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紋玉琮

人面紋玉琮是祭祀用的大禮器之一,它與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稱為“六器”。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 浙江杭州反山遺址出土的神人獸面紋玉琮為現今所見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稱為琮王。

人面紋玉琮是祭祀用的大禮器之一,它與玉璧、玉圭、玉璋、玉璜、玉琥被稱為“六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周禮》“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玉琮成為統治階級祭祀蒼茫大地的禮器,也是巫師通神的法器。玉琮的造型是內圓(孔)外方,似是印證“璧圓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巫師也常用劣質的玉琮、石琮,或被燒過的玉琮,來鎮墓壓邪、斂屍防腐、避凶驅鬼。

文物

人面紋玉琮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年-前2200年)
高9、上端射徑10.9、下端射徑10.4、上端孔徑5.2、上端孔徑4.9厘米。1978年江蘇武進寺墩出土。
黛青色玉,有灰褐色斑點。扁方柱體,外方內圓,中間穿孔,兩頭對鑽留有錯位台痕,四角分為兩節,每節以邊角為中線,刻四組簡化人面紋,全器共飾八組,紋飾規整,精細。

簡化人面紋玉琮

我國古代玉琮因其遙遠的歷史精美絕倫的紋飾,倍受人們的追捧。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玉琮開始在國內興起,並久盛不衰,逐浪高漲的研究和收藏熱潮,成了藏玉者夢寐以求的寵兒。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至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廣東的石峽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中大量出現,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發達,出土與傳世的數量很多。
新石器時代發現較多的良渚玉琮,玉材為產於江浙一帶的透閃石質玉石,質地不純,以青色居多,部分黃色,土浸後呈霧狀乳白色。除少數作圓筒狀外,多製成規整的內圓外方形。琮體切割規整,中孔為管鑽對穿而成,中接處常留有兩層(稱為踏步)。
玉琮的形體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身均飾有人面紋或獸面紋,紋飾以四角線為中心,分成四組,隨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紋飾分數組飾於琮。部分玉琮在主體獸面紋外,用細陰紋刻細"神人"圖形和雲雷紋,陰線用利石刻劃而成,線條堅挺。浙江杭州反山遺址出土的神人獸面紋玉琮為現今所見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稱為琮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