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仙門寺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五代時,閩國戰火紛飛,仙門寺被火燒毀。明惠帝年間(公元1399~1402年),龍華秀才朱德盛捐地數畝,建一閣樓崇祀化鶴仙人,並列何氏九仙和范侯像。不久,這些祀像都被移到龍華寺,仙閣又荒廢了。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龍華人朱國用、吳大崧又集資重建仙門寺。由於山寇襲擾,寺又被燒毀了。直至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龍華秀才朱斌、吳雲章又捐建仙門寺,分前後兩座,前座祀仙、后座奉佛。金尊仙袂,梵字瓊官,是其他寺院所未曾兼有的。主要景觀
仙門寺、洞兼優,曾有古句贊之為“半空樓閣疑無地,一洞煙霞別有天”。這裡主要的景致有:“二亭秋色”、“石獅保口”、“仙水缸”、“仙鶴洞”、“仙腳跡”、“僧剪樹”、“公母獅”、“羅漢洞”、“呂仙磨劍石”、“五獅戲球”、“碧心池”、“蓮花石”、“九仙煉丹鼎”、“水簾洞”,“南北斗石棋盤”、“向天龜”等等。每逢隆冬之際,外地寒意料峭,這裡卻是春意盎然。山上,蒼籠疊翠;坡下,山花鬥豔;谷底,煙雲突涌浮樓閣:洞中,一縷輕紗飄檀香。所以,仙遊人有“春遊九鯉湖,冬賞仙門景”之說。
文獻記載
據《志書》記載仙門寺創建於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距今已有1289年。之後,唐武宗為整頓朝綱,收復失地,穩定局勢,決定廢除佛教,命令拆寺,命令僧尼還俗仙門寺也難逃被毀。隨後仙門寺又重建起來。五代時仙門寺被火災焚毀,損失慘重。至宋代初,朝廷又重視佛教仙門寺又得重建起來,香火鼎盛,殿、樓規模宏大,房屋鱗次櫛比,和尚也多。到明初建文帝時,又擴建仙門寺,增建一樓閣,奉祀化鶴仙人、九仙等。明弘治年間,重建仙門寺。萬曆年間,重修仙門寺],分前中後三殿,前殿奉祀九仙和八仙;中殿奉祀釋迦牟尼;後殿供奉觀音大士。清乾隆年間,又重建,寺內主要建築物有:九仙祠、大雄寶殿、鐘鼓樓、觀音堂、祖師殿、僧舍、齋房等。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寺院分前後兩座,前座祀仙,后座奉佛。
景點現狀
當今仙門寺可謂一處旅遊勝景,這座寺的獨特之處,在於既供佛像,又供奉神仙像,世間較罕見。這裡山景別有風韻,因此,每當冬季來臨,外界天寒地冷,這裡卻是春意盎然,景色秀麗。就是數九寒天,遊人仍然不斷,歷來被譽為“春遊九鯉湖,冬賞仙門景”。寺中寺外,山、石、林、泉起伏跌宕,引人入勝,古名人曾有詩讚頌:“半空樓閣疑無地,一洞煙霞別有天。”仙門寺背靠鍾石峰,附近景點很多,有山門(又稱仙門洞)、石門等,寺前一片樹林,濃濃密密,清雅幽靜,頂平如刀剪,人稱“僧剪樹”。還有“二亭秋色”、“石獅保器”、“呂洞賓磨劍石”、“五獅戲球”、“碧心池”、“蓮花石”、“九仙煉丹鼎”、“水簾洞”、“向天龜”、“南北斗石棋盤”等勝跡,景色相當優美,故有許多古代名人留下許多詩、聯、畫等。
三大特點
仙門寺地處山幽林靜,水清石奇,自然景觀絢麗迷人,人文歷史悠久,乃是仙遊的一大勝景。它具有三大特點:
一、道釋共處:仙門寺仙鶴洞先是南極仙翁及八仙、何氏九仙的修煉處,為道教一大重地;後釋迦牟尼來此讓人供奉,受人香火。道釋兩家同居一處,相映成輝。故仙門寺楹聯上有:"門前石分半,仙舍佛同居"之佳句。1984年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到此視察,盛讚這是中國宗教界的一大奇觀。
二、祈夢求福:仙門寺的祈夢求福聞名遐邇。祈夢者只要焚香禱告,入睡後即成夢,睡後夢境清晰,歷歷在目,預示未來,無不一一應驗,令人折服,古往今來,祈夢者絡繹不絕,更是印證了這裡祈夢文化的興盛和靈驗。
三、景點獨特:俗雲"仙門十八景,景景有神奇"。每一個景點形象逼真,渾然天成,令人百看不厭,每一個景點都伴隨著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回味無窮,迷人的自然景觀與神奇的人文景觀,巧妙配合,更給仙門寺景區錦上添花,使人們留連忘返。古今多少先賢名士在這裡留下墨寶。民間素有:"春遊仙門景,成就歷史的說法"。登一景又一景,途中有彎樹、矮樹,似人工造作,細看又是天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