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伊斯蘭革命衛隊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武裝力量中一個特殊兵種,它獨立於軍隊之外,與伊朗軍隊同屬正規軍事力量。但革命衛隊與軍隊產生的背景不同,“血緣”也不一樣。
伊朗軍隊的前身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沙皇政府組建的一支由伊朗人組成的哥薩克騎兵師,後來才逐步發展成為服從國王巴列維的一支武裝力量。而革命衛隊則是在伊斯蘭革命中誕生的。
伊斯蘭革命勝利後,霍梅尼等伊朗領導人為了鞏固“勝利果實”,意欲成立一支獨立於軍隊之外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因為霍梅尼清楚地看到,1953年在美國中情局支持下推翻通過選舉上台的摩薩台政府的是這支軍隊,而10年後向遊行隊伍開槍鎮壓的仍是這支軍隊。如果依靠這支由國王建立起來的“舊軍隊”,同樣的悲劇也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於是1979年5月5日,伊斯蘭革命委員會決定,在反對巴列維政權的各種準軍事武裝基礎上成立一支治安隊伍——“伊斯蘭革命衛隊”,它直接聽命於最高精神領袖。同時,對軍隊進行大清洗並在軍隊中成立政治和意識形態部,派遣“毛拉”(伊朗的神職人員)進駐軍隊,以伊斯蘭思想改造舊軍隊,成為軍隊人員“精神”上的指揮官。
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朗政府大力加強軍隊正規化、一體化建設。1992年成立單一的聯合指揮部,加速了正規軍和革命衛隊的一體化管理。但由於革命衛隊與軍隊具有同樣的軍種編制,即陸、海、空三軍及相應的兵種,兩支軍隊的“級別”是平行的,總司令均由最高領袖任命。而且革命衛隊是“新的”,軍隊是“舊的”;革命衛隊是伊斯蘭革命領袖建立的,軍隊是國王建立的。由於“血緣”的不同,從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之初兩支“軍隊”就與國家政權有遠近親疏之分,也就是說革命衛隊屬於通常意義上的“嫡系”,而軍隊則為“旁系”。
因此,無論是從人員配備還是經費預算,革命衛隊總是得到更多的“關照”,這無疑造成兩者的關係一直不融洽,聯合指揮部也就成了鬆散的聯合體,對革命衛隊並沒有多少約束力。加之在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中,革命衛隊以敢打敢拼著稱,為它在戰後地位攀升奠定了堅實基礎。預計在今後一段時期內革命衛隊不僅作為一支獨立的正規軍而存在,而且其兵員會繼續增加,實力和地位會得到進一步提升,但與軍隊的矛盾將會日趨尖銳。
歷史
在革命中起家,在兩伊戰爭中壯大
伊朗革命衛隊的全稱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成立於1979年。當時,流亡國外的宗教領袖霍梅尼已經返回伊朗,國王的軍隊也宣布倒戈,伊朗政權完全轉歸革命者之手。但是,新政權不僅面臨保皇派的反撲,而且面臨同樣反對國王的其他派別的挑戰。
革命衛隊當時只是一支維持治安的部隊,其首要任務就是要捍衛革命的勝利果實。狂熱支持霍梅尼的城市無產者和邊遠鄉鎮的青年紛紛加入革命衛隊,他們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端著從軍械庫搶來的衝鋒鎗,把巴列維王朝的軍政要員投進監獄,同時日夜守衛革命政權的重要機構,成為新政權的堅強支柱。
1979年3月8日國際婦女節那天,德黑蘭15000名婦女集會示威,反對新政權要求婦女在公共場合佩戴頭巾,但被革命衛隊成員對空鳴槍驅散。1980年4月,為了使全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伊斯蘭化,新政權對所有大學開展“清校”運動。革命衛隊一馬當先,迅速包圍、占領和關閉了大學,接著查封了60所研究機構。如果沒有1980年~1988年的兩伊戰爭,革命衛隊也許充其量只是一支三四萬人的治安部隊。突如其來的兩伊戰爭把伊朗的正規軍和革命衛隊同時送上戰場。革命衛隊的人員和裝備不斷擴張,迅速發展成為伊朗的主要作戰力量之一。
當時,霍梅尼對前王朝的舊軍隊始終不放心,不僅對其進行人員清洗,還向其派去大量領袖代表進行改造和控制。而與此同時,革命衛隊在兩伊戰爭中衝鋒陷陣、視死如歸,在國內鬥爭中惟命是從、雷厲風行,深得霍梅尼的信任和讚賞。1985年9月,為了擴大、加強革命衛隊,霍梅尼下令建立革命衛隊的陸軍、海軍和空軍。從此,伊朗成了世界上為數極少同時擁有兩支陸海空編制軍隊的國家。
裝備精良,政治影響巨大
