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文化

伊朗文化

伊朗文化歷史悠久,是中亞地區重要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有多種聯繫。

文學介紹

伊朗文化伊朗文化
伊朗文化
(一) 語言、文字、文學
從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波斯帝國至今,其語言文字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古波斯語時期(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1年)、中古波斯語時期(公元前250年至公元651年)和近代波斯語時期(公元9世紀初至今)。
古波斯語是楔形文字,有36個字母,從左至右書寫。現在古幣圖章、石碑及崖刻上仍有留存。最詳細的是伊朗西部比斯通山上的崖刻。這一崖刻共420行18900個字,記述了大流士國王內征外討、開疆擴土、當政治國的情況和對天神的頌讚(天神是瑣羅亞斯德教即拜火教的主神)。
中古波斯語即巴列維語。分安息巴列維語和薩珊巴列維語,兩種語言大同小異。安息巴列維語有25個字母,一個字母發數個不同的音。薩珊巴列維語多存留於宗教、歷史、文學著作當中。當代普通伊朗人已讀不懂巴列維語著作,只在伊朗大學中講授。我國新疆出土的不少摩尼教經文著作殘片(現存德國)是用安息巴列維語寫成的。
近代波斯語又稱達里波斯語(宮廷波斯語),是伊朗當今通用的語言。它源於東部霍拉桑的方言,於8世紀末至9世紀初開始普及。據傳阿拉伯人占領伊朗西部後,當朝末代國王耶茲德卡爾德率眾東逃至霍拉桑,其宮廷用語就是這種語言。近代波斯語採用阿拉伯語字母(32個字母)。
波斯文學是另一個令世人讚嘆的文化遺產。在中世紀,伊朗文學創作已高度發展。有許多用波斯語寫成的著作聞名於世,特別是11世紀初問世的伊朗民族史詩《列王紀》(作者為詩人菲爾多西,940年至1020年),在當時被廣為傳抄。伊朗上下喜聞樂見,城鄉傳唱。其後,還有被譽為古代伊朗民族英雄史詩的襖教聖經《阿維斯陀》、《貝希斯敦銘文》、《納克希·魯斯坦銘文》等。
詩歌是波斯文學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曾湧現出眾多著名的詩人,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不僅為伊朗人民所鍾愛,在世界範圍內也廣為流傳。著名波斯詩人有菲爾多西、海亞姆、薩迪和哈菲茲等,他們的著作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菲爾多西(Ferdowsi,約940~1020),本名艾布·卡西姆·曼蘇爾(EBN Kasim Mansour)。中世紀波斯著名詩人。
生於霍拉桑(Khorrasan)省圖斯(Tus)市菲爾多斯(Ferdows)一沒落貴族家庭。早年受過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通曉古波斯語和阿拉伯語,曾對多種波斯歷史和文學古籍進行深入研究,熟知波斯故事和民間傳說故事。菲爾多西死後,因他生前對暴君苛政的抨擊,穆斯林寺院教長不準把這位“不潔的異教徒”的遺體埋葬在穆斯林公墓內。經好友的多年努力,遺骨才總算埋在自己的小花園裡。1934年紀念菲爾多西誕辰一千周年時,圖斯市重新為詩人建立陵墓。
菲爾多西的代表作是長詩《列王紀》(又譯作《王書》),該詩相傳有十二萬行,現存十萬行左右,始作於975年,1010年問世。《列王紀》是一篇卷帙浩繁的民族英雄史詩巨著,敘述波斯古代王朝的文治武功和民族英雄的功勳業績。全詩內容可分三部分:神話故事、英雄故事和歷史故事。《列王紀》用標準波斯文寫成,對波斯文免遭阿拉伯文同化,起了關鍵性作用。《列王紀》語言生動,情節曲折,人物栩栩如生,充滿伊斯蘭教倫理觀念,廣為流傳。已先後被譯為英、法、德、俄、中等多種語言。世界著名作家歌德、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也都給這部作品以很高的評價。
海亞姆(Heyam,1048~1122),全名阿普爾·法塔赫·歐馬爾·本·易卜拉辛·海亞姆·內沙浦里(Apour Fatah Omar Bin Ibrahim Heyam Neyshapouri)。
海亞姆是伊朗著名詩人,同時也以哲學家、數學家、醫學家和天文學家聞名於世。他誕生於霍拉桑(Khorrasan)省的內沙浦爾(Neyshapour)。幼年在故鄉受過良好的教育。在海亞姆涉獵的每個領域,他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他的才華引起人們的重視,1074年被介紹到塞爾柱蘇丹瑪列克沙赫(Malaek Shah)的宮廷里。在宮廷庇護下,他致力於科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晚年生活陷入困境,1122年死於故鄉。海亞姆陵墓現設立在故鄉內沙浦爾。
