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教育背景
1989.9—1993.7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法學學士
1996.9—1999.7中共中央黨校,法學碩士
1999.9—2002.7中共中央黨校,法學博士
工作經歷
2016—至今,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2006—2016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
2013年起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社會轉型與治理研究中心
副主任
2005.9—2006.7,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講師
2002.12-2005.4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後
2002.08-2002.12,中國-歐盟村務管理培訓項目國際專家組研究/培訓專家
1996.7—2005.9,空軍第一航空學院,助教,講師
訪問學者
2012年2月-2013年2月,加州伯克利大學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2006年2月-2006年3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訪問學者
學術兼職
《中國非營利評論》(中文刊、英文刊)創刊執行主編,目前任副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社會》、《管理世界》、《社會發展研究》等刊物匿審專家
中國水利史研究會理事、北京“農合之家”綜合農協研究組成員、瑞安農村合作協會高級顧問、
“鄉村中國讀書會”(人大校內活躍的讀書社團,連續兩年學校“十佳社團”)創始人和輔導老師
學術獲獎
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提名獎(政治學類)(2004年)
中共中央黨校優秀博士論文獎(2003年)
中國人民大學教學優秀獎(2010年)
中國人民大學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2009年)
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1990-2002)論文獎(2005年)
中國農村婦女研究獎調研報告一等獎(2005年)
科研成果
在研課題
持續型農民維權行動的生成機制:寨村案例研究,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2013年度項目“案例開發項目”
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村經濟,北京農合之家項目
供銷社改革與農民綜合合作體系,自設項目
東亞、歐洲國家農民綜合合作體系的比較研究,自設項目
曾主持課題
1、東坪地方社會變遷(1949-2010):水利、經濟和社會的整體變遷史研究,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明德青年學者計畫”項目
2、工分制與人民公社體制運行:基於集體經濟和公共事業的視角,中國人民大學2013年度決策諮詢及預研委託項目
3、農民政治認知與農村社會衝突的相關性研究,2007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4、“以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構築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2008年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資助項目
5、“我國農村基層灌溉管理體制變遷研究”,2007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青年項目
6、鄉鎮公共服務的非營利構建,2003年國家博士後基金項目
發表主要論著
1、個人專著《選舉事件與村莊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2、個人專著《鄉村關係視野中的村莊選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個人論文集《村委會選舉和村莊政治》,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2月版
4、第一作者專著,《農村民間組織和中國農村發展》,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5、第三作者教材,《中國公共管理案例(第一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獲“2006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
6、第二作者專著,《中國新農村建設報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第二作者專著,《創新紀檢監察體制,遏制“一把手”腐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0月版本,聶輝華,仝志輝著
論文成果綜述:在期刊、學術集刊和學術書籍中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代表性論文被CSSCI收錄,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複印資料全文轉載。部分論文被SSCIS收錄論文、CSSCI收錄論文、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庫、Google學術搜尋等多次引用,在相關研究學者中具有較大影響。
代表性論文
1、權利訴求中的實用道義意識——從理解農民選舉上訪信開始,4萬字。