伊朗革命衛隊發展到今天,兵力約13萬人,擁有自己的陸、海、空軍和特種部隊等,主要在國外活動的特別部隊“聖城軍”和民兵組織“巴斯基”也受其領導。與伊朗正規軍相比,以捍衛革命政權、維護國內穩定為宗旨的革命衛隊在伊朗政權中擁有極其重要的政治影響,享受著很多正規軍所沒有的特權。
在政治上,伊朗現任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曾在革命衛隊成立之初擔任過衛隊司令,總統內賈德曾作為衛隊軍官參加過兩伊戰爭。現政府內閣中,有5名成員曾是衛隊成員。此外,伊朗議會相當數量的保守派議員在革命衛隊工作過。革命衛隊在國內政壇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在軍事方面,革命衛隊可說是掌握了伊朗“最高端”和“最低端”的軍事力量。一方面,伊朗的戰略性威懾武器——包括“流星-3”在內的彈道飛彈以及生化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幾乎全部歸革命衛隊所有。另一方面,革命衛隊統管著龐大的民兵組織“巴斯基”,這支隊伍僅裝備輕武器,平時約40萬人,戰時估計可動員至100萬人,伊朗官員曾宣稱可動員1100萬人。“巴斯基”成員遍布伊朗各地,深入到各行各業,被認為是發動游擊戰和巷戰的主力部隊之一。
目前,革命衛隊的陸軍約10萬人,大部分是配備輕武器的步兵,主要負責維護國內安全。革命衛隊陸軍編有2個裝甲師、5個機械化師、10個步兵師、1個特種部隊師和15~20個獨立旅。面對美國的軍事威脅,革命衛隊陸軍近年來越來越注重於“非傳統”軍事任務,積極為“不對稱戰爭”做準備,加強游擊戰和巷戰能力。在演習中,革命衛隊曾用國產的肩扛式地對空飛彈模擬襲擊美制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並利用地雷和簡易爆炸裝置(類似伊拉克戰場上所謂的“路邊炸彈”)襲擊裝甲部隊。
革命衛隊的海軍大約有2萬人,在海灣地區擁有若干基地,有能力攻擊海灣的船隻和海灣南岸國家。外界對革命衛隊空軍了解不多,這支部隊往往與正規軍共享空軍基地,為革命衛隊的快速反應部隊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和空運能力。
進軍商界,締造“商業帝國”
近年來,革命衛隊在伊朗的影響力不斷向經濟領域滲透,特別是曾在革命衛隊任職的內賈德當選總統以後,革命衛隊更是大舉進入商界,涉足的經濟領域五花八門,儼然成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
早在伊斯蘭革命之後和兩伊戰爭期間,由於西方國家對伊朗實行武器禁運,伊朗被迫重組和發展本國的軍事工業,這項工作主要交由革命衛隊負責,因此,革命衛隊很早就涉足伊朗的國防工業。
兩伊戰爭結束後,為了加快國家的重建,同時為了安置部分退伍的革命衛隊士兵,伊朗又決定允許革命衛隊成立包括民用範圍的各種公司。據報導,當時第一家公司是由時任革命衛隊情報局局長的里多伊少將建立的,這家公司成立後修理了數千輛被毀壞的軍用汽車和一些軍用設備。
目前名氣最大的革命衛隊公司戈爾博集團成立於1990年,其前身是伊朗革命衛隊的工程部隊。這支部隊在兩伊戰爭中主要負責挖戰壕、修碉堡。而在戰後,它一躍成為一家涉足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礦業、金融業、農業、設計和諮詢業等領域的大公司。目前,戈爾博集團的總裁由革命衛隊副司令阿貝德準將兼任。
戈爾博集團近年從政府部門獲得了一大批利潤豐厚的契約,其中包括將近23億美元的南帕爾斯天然氣田第15和第16期開發項目、13億美元的波斯灣至巴基斯坦邊境天然氣管道項目、12億美元的德黑蘭捷運7號線項目和3.5億美元的捷運4號線土木工程項目。
據沙烏地阿拉伯《中東報》稱,革命衛隊控制著伊朗南部60個邊界通道,控制著伊朗除石油以外57%的進口和30%的出口,在境外還有560多家下屬貿易公司。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中東問題專家塔克伊說:“從製藥、電信到石油行業,革命衛隊深深捲入了伊朗的經濟生活。他們是一個龐大的商業壟斷組織。”
對於美國計畫把革命衛佇列入黑名單,伊朗立即作出強烈回應。據伊朗《世界報》報導,時任革命衛隊司令薩法維表示:“美國將來會受到革命衛隊更沉重的打擊。面對美國的壓力,我們從來不會保持沉默。我們將用自己的方式對付他們。”
軍力構成
革命衛隊:約125,000人陸軍:約100,000人空軍:4,000~5,000人海軍:約20,000人 (含海軍陸戰隊:5,000人) 艦艇:巡防艦3艘、護衛艦2艘、小型艇1,500艘以上特殊作戰部隊:約15,000人民兵、義勇兵部隊正規士兵:約9萬人預備役士兵:約30萬人戰爭時可擴充至1,100萬人。(伊朗正規軍規模)
總兵力:約42萬人陸軍:約35萬人海軍:約18,000人(含海軍陸戰隊2,600人)空軍:約52,000人
