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展情況
2009年 連洲國際攝影攝影年展 風景和寫生 連洲
2007年 童話中的旗手—伊德爾 陳綾蕙當代空間 北京、台北、北京的新風光州市立美術館 光州溫存——關於記憶的十二種繪本 帝門藝術中心 北京攝影之外的圖像 先聲畫廊 北京
2006年 2006 記憶的斑點 北京藝森畫廊 北京 2006 2006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 中華世紀壇 北京 Process And Expression 八五星星藝術空間 台北 “畫幅決定態度” 首屆5x7”(平遙)照相雙年展 平遙 方向 延安 虛虛實實——中國當代藝術展 首爾
2001年 知識就是力量 西單圖書城 北京 觀·照 凡·畫廊 北京
聯展情況
2010年 上上美術館 景中之境 北京
2010年 連洲國際攝影攝影年展 《操場》 紀錄片 連洲
2010年 龍德軒 自然 北京
2010年 改造歷史 2000-1009年的中國新藝術 北京
2009年 台北時間 MATADERO MADRID 馬德里
2009年 態度 龍德軒但代藝術中心 北京
2008年 田野調查 宋莊美術館 北京
2008年 心齋 龍德軒但代藝術中心 北京
2008年 《操場》 紀錄片 第五屆中國記錄片交流周 北京
2008年 水墨主義 當代主義 上上美術館 北京
2007年 生活在宋莊,宋莊美術館,北京
2007年 中國新風——中國當代藝術展 光州市立美術館 光州
2007年 溫存——關於記憶的十二種繪本 帝門藝術中心 北京
2007年 中國行為藝術攝影1979——今映藝術空間 北京
2007年 攝影之外的圖像 先聲畫廊 北京
2006年 2006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 中華世紀壇 北京
2006年 Process And Expression 八五星星藝術空間 台北
2006年 “畫幅決定態度” 首屆5x7”(平遙)照相雙年展 平遙
2006年 方向 延安
2006年 虛虛實實——亞洲項目1st 首爾
2005年 SIPA 2005 首爾國際版畫、圖片和雕所塑博覽會 首爾
2005年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北京 TS1 當代藝術中心第一回展 北京
2005年 城市的皮膚——當代都市影像的可能性研究 澳門塔石藝文館 澳門
深圳美術館 深圳
2005年 透明的盒子 SOHO現代城 北京
2005年 無題——自我投射 2005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平遙
2005年 士點十色 索卡當代空間 北京
2005年 天安門 阿姆斯特丹攝影博物館 阿姆斯特丹
2005年 第二屆成都雙年展 成都現代藝術館 成都
2005年 明日,不回眸——中國當代藝術展 關渡美術館 台北
2004年 邂逅 北京愚自空間 北京
2004年 “一對一”- 他們的目光 前波畫廊 紐約
2004年 中國影像繪畫 北京季節畫廊 北京
2004年 擬像時代 北京索卡藝術中心 北京
2003年 “左手與右手”-中、德當代藝術聯展 時態空間 北京
2003年 表情與狀態 頂層空間 北京
2003年 中國影像繪畫展 北京師範大學美術館 北京
2003年 距離·廣東美術館當代藝術邀請展 廣東美術館 廣東
2003年 藍天不設防 北京東京藝術工程 北京
2002年 自言自語 藝術檔案倉庫 北京
2002年 中國新影像展 平遙
2002年 橋--當代藝術邀請展 長春
2002年 演義·捏造·複製 世方藝術中 北京
2002年 現象 凡·畫廊 北京
創庫展 東大名創庫 上海
2001年 知識就是力量 西單圖書城 北京
1999年 當代中國藝術展 瑞士
1998年 對於存在的驚奇 天放畫廊 北京
在城市中-開放的自我 北京
1997年 中國藝術大展-當代油畫藝術展 劉海粟美術館 上海
公共收藏
泰達美術館 中國
廣東美術館 中國
宋莊美術館 中國
內蒙古美術館 中國
作品評價
本質上,伊德爾在他的攝影作品中,並無意投射出太多激昂的情緒,他很沉肅地將自己從環境所汲取的經驗,以一種低階的音頻導入其中,讓形現出來的一面,更逼近一種文字的張力。伊德爾嘗試在他的作品中觸及到工業化經濟改革問題,也涉入他對於權力所賦予的消費性觀感。
伊德爾是一位擅長描寫孤獨況味的高手。在伊德爾《童話研究之林中鳥》、《童話中的守望者》、《童話中的旗手》、《童話中的稻草人》等幾件作品中,讓大自然環境中的大量生命滋長,來對比著金色人物的蒼白與孤單。不管是茂盛的樹林或麥田,隱身在這些植物裡面的人,似乎都無法感受到自然生命的豐碩感,反而成為一種受困的感覺,而所謂的受困則是因為扮演著先覺者的角色,就好比麥田驅趕雀鳥啄食的稻草人。
在連洲攝影節果品倉展區,內蒙古攝影師伊德爾作品《風景和寫生》引起了包括攝影師楊延康在內的很多名家關注。 《風景和寫生》,作品名副其實,左邊一張寫生畫,右邊並置一幅風景照片。畫是伊德爾在30年前的創作,他說那時講究“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而照片則是他拍下的同一地點,很明顯景觀已經全然被改變了,因此伊德爾繼續解釋到:“三十年後,沒有人再說藝術高於生活了,因為今天的生活已經高於‘藝術’了,那時的風景已變成今天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