《中國鄉村研究》第10輯(2013年12月)(英文版在RuralChina發表)
2、部門、資本下鄉與中國小農戶經濟的組織化道路——兼對專業合作社道路提出質疑,
《開放時代》2009年第4期,仝志輝、溫鐵軍
3、轉型抗爭:從社會轉型的視角理解近階段中國農民抗爭,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王瑜、仝志輝(通訊作者)
4、“選擇性回應”:網路條件下的政策參與——基於留言版型網路問政的個案研究
《公共行政評論》2013年第3期,張華、仝志輝(通訊作者)、劉俊卿
5、農民專業合作社“大農吃小農”邏輯的形成與延續,
《中國合作經濟》2010年第4期,仝志輝、樓棟
6、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多元發展格局的理論解釋——基於間接定價理論模型和相關案例的分析,《開放時代》2010年第12期,樓棟、仝志輝
7、部門分立體制"下的涉農部門合作空間--以R市農村合作協會為例,
《中國鄉村研究》第六輯,2008年12月
8、村民自治30年,
《經濟研究參考》,2008年第12期
9、農村政治體制改革30年的回顧與前瞻,
《科學社會主義》2008年第6期
10、鄉鎮改革的“非帕累托改變”,
《中國農村觀察》2008年第3期
11、派性的性質和農村組織建設的資源,
《中國農村觀察》2007年第4期
12、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部門化”,
《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8期
13、農民國家觀念形成機制的求解—以江西遊村為個案,
《中國鄉村研究》第四輯,2006年7月
14、新農村建設中的“管理民主”和村民自治的完善之路,
《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年3期
15、農民用水戶協會與農村發展,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年第3期
16、鄉村政治研究諸問題——兼答應星對<選舉事件與村莊政治>的批評,
《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3期
17、政治體制“形式化改革”的生成邏輯——湖北曉鎮“海推直選”個案研究》,
《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6期
18、村莊權力結構的三層分析——兼論選舉後村級權力的合法性,
《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1期,仝志輝、賀雪峰,
19、論村莊社會關聯——兼論村莊秩序的社會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賀雪峰、仝志輝,
20、農民選舉參與中的精英動員,
《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1期
21、村民自治與中國農村社會穩定,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22、《村民自治的研究格局》,
《政治學研究》2000年第3期
23、村落的二重化權力空間與權力的空間控制技術,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5期
24、《十八大以來反腐情況》,聶輝華、仝志輝,《改革內參》,2014年8月22日(總第1036期);
25、《關於反腐幾個有爭議的問題》,聶輝華、仝志輝,《改革內參》,2014年8月22日(總第1036期);
26、《限制權力是基礎》,聶輝華、仝志輝,《改革內參》,2014年8月22日(總第1036期);
27、《強化監督是關鍵》,聶輝華、仝志輝,《改革內參》,2014年8月22日(總第1036期);
28、《提高激勵是保障》,聶輝華、仝志輝,《改革內參》,2014年8月22日(總第1036期)。
歷年論文
1、構建服務農戶為主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仝志輝中國合作經濟2015-01-20
2、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對象選擇與構建策略仝志輝;侯宏偉改革2015-01-15
3、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民主議事方法仝志輝農村工作通訊2015-05-27期刊
4、要繼承生態農業傳統仝志輝中國老區建設2015-07-01期刊
5、我國土地承包經營權信託的比較分析(上)仝志輝;陳淑龍農村工作通訊2015-07-31期刊
6、關於反腐幾個有爭議的問題聶輝華;仝志輝領導文萃2015-11-08期刊
7、農村可持續發展要寓於農村社區重建之中仝志輝中國非營利評論2015-07-31期刊
8、生態農業傳統繼承與中國糧食安全仝志輝中國鄉村發現2015-04-30期刊
9、治理“一把手”腐敗,核心在限權聶輝華;仝志輝國家治理2014-09-28
10、“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的目標和路徑仝志輝中國國情國力2014-02-15
11、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研究的肢解和進行整體性研究的可能仝志輝;樓棟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4-04-20
12、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和地方綜合農協立法仝志輝農業部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4-04-15期刊
13、根治“一把手”腐敗扎牢制度籬笆聶輝華;仝志輝法治與社會2014-12-05
14、“一號檔案”中的農金新意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中國城鄉金融報2014-01-24
15、限權是遏制“一把手”腐敗的基礎聶輝華仝志輝學習時報2014-08-25報紙
