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不言祿

本文記敘了介子推不貪求利祿的言行。 晉文公重耳為公子時,由於宮廷內亂,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最後在秦穆公幫助下回國登上君位。晉文公即位後就功論賞跟他一起逃亡的人。在這些人中,只有介子推不求利祿,功成身退,隱居山林。介子推的言論,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君命受於天的思想,另一方面突出了他不貪求功名利祿的高貴品質。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介子推不言祿①,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②,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③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④?”對曰:“尤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⑥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女⑦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文公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⑧吾過,且旌⑨善人。”
譯文:
晉文公賞賜跟從他逃亡的人,介子推不談俸祿,俸祿也沒有輪到他。
介子推說:“獻公的兒子九人,只有國君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都厭棄他們。上天沒有斷絕晉國的後嗣,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是誰?這是上天安排的,而那幾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不是荒謬嗎?盜竊別人的財物,就叫他做小偷,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人讚美他們的罪過,上面的人獎勵他們的欺詐,上下相互欺騙,很難和他們相處了。”他的母親說:“何不也去請求俸祿?就這樣死了,怨誰?”介子推回答說:“明知是錯誤而效仿它,罪過更要加重了。而且我發出過怨言,不吃國君的糧食。”他的母親說:“也要讓國君知道這件事,怎么樣?”介子推回答說:“言語,是身上的裝飾。身體將要隱藏了,哪裡還要用言語去裝飾它?(這樣做)就是為了顯露自己了。”他的母親說:“你能這樣做嗎?我和你一塊兒隱居。”於是隱居到死。
晉文公尋找他沒有找到,就以綿上作為介子推的封地,說:“以此銘記我的過失,並且表彰善良的人。
《介子推不言祿》《左傳》敘事簡明生動,嚴謹有法,富於故事性,很有文采。它特別善於描寫戰爭,刻畫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特色。記言委婉含蓄,典美博奧,尤其所記外交辭令,婉而不晦,顯而不露。唐代劉知幾在《史通·雜說上》中稱讚它“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聞,古今卓絕”。《左傳》在史學上和文學上,都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①祿:俸祿
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緝私的人,這裡指代一國的國君
③誣:荒謬
④懟:怨恨,不滿
⑤尤:責備,譴責
⑥文: 裝飾,美化
⑦女:通"汝",你
⑧志:記住
⑨旌:表彰,發揚
提示:這段文字儘管沒有曲折生動的情節,但是通過人物的語言,人物的不同個性還是極其鮮明的表現出來了,因而,通過分析人物語言把握人物性格,尤其是介子推的性格,是學習這個語段的重點。對“天實置之”“上下相蒙”“是求顯也”等幾句話加以理解,也有助於把握人物的性格。
介子推的故事告訴我們:固然,作為春秋貴族,介子推的言行處處滲透著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捨身赴義”的潔芳善行,成為中國傳統觀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淵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種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英雄豪傑,構成中華民族的脊樑,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他的割股食君的犧牲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淳厚尚儉、信實禮讓的傳統美德的體現;從更深層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蘊涵著對祖國的深沉赤誠的愛戀之情。晉獻公嬖驪姬,殺申生,昏於家,亂於國,而重耳則成為振興晉國的希望。介子推的行為是他篤信愛晉國須愛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許,正是這種對祖國的摯愛,才是人民永遠懷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