革命衛隊的海外行動接受海外情報委員會和海外行動委員會的共同指揮,由小分隊和非政府組織的成員共同落實。目前,這支部隊在伊朗和蘇丹進行訓練,在海灣地區具有重要影響。
國際角色
自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朗革命衛隊在行使職責方面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伊朗革命衛隊主要負責維持其國內秩序,監控國內的敵對勢力,並在國內以及國外充當情報組織角色。除此之外,伊朗革命衛隊在政府決策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數年來,伊朗革命衛隊已經成為防衛伊朗最強有力的軍事手段之一。
雖然世人對伊朗革命衛隊部門、情報工作知之甚少,但是不斷有媒體推測伊朗革命衛隊擁有龐大的情報網路,暗中監視當地的敵對分子或參與對這些人的逮捕和審問行動中。觀察員也認為伊朗革命衛隊與海灣地區的地下組織有著密切的聯繫。由於在本國政務上充當了重要的角色,伊朗革命衛隊成員被指派從事伊朗外交工作是很有可能的,他們往往在執行常規情報活動的過程中,也可能監視執不同政見者。觀察員認為伊朗革命衛隊在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巴林的影響尤為重要。
1989年伊朗伊斯蘭教領袖霍梅尼(AyatollahKhomeini)病逝後,正規軍和伊朗革命衛隊合併,開始介入本國的政治領域。聯合的伊朗革命衛隊(IRGC)利用在兩伊戰爭中贏得的經驗,成為了伊朗經濟體系的中堅力量,扶植了眾多的公司企業。同時,前伊朗革命衛隊司令官還著手經營救濟組織,幫助那些窮困潦倒的伊朗人。
1997年伊朗改革派前總統卡塔米上台。在1997年至2005年執政期間,迅速升溫的改革潮流幫助鞏固了IRGC在政壇的地位。隨著伊朗革命衛隊對國家政事的長期介入日益明顯,伊朗議會中有80名成員來自伊朗革命衛隊。不管在民間還是在政府機構,IRGC所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重要,例如政府官員、市長、省長、大學教授和商人都可以出現伊朗革命衛隊成員的身影。而更具有意義的是,現今的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曾在兩伊戰爭期間服役伊朗革命衛隊。
影響力
伊朗革命衛隊絕對稱得上是一支精銳之師。伊朗革命衛隊與伊朗國防軍平行,有自己完備的海、陸、空和特種部隊編制。伊朗大部分飛彈力量,包括讓美軍頗為頭疼的“流星-3”型中程飛彈就掌握在伊朗革命衛隊手中。另外,伊朗的邊防工作和絕大部分政府機關的保衛工作都由伊朗革命衛隊負責。
在伊朗,伊朗革命衛隊的角色不僅僅局限在軍事上,其影響力滲透伊朗社會的各個層面。經濟上,伊朗革命衛隊在國家憲法的特許下掌控著不少涉及軍工製造、石油和天然氣開採以及民用交通等重要領域的產業。例如,2006年,伊朗革命衛隊所屬部門就贏得開發伊朗最大氣田和鋪設通往巴基斯坦能源管道項目的契約,總價值30多億美元。此外,伊朗革命衛隊還掌管境外560多家貿易公司,控制著伊朗一半以上的進口和30%的出口。
政治上,伊朗現任總統內賈德曾作為伊朗革命衛隊軍官參加過兩伊戰爭,現政府里5名內閣成員曾是伊朗革命衛隊成員(2007年統計)。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拉里賈尼曾是伊朗革命衛隊高級將領,德黑蘭現任市長卡里巴夫也曾是伊朗革命衛隊空軍司令。此外,伊朗議會相當數量的保守派議員也曾在伊朗革命衛隊工作過。伊朗革命衛隊在國內政壇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美國態度
伊朗革命衛隊特殊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地位早已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和警惕。在美國看來,革命衛隊不僅是維護伊朗現政權的堅實支柱,而且還通過其特別部隊“聖城軍”支持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美武裝,支持“基地”組織、真主黨、哈馬斯及伊斯蘭聖戰組織等被美國列入黑名單的恐怖組織。2007年,伊朗革命衛隊被美國政府定性為“國際恐怖組織”。
2018年10月16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制裁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一準軍事組織及一個據稱為該組織提供金融支持的合作基金會,凍結其在美國境內資產,禁止美國公民與其進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