16、集權與分層管理下的博弈:集體行動的博弈模型研究郭聖莉;仝志輝江蘇社會科學2013-10-15
17、農村精英對合作社非線性發展的影響機制研究——基於北京郊區四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案例分析楊龍;仝志輝;李萌探索2013-12-15
18、“選擇性回應”:網路條件下的政策參與——基於留言版型網路問政的個案研究張華;仝志輝;劉俊卿公共行政評論2013-06-15
19、征地留地制度改革與包容性城鎮化仝志輝農村.農業.農民(A版)2013-08-10
20、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增長之憂:急劇擴張致質量不足仝志輝農產品市場周刊2013-09-12
21、金融服務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空間廣闊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中國城鄉金融報2013-03-20
22、急劇擴張運營堪憂仝志輝農資導報2013-09-27
23、從參與到選舉:扭曲的村民自治仝志輝理論參考2012-07-01
24、轉型抗爭:從社會轉型的視角理解近階段中國農民抗爭王瑜;仝志輝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15
25、高層出面與烏坎轉機:抗爭政治中的高層政府行為初探仝志輝中國非營利評論2012-12-31
26、以政治認知研究推動新農村建設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0-12
27、如何更好理解和執行“土地出讓金”政策仝志輝中國水利報2011-12-15
28、“最難搞”的小崗村是如何搞定的——沈浩“扁平化管理”的啟示仝志輝同舟共進2010-02-01
29、貧困村村莊公益還需投入仝志輝中國報導2010-03-01
30、農民專業合作社“大農吃小農”邏輯的形成與延續仝志輝;樓棟中國合作經濟2010-04-20
31、關於村委會的立法爭論仝志輝南風窗2010-10-05
32、從參與到選舉:扭曲的村民自治仝志輝文化縱橫2010-08-01
33、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多元發展格局的理論解釋——基於間接定價理論模型和相關案例的分析樓棟;仝志輝開放時代2010-12-10
34、村民自治:本質是一種直接民主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仝志輝 北京大學博士田飛龍南方周末2010-10-14
35、新時期的民眾路線亟須制度支持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家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中國改革報2010-01-18報紙
36、提升農民組織能力對接農田水利投資增長仝志輝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中國水利報2010-03-11報紙
37、村民自治權力架構亟需準確配置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仝志輝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生田飛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碩士生陳彥艾鐳人民代表報2010-09-28報紙
38、專業合作社發展中的小農困境仝志輝中國老區建設2009-02-01
39、深化農村改革的關鍵不是土地流轉而是發展農民合作仝志輝中國合作經濟2009-04-15
40、資本和部門下鄉與小農戶經濟的組織化道路——兼對專業合作社道路提出質疑仝志輝;溫鐵軍開放時代2009-04-10
41、城鄉連結與農民合作何慧麗;古學斌;仝志輝;劉老石;賀雪峰;田力為;潘毅;毛剛強;吳重慶;文佳筠;RichardSanders;LucaColombo;AdaCavazzani;陳雪;何海獅;黃小莉開放時代2009-09-10
42、農村政治體制改革三十年的回顧與前瞻仝志輝科學社會主義2008-12-20
43、中國鄉村研究三十年莊孔韶;趙旭東;賀雪峰;仝志輝;盧暉臨;林聚任;馮小雙;吳重慶;文軍;潘守永;劉翠霞開放時代2008-11-10
44、樹立全局思維,推進黨建和農村合作體系的結合仝志輝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8-05-06
45、草畜雙承包制度下牧民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與合作經濟組織的減貧效應——哈日高畢嘎查調查仝志輝北方經濟2008-05-01
46、村民自治三十年仝志輝經濟研究參考2008-06-11
47、社會資本與社會組織運轉——以甘東用水協會為例陳雷;仝志輝公共管理學報2008-07-20
48、鄉鎮政府改革的“非帕雷托改變”——基於A鎮權力結構的分析仝志輝;蔡瑩娟中國農村觀察2008-05-30
49、30年農村改革、“大農吃小農”和國家的角色仝志輝湖湘三農論壇2008-10-31
50、村民自治三十年仝志輝學習時報2008-04-07
51、農村合作體系構建的綜合農協道路仝志輝學習時報2008-04-14
52、30年農村改革、“大農吃小農”和國家的角色仝志輝湖湘三農論壇2008-10-31
53、“公民社會”話語侵擾下農村民間組織研究定位的困境——以《關係與信任:中國鄉村民間組織實證研究》為例仝志輝中國非營利評論2007-12-15
54、、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部門化”亟待破解仝志輝紅旗文稿2007-08-25
55、論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部門化”仝志輝山東社會科學2007-07-05
56、我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部門化”及其改革仝志輝理論視野2007-08-15
57、派性的性質與農村組織重建的資源——湖村、路村、嶺村三村比較仝志輝中國農村觀察2007-07-30