海亞姆於三十歲開始詩歌創作。他留給後代的詩都收集在《魯拜集》里。“魯拜”是一種詩體的譯名,一首四行,第一、二、四行押韻,第三行大體不押韻,類似於我國的絕句。海亞姆生活在塞爾柱帝國社會矛盾不斷加深的動盪年代,因此詩歌中充滿了對當時社會強烈不滿、渴望改變現實的願望。同時,詩人還通過詩歌諷刺上帝、宗教及當時的種種神學理論,充滿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和對人生不詠的感嘆。海亞姆的抒情詩特色鮮明,內容充實,語言優美、凝練,想像豐富,詩中蘊含著哲理,發人深思。
薩迪(Sa’di,1208~1292),本名謝赫·穆斯列赫丁·阿卜杜拉·薩迪·設拉茲(Sheikh Muslimdin Abdollah Sa’di Shirazi)。13世紀波斯著名詩人。
生於設拉子(Shiraz),早年在設拉子求學,14歲時喪父,後經人資助,到巴格達著名的內扎米耶大學學習伊斯蘭教義和文學。但因不堪忍受學校嚴格的宗教制度,中途輟學,離開巴格達。後因蒙古入侵波斯,被迫背井離鄉,開始長達30多年的巡遊生活。他的足跡西至埃及、馬格里布、衣索比亞、敘利亞,東至伊拉克、巴爾赫、印度和中國新疆的喀什噶爾(今喀什)。1257年他重返故鄉設拉子時已進入中年,隱居鄉里,潛心著述。1292年在設拉子逝世。
薩迪作品保存下來的抒情詩約600多首,作品通過對花鳥、山水、美女、靜夜的描寫,寄託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人生的嚮往。他的詩結構嚴密,語言凝鍊、流暢,韻律抑揚有致,是波斯文學史上的一枝奇葩。薩迪的成名作有《果園》和《薔薇園》。薩迪的作品風格幾百年來一直是波斯文學的典範。他被譽為“波斯古典文壇最偉大的人物”,其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被譯成幾十種外國文字,受到讀者的盛讚。薩迪在波斯文學史上占有崇高地位,他是公認的支撐波斯文學大廈的四根柱石之一。
哈菲茲(Hafiz,1320~1389),本名沙姆斯丁·穆罕默德(Shamsdin Mohammad)。14世紀波斯著名詩人。
生於伊斯法罕(Esfahan),後全家遷居設拉子(Shiraz)。幼年喪父,生活貧困,但勤奮好學,曾受傳統的宗教教育,能背誦全部《古蘭經》,人們稱他為“哈菲茲”,即孰誦《古蘭經》之人。少年時開始學寫詩歌,20歲即在抒情詩和勸善詩創作方面顯露才華,曾受設拉子穆扎法爾(Muzafar)王朝統治者之邀任宮廷詩人。1387年帖木兒攻陷設拉子後兩年,哈菲茲因貧困和憤懣死於設拉子。他的陵墓現安放在設拉子郊外的莫薩拉(Mousala)附近,已成為人們瞻仰和遊覽的勝地。
哈菲茲進行詩歌創作時,正是蒙古人統治波斯的時期。他的詩對當權者的專制和暴虐、社會道德的沉淪,尤其是對社會的虛偽、教會的偏見,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嘲諷。他還在大量詩篇中,詠嘆春天、鮮花、美酒和愛情,呼喚自由、公正和美好的新生活,對貧困的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他的波斯文《哈菲茲詩集》於1791年第一次正式出版,並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在中國西北地區的清真寺經堂教育中亦有流傳和講授。哈菲茲在波斯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許多東、西方著名詩人也對哈菲茲給予高度評價和讚賞。後世伊斯蘭學者贊他為“詩人中的神舌”、“設拉子夜鶯”。德國大詩人歌德盛讚他道:“你是一艘張滿風帆劈波斬浪的大船,而我則不過是在海濤中上下顛簸的小舟。”

藝術簡介

(二) 藝術
考古發現,波斯人在公元前4000年已進入銅器時代。據稱,伊朗藝術的歷史可追溯到8000年以前。聰慧的波斯人在石塊、木材、陶土、金屬、骨頭上繪出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和複雜的花卉圖案。波斯繪畫(細密畫)在世界享有盛名,以其精緻和細膩著稱於世,使用的畫筆有時是用一根毛髮製作而成,15至16世紀曾盛極一時,至今仍經久不衰。
波斯地毯編織的歷史與其國家的歷史一樣悠久,其對原料的選擇、色澤的搭配、圖案的設計和編織技藝都要求極嚴,因此波斯地毯堪稱世界上最精細、最富裝飾性、最有價值和質地最優的地毯之一。現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好的波斯地毯是在西伯利亞發現的屬於波斯帝國時期的地毯。
波斯優良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使其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著橋樑作用。波斯民族不僅是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也是不同文明的傳播者。波斯商人的足跡遍及亞、非、歐,他們不僅從事大量的貿易活動,而且為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傳播與交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