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南山寺是五台山中的一座大寺,距台懷鎮約2公里,該寺始建於元代,整個寺院共有7層,分為三大部分,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中間一層名為善德堂,上三層稱作佑國寺。
詳情
佑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在五台台懷鎮南3公里山腰。元元貞二年(1296年)創建,明嘉靖二十年(154
1年)重建,清代增修,將三寺合併,改稱今名。民國初年又予擴建,全部聯成一體。寺區背山面水,林蔭蔽日。寺依山勢建造,高低錯落,層迭有致,有亭台樓閣,殿堂古塔三百餘間。寺前坡道林蔭覆蓋,山門下築石磴一百零八級,門前影壁磚雕細緻,門上鐘樓建造精巧。寺內殿宇形式結構各具特色,台極甚多,兩.側欄板望柱上雕人物,花卉,鳥獸,故事等圖案。各殿檐下坎牆或墀頭下肩上,裝置各種石雕人物,花卉,山水圖案,內容有神話傳說,戲劇人物,歷史故事等,突破佛教教義範疇。各殿檐下,.木雕圖案精緻,飾以彩繪貼金,更為富麗堂皇。
大雄寶殿內塑釋迦及二第子和脅侍菩薩,石雕漢白玉送子觀音,工藝尤精。兩側明代塑像十八羅漢,是五台山羅漢中的佳品。牆壁上滿繪佛傳故事,從乘象投胎到涅般八十四幅,筆力流暢,色澤渾厚,是明代原作。寺內“真如處在”石刻一方,是慈禧所書。五台諸寺雕刻藝術,以南山寺為冠。
佑國寺與眾不同,依山建寺,三重大殿,層層登高,這種風格喻意登臨三寶,步步登高.佑國寺位於南山最高處海拔1700米,始建於後梁時期,起先名叫南山極樂寺,寺內有歷代不同風格的雕刻,那些人文花鳥有木雕,石雕都是栩栩如生,造型逼真,給遊客和虔誠的弟子們留下很深的印象.早在清朝同治年間,內有洪秀全起義,捻子軍造反.外有八國列強,垂涎我們華夏,可謂:內憂外患.加上天旱不雨,戰爭連年,民不聊生,慈喜老佛爺率大臣,侍衛親臨五台山見到高僧普濟長老,在她殷切之下,為大清國祈福消災,設法壇,點燈焚香,誦經七七四十九天.此後,大清江山得已天下太平,後來慈喜太后敕名佑國寺,親筆御賜普濟和尚.鐵塔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為供奉佛舍利,遂於寺西福勝禪院內增建一座八角十三層之木塔。端拱二年(989)竣工,定名福勝塔,規模宏麗,號稱‘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據傳後因塔頂放光,更名為靈感塔。宋·慶曆四年(1044)塔毀於雷火,皇祐元年(1049)重建,依木塔式樣,改用鐵色琉璃磚瓦,高五十四點六六公尺,即今
俗稱之鐵塔。塔壁上鑲嵌有飛天、降龍、麒麟、菩薩、力士、獅子、寶相花等花卉人物五十餘種,為宋代磚雕藝術之佳作。在河南開封城內。塔建於宋慶曆間(公元1041一1048年)。塔面用鐵色琉璃砌成,故俗稱“鐵塔”。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級。
第一層下段堙入土中,其在地面以上部分有大方澀數層,似為須彌座之上半。以上塔身,八角砌圓柱,柱上為普拍枋,承托密列之雙杪斗拱以承檐。自第二層以上,每層均在平坐之上砌塔身,角上均用圓柱,其中砌普拍枋斗拱出檐,如第一層。塔身壁面褐色琉璃磚,磚面隱起花紋。各層塔身寬度遞減,故補間鋪作之數,自第一層六朵遞減至第十三層出兩朵。因各層高度遞減,故平坐鋪作第二層至第六層出兩跳,第七層以上僅出一跳。塔內無空室,僅有梯道穿塔身鏇繞而上;梯道所至,則於壁面開窗焉。全塔權衡高瘦,頗欠安定感。
得名
宋末寺毀塔存,金人重建寺,改名光教寺,其規模遠不及宋代。元代稱此寺為上方寺,明代改稱祐國寺,清代名大延壽甘露寺。自明代起,民間通稱鐵塔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黃河水圍開封城,寺院被拆毀以加固城防,大量古碑碣亦被拋入水中,此後,寺院即告不存。今寺闢為鐵塔公園,記憶體著名之鐵塔與銅製接引佛立像。鐵塔之東有一片平房建築,原為佛學院,建於1933年,2006年5月改為鐵塔歷史文物陳列室。石雕博物館
佑國寺寺內的石雕和泥塑最有特點,內容包括佛教傳說、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圖案,刀工細緻,構圖精妙,堪稱五台山一絕。而且站在佑國寺最高層還可以遠眺五台山的其他四台,景致相當不錯。南山寺的建築也極具特色,整座寺院依山而建,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各殿之間迂迴曲折,小徑通幽,令人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