58、“後選舉時代”怎樣促成真正的村民自治仝志輝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9-15
59、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發育不良的根子在哪裡仝志輝中國鄉村發現2007-09-15
60、數位化企業物資管理系統的可視化研究仝志輝東北林業大學2007-04-01
61、統籌城鄉發展是新農村的根本之道仝志輝科學導報2007-01-10
62、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發育不良的根子在哪裡仝志輝中國鄉村發現2007-09-15
63、“公民社會”話語侵擾下農村民間組織研究定位的困境——以《關係與信任:中國鄉村民間組織實證研究》為例仝志輝中國非營利評論2007-12-15
64、新農村建設中管理民主與村民自治的完善之路仝志輝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05-06
65、“後選舉時代”的鄉村政治和鄉村政治研究仝志輝學習與實踐2006-05-20
66、農民用水戶協會與農村發展仝志輝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07-25
67、鄉村政治研究諸問題——對應星批評的回應和進一步思考仝志輝社會學研究2005-05-20
68、老窯頭村選舉的信號仝志輝中國改革(農村版)2004-03-01
69、富一方農民的啤酒原料協會王正明、仝志輝中國改革(農村版)2004-04-01
70、村民選舉權利救濟與村民自治的社會基礎建設仝志輝江蘇社會科學2004-07-20
71、四個民主,哪個重要仝志輝中國改革(農村版)2004-08-01
72、跨村公益誰來做仝志輝中國改革(農村版)2004-10-01
73、一個保障農民政治權利的重要檔案仝志輝中國社會報2004-07-22
74、選舉後的村級民主化治理仝志輝學習時報2004-08-30
75、錯誤觀念阻礙婦女競選村官仝志輝鄉鎮論壇2003-05-05
76、政治體制“形式化改革”的生成邏輯——湖北曉鎮“海推直選”個案研究仝志輝戰略與管理2003-12-05
77、新鄉土中國研究隨筆(之二)仝志輝博覽群書2003-10-15
78、新鄉土中國研究隨筆(之四)仝志輝博覽群書2003-12-15
79、知識還是謀劃讀《公民授權與代議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選舉制度比較》仝志輝博覽群書2003-06-15
80、新鄉土中國研究隨筆(之一)仝志輝博覽群書2003-09-15
81、新鄉土中國研究隨筆(之三)仝志輝博覽群書2003-11-15
82、農民選舉參與中的精英動員仝志輝社會學研究2002-01-20
83、村莊權力結構的三層分析——兼論選舉後村級權力的合法性仝志輝;賀雪峰中國社會科學2002-01-10
84、論村莊社會關聯——兼論村莊秩序的社會基礎賀雪峰;仝志輝中國社會科學2002-05-10
85、二重化村落空間仝志輝開放時代2002-02-28
86、村民自治與農村社會穩定仝志輝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2-03-05
87、向超大規模現代社會轉型中的基層治理模式轉換——百年鄉村政治史背景中的農村基層民主仝志輝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30
88、精英系仝志輝浙江學刊2002-02-27
89、村治研究的共識與策略徐勇;吳毅;賀雪峰;仝志輝;董磊明浙江學刊2002-02-27
90、農村社會觀察(五則)徐勇;吳毅;孫龍;仝志輝;肖立輝浙江學刊2002-04-27
91、村莊選舉研究:眺望轉型期鄉土中國的視窗——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問題綜述賀雪峰;吳毅;仝志輝江海學刊2001-02-28
92、精英動員與競爭性選舉仝志輝開放時代2001-09-23
93、農民負擔沉重的制度根源與改革之道仝志輝青海社會科學2001-05-30
94、懇談會:幹部與民眾平等對話仝志輝;劉治安鄉鎮論壇2001-02-15
95、村民自治強化了家族矛盾嗎?仝志輝鄉鎮論壇2001-08-15
96、企業家人力資源的開發重點蘭喜陽;仝志輝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1-01-20
97、農村社會穩定與鄉村制度改革仝志輝領導決策信息2001-01-17
98、村民自治:在實踐中完善仝志輝中國國情國力2001-09-07
99、村民自治的研究格局仝志輝政治學研究2000-09-30
100、民主如何進入鄉村社會賀雪峰;仝志輝社會科學研究2000-03-28
101、中國農村基層民主實踐的全面展示——《鄉村政治——中國村民自治的調查與思考》評介仝志輝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08-10
102、依法治村的成功實踐——對許昌縣建立《村民自治章程》的調查仝志輝法學雜誌1999-01-15
103、經濟貧困地區的村級治理──陝西省黃村、硬村調查仝志輝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9-04-15
104、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與村民政治民主權利仝志輝攀登1999-04-15
105、試論反腐敗鬥爭的複雜性李向成;仝志輝空軍政治學院學報1996-04-15期刊
106、政治體制改革中的政治穩定仝志輝社會主義研究1993-10-28
英文論文
“Non-ParetoChange”inChina’sTop-DownReform:EvolutionofPowerStructureinTownshipGovernance
EastAsianDemocracyandPoliticalChangesinChina:AnewGooseFlying?Konrad-Adenauer-Stiftung,Singapore,2008年10月
THECHINANONPROFITREVIEW
TheShiftingDefinitionofRuralCivicOrganizationalStudiesamidsttheInterferenceof"CivilSociety":TheExampleofGuanxiandTrust:EmpiricalStudiesofChina,,2009年1期
