反究虛假。六根敗壞,總無真實。靜觀四大,都無實義。唯虛空之體是長劫不壞之身。有眼乃有意識,無眼則無意識。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無明

一切眾生皆有無明,一切劫難皆從無明始。修行從斷根始,根不斷,無明不滅,定無成。

亦無無明盡

有身則有無明,有無明則有三毒(貪嗔痴)。若能轉三毒為三德(舍善慧),轉六根為六神通,則是轉凡成聖。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乃至無老死”
既得無明盡,便無老死,諸佛修行到無身,既無身,便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如剝芭蕉,去一重又一重,直到去盡,無下手處,即是反本還原,得五蘊空(見前),如未生。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又稱佛門四諦,屬佛門小乘主修內容,釋佛在世時,主要傳授此四諦修法,身邊弟子修此法成功率極高,皆成羅漢身,出三界。但修至一定程度時,不肯再管人世之事,故稱四諦法為小乘,只渡己,不渡人,大乘法則渡己又渡人。

無智亦無得

修煉至此,反照自身,無智慧,無得失,無人亦無佛,非心,非物,非佛。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以無所得故

修煉至此,已入無的境界,一無所得,無得無失。
“菩提薩埵”
了得人空曰菩提,了得法空曰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般若波羅密多六個字在前面已作講解。古人云,千日學慧,不如一日學般若。般若通透,大光明藏,有六神通應現種種相,引導群棕同達彼岸。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體用雙行,渾融歸一。動靜言談,句句平等,一體同觀,名曰密多。(反照前文)
“心無掛礙”
悟得真空妙理,無掛無礙。心同虛空界,無是無非。外清淨,內清淨,內外空,未有天地先有空。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此心即宙心,故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無掛礙”“故”
無掛礙即清靜之體,無去無來,無變無異。故乃圓滿之極、不可說,說亦不得,曰故。
“無有恐怖”
悟得性空,東西不辨,南北不分,不受明暗之拘,無掛礙,有何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根除貪愛二字,愛是根本,愛不除則貪不斷。顛倒夢想即被貪愛幻境所惑,為欲所惑,聖者遠離貪愛,絕思絕慮,故可無惑。
究竟涅盤、三世諸佛
“究竟涅盤”
究是打坐入靜,反究此身,本無四大,只一冷光團,眾生妄認四大,不能解脫。竟乃盡也,究盡之義。全身放下,知見無見,咫尺之間,不睹師顏,故曰涅盤。
“三世諸佛”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三千佛,更有窮劫佛,數量不可窮,不可說,全部放下,不去管他,但去靜坐,坐定再觀過去現在未來,皆同一體,於此頓悟,三世自空。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依照此句修行圓滿,成正覺。離此修行,雖經多劫,守勤苦,也可成道,均屬小乘。有為之法須精進,依照般若波羅密多而達圓滿(故字為圓滿之義),為修行之最高位。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語:阿言無;耨多羅言上;三藐言正;三菩提言真。即無上正真四字。一切佛、菩薩從初發心求此四字,盡得聖果。眾生依此四字修行,亦能頓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過去諸佛,為渡眾生,求百種方便,泥龕塑像,黃卷赤軸,說因說果,天堂地獄,諸佛菩薩位次,三賢十聖等,全是假託,權宜之說。修行者一旦省悟,自見本性,哪有什麼天堂地獄?哪有三世諸佛,全是假名。這才真起碼是用大般若波羅密多(無上正真)法去修行。
“是大神咒”
神咒是修煉出來的,非靠傳授而得,即如運水搬柴,亦是自身修煉。得此有大神通。
是大明咒
此咒照天照地,光明蓋天,過於日月,故稱大明咒。
是無上咒
此咒是眾咒之王,萬法不出此咒,故稱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此咒無邊際,不可比,不可說,靠修煉而悟,故稱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眾生難渡,五欲難除,是一切苦的根源。若貪此咒,見性成佛,一去不回頭,故能除一切苦。

此咒不異語,不誑言,證實相。有相之相,皆是虛妄,無相之相用語真實之相,故曰真實不虛。真實不虛有兩層含義:
1、人的生命是永恆的。因生命本質是生命的光音色能量體,與時間一樣都是無始無終的,這是真實不虛的。
2、生命雖然是永恆的,但生命的載體(肉體)是暫時的,不可能永遠保持其形體所占有的空間。所謂金剛不壞之身不是指肉體,而是指生命的本質(交音色能量體)。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此句是對全文的總結,有同歸一心之義,若人專心受持,悟此神咒,功行圓滿。常持此咒,鬼神遠離,諸天寂聽,恆常歡喜。
即說咒曰
(念咒)
重舉四揭諦,維護持經人不離其側。四揭諦順念,世間一切所求無不果遂。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揭諦揭諦”
過去所作一切善惡,幻化五蘊,蕩然淨盡,塵勞妄念,一時頓除。揭諦者人空;又揭諦者法空,人法俱空,二空全忘,故曰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到空無所空,生死永斷,同到彼岸,永不受生。波羅為彼岸,揭諦為空,空同彼岸,彼岸同空。故曰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與空同達彼岸,與僧同到彼岸,彼岸為空。

菩提薩婆訶

梵語菩提為初,薩婆訶為末。初發菩提心,堅持修行,永無退轉,終達彼岸。菩提薩婆訶者,善始(菩提)善終(薩婆訶)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