RuralChina
PracticalMoralConsiousnessinRightsClaims:PetitionLettersonChineseVillageElections,2014年11期
THECHINANONPROFITREVIEW
ADefinition,Classification,andReportonRuralCivilOrganizationsinChina,,2010年2期
其他情況
人才培養
2010年獲得“中國人民大學教學優秀獎”,2010年獲得“中國人民大學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指導老師”。指導學生科研,注重提高學生科研能力。指導的1名學生目前攻讀讀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1名學生攻讀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參與指導的兩名本院博士生獲得“吳玉章獎學金”。
國際學術交流經歷
1、邀請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JamesScott(《農民的道義經濟學》作者)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教授KevinO'Brien(美國的中國研究學界研究中國政治和農村政治的權威、“依法抗爭”提出者)訪問學院,做學術報告,與師生交流。
2、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訪問學者期間,同該校各院系中國學者進行學術交流,了解國外中國研究最新進展。已訪問學者身份組織該校6位中國研究教授和13位各國訪問學者召開一天的“在伯克利做中國研究”學術座談會,中國研究中心在本人結束訪問的證明中專門感謝我的這一貢獻。
3、參加在羅馬、倫敦、台北、東京等地舉辦的國際學術討論會,報告論文,提升了有關研究主題在國際學術界受關注的程度,推進了有關問題的交流。
公共服務
任學院農村發展教研室副主任,協助教研室主任安排每學期課程、安排答辯和其它教研室日常工作。參與修訂歷年本科生、研究生培養方案。首次開設並多次承擔《農村發展研究主文獻》、《可持續發展研究主文獻》、《農村政治學》、《農村政治研究經典著作選讀》、《農村社會結構與變遷》、《農村民間組織研究》、《村民自治與鄉村治理》等課程。協助黃宗智教授制定學院可持續發展專業第一份博士生培養方案。兩次修訂博士生必修課《農村發展研究主文獻》教材。
2014年2月起,兼任學校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秘書,組織國發院研究員撰寫專題報告,組織專題政策討論會,向媒體傳播研究員政策研究成果,為國發院的制度化和初期發展貢獻力量。2015年9月起,兼任國發院社會轉型與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為浙江瑞安農村綜合協會擔任高級顧問,幫助該會完善章程,建立內部會員分類分級制度,提供業務發展建議。參與北京農合之家研究組活動,積極進行中、日、韓綜合農協比較、中國合作化史、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的跨學科合作研究,幫助農合之家完善對農民合作社的培訓課程體系。為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和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的合作社培訓的教材建設作為顧問。為中國金融教育基金會的山東新型農村金融改革試點撰寫教材和承擔培訓任務。
部分訪談觀點:
關於土地流轉
30年前,農村改革從小崗村開始,“包產到戶”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令小崗村“一年越過溫飽線”,但也“20年沒過富裕坎”,30年後的今天,小崗村又在進行著一場自發的土地經營變革。全村60%的土地實現了向糧食、葡萄、蘑菇、花卉等種植大戶流轉、集中,土地對農民生活的保障功能正日益減弱,非農收入已成為小崗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站在改革開放30年的節點上,如何看待小崗村新一輪的土地流轉,中國農村目前現行的聯產承包制度為什麼要堅持,又有什麼需要完善的地方?仝志輝:30年前的包產到戶,克服了人民公社時候的一些弊端,又在人民公社時代投入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使農業生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是單家獨戶乾,在技術服務,市場信息,以及怎樣和市場實現一個最終的連結上還存在很大困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在發展,所以出現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土地流轉在這個歷史過程中發生是一個必然現象。小崗村60%土地實現流轉,主要有兩個方式,一個是農戶之間自發自願的流轉,這個是一直在發生的。到後期通過政府行政手段和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協商,現在也在進行流轉,比如說小崗村集中建葡萄園,雙孢菇的基地,還有養豬的基地,這些都是由集體向農戶出面租土地,也實現流轉。
土地流轉功能
土地流轉的功能是很大的,一定程度上實現規模經營,節約生產成本,相對原來的單戶小農來說,還建立了市場價格優勢。但是我們要看到,土地流轉的基礎仍然是家庭承包制。
和訊網:所以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是要堅持。
仝志輝:對,沒有明確的農村土地使用權,這樣一個流轉過程不可避免就是對農村利益的剝奪。第二個,土地流轉不應該被誤讀為私有化的先聲。這個意思就是說,流轉後的土地收益,原來農戶還有機會享受,不是說實現了所有權的轉移。這個也要明確,這恰恰是當前爭論的熱點。
和訊網:從你本人長期的農村調研來看,現在農村土地流轉情況如何?
仝志輝:土地流轉一直在發生,但是政策層面確實沒有大的促進,尤其是全國統一的政策。雖然基層這些都在發生,各種土地流轉的自主創新形式都有。但是如果現在中央層面上有新的,統一的表達的話,我想對各地的實踐會產生推動。因為土地流轉不完全依照一個經濟邏輯,它還有一個行政體制內部的推動和政績的追求問題。
和訊網:你認為土地流轉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什麼方式更為可行一些?
仝志輝:這牽涉到我們怎么看待中國農村的基本經濟制度。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應該一直堅持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中國現狀
中國人多地少,農民多、地少,要使每戶都有基本的生存保障,社會福利的保障,就必須均分土地,而且要以戶為單位來承包經營,這是基礎。
第二個,均分土地以後,農戶自己不能解決和市場對接問題,所以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經營的層面。現在中國農村發展要解決的問題仍然是在統和分的結合,在現在應該有新的方式和辦法。
在三農問題研究的90年代後期,說農民的組織化,現在可以更加明確的說是農民的合作化,或者叫農戶經濟的合作化,這是中國農村發展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覺得合作化可以把我們現在討論的土地流轉,現代農業,農村城鎮化,這些問題可以串起來,使它得到解決。我們應該追求制度創新的主線,應該是農戶經濟的合作化。
管理體制轉變
和訊網:國慶前,胡錦濤專門去小崗村考察,當場表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不僅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還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要根據農民的意願,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此話怎么理解?是不是代表著政策將主導農村生產模式從小農經濟到規模化農業的轉變?而農民對土地將會有更多財產處置權?仝志輝:我覺得這個政策走向還是集成了過去三十年改革的成功經驗,一個是要確定雙營經營體制是農村政策的基石,不能突破這個,這是我們應該堅持的方向。怎么更好的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同時促進統一經營層次這方面的多種探索,促進統分的有機結合上要有更好的制度設計,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我覺得應該從這個角度理解。
第二個,城鄉統籌發展要有更加切實的政策。要求政府在城鄉各方利益的協調上有相關制度設計,確保城鄉統籌政策能夠真正推行。
和訊網:土地流轉的完善,進而將改變農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具體到現有的村鎮基層管理模式,是否也要做相應調整?
仝志輝:現在組織模式的調整,撤鄉並鎮,合併村莊,很大程度上還是從節約行政成本,減輕農民負擔這個角度設計的。以後如果土地的調整要成為將來農村經濟體制調整比較中心的內容,就意味著這種組織體制的設計要更加依賴經濟組織方式的調整來設計。
其實現在已經有一些跨越鄉域,村域,包括跨越縣域的一些合作經濟組織,這些組織將來他如果內在和土地制度的改革結合起來,其實也意味著農民在社會管理上,你屬於某個村某個鎮,但是你在經濟利益實現上,你是屬於一個合作經濟組織的,屬於一個農村合作協會,屬於一個農民合作社,這個合作社不一定按照現有村鎮的形式來隸屬。
和訊網:就是說整個的出發點會變,會從行政角度轉到經濟社會層面。
仝志輝:或者說行政層面,要以經濟社會層面的考慮為基礎,兩種考慮要疊加在一起,來構築治理的組織體系。
打破部門利益
和訊網:有專家曾說,中國每四戶農戶,只要保留一個種地就可,其他三戶都應該進城務工。隨著土地流轉的加快推進,必然造成大量的農民進城,9號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將農村改革確定為會議主要內容,城鄉統籌發展也將是焦點之一,而城鄉統籌改革難點在於現行的土地制度和戶籍制度,如何保障進城農民享受相應的城市居民社會保障制度,也將反作用於土地流轉的推進程度,目前來看,單靠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並不能完全改變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現實,我國城鎮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狀還將長期存在,與之相應的社會管理以及公共政策的差異也將長期存在。在此前提下,中央和地方應如何推進戶籍制度改革?
仝志輝:具體的我沒有研究。我覺得戶籍改革中央要出精神、出方向,地方要出具體政策。中央要以地方為主,因為中國的區域差異特別大,政策的後果很大程度上由地方來承擔,或者是地方來支付制度變革的成本,要試點各個區域不同的模式,不要全求一律。首先地方要主導,哪一類部門主導呢?我覺得這個要多部門協調,要打破部門利益。
表現在你這個政策不能是單方推進,別人不配合就變成形式了。比如說公安部門推動的戶籍改革,就業、教育上對農民工、對城市移民的權利沒保障的話,沒有意義。你就業、教育這方面改了,相應的社會管理方面,比如說居委會選舉、業委會選舉之類的,這些基礎設施組織上的政策參與如果不能保障也沒有用。
和訊網:也會有不安定的因素。
仝志輝:對,所以要使這種戶籍制度改革以及相關問題影響的層面相互配合,要有一個多部門協調的機制。這方面也不應對部門的合作效果有過多的期待,其實還要尊重更加基層一些的制度創新,在戶籍改革中也應該吸取。
保障農民利益
和訊網:耕地間的土地流轉似乎問題不大,大家關注的在農村建設用地,如果“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鈎”,將農村建設用地與城市建設用地統籌管理,平等視之,一方面會大大加速農村的城市化進城,但另一方面,會不會帶來新一輪的房地產開發熱?進而造成對農村建設用地的侵占?土地流轉的權力應該在農民手中,這點大家都有共識,但如何防範在具體操作中,村集體、地方政府可能出現的越權行為?
仝志輝:這個涉及到政治權利、公民權利的問題。我覺得現有徵地制度必須改革,更多的要約束政府權利,在確定什麼地該征,地價怎么確定,這些方面要有更大範圍的參與。這個參與不僅是農民的,也包括市民的。當然非農建設用地一個是房地產,還有一些公共用地。房地產這一塊的問題更多,公共用地上,你不能以公共用地的名義侵害農民的利益,主要在耕地補償這一塊。另外,什麼是公共用地?現在很多地方政府自己定義,這種公共用地的定義一方面不能夠代表多數市民的願望。第二,還侵害了後代的利益。這個對公共利益要進行嚴格的界定,這個必須經過一個民主程式來確定。包括你征了以後你怎么建,建什麼用途,都需要民主的政治程式來決定。
和訊網:這會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如果說這個政策將快速推進的話,相關配套制度跟不上,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弊端。
仝志輝:對,如果我們要一種集中的決策模式,很容易帶來不能適應各地情況,而且魚龍混雜,各種勢力從中攫取自己的利益。但是一些明顯有利的措施,比如說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要復墾耕地,或者對你農村建設用地進行約束等等,這種其實是中央管地方的辦法,是上級約束下級,這個有短期的正面效果。為了確保耕地不斷被侵占的惡性發展的趨勢,短期內是有效的,就是必須堅持。而不能在堅持這些制度的時候還有一些討價還價,這樣就可能使最後的局面不可收拾,耕地減少的速度過快,將來想彌補都來不及。所以要有一些短期應急的政策堅決執行,同時在這個基礎上再來謀劃長遠的政策。
和訊網:從重慶的城鄉統籌綜合配套試驗改革試點來看,重慶政府分別在戶籍制度、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公共財政制度、農村金融制度、行政體制等層面做了相關綜合配套推進,您如何看待重慶的試點改革經驗?如果在全國範圍推進城鄉統籌綜合改革,還應該有哪些相應的政策法律支持?
仝志輝:我覺得他們觸及到了城鄉統籌配套改革的各個層面,從單個改革來說肯定也是有一些新的思路和辦法。但是這個效果應該落實到哪呢?不能說把農村拉進來以後城市發展更快了、GDP增長更快了,這個不能作為城鄉統籌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同時要看農村的發展是不是得到了促進,而且關鍵是說農民的長遠利益有沒有得到保障。因為城鄉統籌發展絕對不意味著消滅農村,也不意味著消滅農民,一個健全的城鄉關係肯定是要有農業、農村在,就是說城鄉之間的良性關係有沒有建立,這個良性關係目前是農民弱勢、農村衰敗、農業有危機的情況下,就是需要看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上、促進農民福利全面實現上、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上政策有沒有真正見到效果。
既要從統籌的角度考慮,同時也要從農村內在的組織制度建立上考慮。比如說你現在通過土地換社保,把農民轉成非農民了,但是他長遠就業前景不明朗,或者說他根本就不適合進行非農就業,他只能成為一個城市低收入者,這樣的統籌是不成功的。所以我覺得探索的核心還是要在農村地區有一個更多的服務於多數農民,而且內在有增長潛力的制度,就是說有增加收入潛力的制度,這個制度其實就是綜合農協的制度,以兼業小農為主的由國家介入的提供多種服務的農民合作體系,這個應該成為農村改革的一個目標。
利益匯集機制
和訊網:我注意到,你以前也提到農村合作體系需要有類似日韓台綜合農協一樣的組織形式,但為什麼這種組織多年在中國一直在試驗,卻發展緩慢?
仝志輝:這與我們對綜合農協的理解不到位有關,它應該是一個半官方的組織,需要國家支持,另外,它的身份又不能完全是一個行政體制,它要具有某種官方賦予的權威權力,它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團體、特殊法人,應該是具有某種公權力的組織。但是在這方面我們的認識一直不到位,是非此即彼的思維。第二,是國家各部門的利益阻礙這個組織的出現,其實各地有很多試點在縣級、市級都組織過這個,就是看到單個的專業合作社是發展不大的,不可能有覆蓋面更大的效果,就是建立綜合農協。
貧困村莊公益
在許多貧困村,種糧只能解決溫飽,村民無力對村莊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投資,用於增收的養殖業也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2010年提案建議:1、國家進一步加大扶貧資金整村推進的力度,不求村莊數量,只求實際扶貧效果,切實加大資金額度。例如,北方糧食主產區的一個平原村莊,應該保證各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改善資金200萬元以上,以切實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2、加強農民非農就業技能培訓,確保農民工就業機會和工資足額發放。
綜合合作體系
所謂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統籌國內外發展,說到底,都依賴於農村的發展。而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措施之一,通過仝志輝教授的講述,從政策構想和具體途徑上為我們描述了一幅清晰地圖譜,也許對社會發展啟迪和借鑑。
部門利益
地方政治有種種亂象,其中各個政府部門利益的彰顯與驕橫即是這種亂象的組成部分。部門利益加劇了地方政治的困局。從部門利益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凸現地方政治的問題,並可能藉此發現整箇中國政治的問題。 地方政府由各個部門組成,部門作為政府的分支機構,執行一部分政府職能,同級地方政府是各部門的上級,同時部門還有自己的縱向管理系統。本來這種關係是有法制規範,順暢有節的。但是,在地方政治場域中,我們卻看到了種種不正常現象,部門“綁架”地方政府,甚至與地方政府合謀侵犯公眾利益,也常見部門之間各求其利,對各自公共職能推諉漠視,甚至在相互爭奪地盤和控制權中造成公眾利益的進一步受損。談及部門營利的發展,不能不回到改革之初。為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中國的改革走了一條放權讓利的道路,對於政府的各個部門,中央和綜合管理部門也儘量將權力下放,以發揮其積極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增大社會財富和活力。
拿涉農部門來說,黨委系統的農辦、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農業局、農機部門、農技推广部門、農村供銷社、農村信用社、糧食部門等,在改革之後各自職權劃分越來越獨立和具體,獨立和具體化的職能帶來了獨立的資源、獨立的作為空間。為了進一步獲取資源、擴張權力,各部門展開對行政資源和服務對象的爭奪。部門利益張揚也與中國政治注重言說有關。政權必用理論論證其合法性,因為政體存續必須有理由,這是政治通則;也需用主導性政策或曰“路線”來引導各級政府行為。因為中國政府層級多,管理幅度和人口巨大,各種行政事務複雜,更加需要理論的深入和路線的正確。
地方政治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民怨問題。上訪量居高不下,即使是近年來中央政策屢屢釋放善意的三農領域。很多反映的問題是代表公權力的政府部門對公民利益的直接傷害。但為什麼不能得到直接解決,甚至越上訪利益侵害越嚴重,直至問題積重難返,上訪人更是在長期上訪中窮困潦倒。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部門行為導向以自身利益為先的情況下,公民權利受侵害很多就是部門利益擴張的結果,而公民反映的問題一旦被追究,則要揭開部門行為政治正確的遮羞布,喪失自我營造的話語保護傘,因此,部門必先全力打壓。而信訪很多時候又要返回地方部門處理,上訪無異於使上訪人和部門侵害者的利益對立變得尖銳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