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琮高4.5厘米,射徑8.3厘米,孔徑6.4厘米。該器為白色,有灰褐色斑點。圓筒形狀,有對鑽大孔。器物表面突出四塊對稱的長方形弧面,各裝飾一組獸面紋。獸面紋的兩眼、額、鼻均以淺浮雕琢出輪廓,並以陰線細刻眼珠、鼻翼、鼻下以陰線刻出嘴、唇及兩對獠牙。獸面的頂部有象徵冠帽的兩組平行的弦紋帶,邊緣裝飾著繁密的捲雲紋。
此器1987年出土於浙江餘杭瑤山,現藏於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
這件史前琮高14.6厘米,上端射徑7.1厘米,下端射徑6.6厘米,上端孔徑5.1厘米,下端孔徑4.9厘米。褐綠色,有赭紅斑。長方柱形,外方內圓,中孔對鑽而成。表面分為五節,每節以四角為中線,刻簡化人面紋四組,共二十組。紋飾由兩條平行凸橫棱、雙重圓圈、凸橫檔構成,表示羽冠、眼睛和鼻子,每一橫棱上刻弦紋六條,圓圈外圈系管鑽、內圈系線刻接連而成,橫檔上淺捲雲紋。
1973年江蘇省武進縣寺墩出土,現藏常州市博物館。
3、
這件史琮高4.4厘米,射徑7.5厘米,孔徑6.5厘米。受沁蝕呈白色,有紅褐色瑕斑。矮方柱體,內圓外方。中為對鑽大圓孔,孔壁光潔。兩端為圓口的身,琮體一節,四面作弧面,四角大於直角。每面以豎槽一分為二,使器表分成四塊曲尺狀的長方形凸面。每一凸面以邊角為中軸,飾帶冠獸面紋。上方為兩條凸起的橫棱,上有兩束弦紋,表示羽冠,中間為轉角上的橋形凸面聯接兩側的鑽以雙圈的橢圓形凸面,表示額、眼瞼、眼睛;下方以凸橫檔表示鼻端,並以線刻勾出眼角、鼻樑、鼻翼,左右下角琢出弧線,構成臉龐,圖案以浮雕和線刻結合的技法作成。
1987年浙江省餘杭縣瑤山出土,現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4、
這件史前琮高5厘米,射徑7.1——7.4厘米,孔徑6.7——6.9厘米。湖綠色,玉質晶瑩,有透光性。矮方柱體,上大下小,內圓外方。中間對鑽大圓孔,孔壁磨光。器表四面,以直槽分為左右兩塊,以橫槽分為上下兩節。以四角為中線展開紋飾。上節有兩條平行凸起飾以弦紋的橫棱、兩個圓圈和一個轉角上的凸橫檔,表示冠帽、眼睛和鼻子,組成帶冠人面紋。下節有一個橋形凸面聯接兩個橢圓形凸面,其下是一個轉角上的凸橫檔,表示額、眼瞼、鼻子,橢圓形凸面中以重圈為眼睛,組成獸面紋。在橫棱間,凸面橫檔上線刻以橫豎直線、雲紋組成的幾何形紋飾。在人面和獸面的兩側各刻一隻飛鳥,以捲雲紋、長短弧線、橫豎直線刻出鳥的頭、身、翼。每一組神人獸面紋飾布列四隻飛鳥,全器四組十六隻飛鳥,這一圖案可稱為神人神獸神鳥紋。所刻之線,細如毫髮。這件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珍品。
1982年上海市青浦縣福泉山出土,現藏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
相關詞條
-
史前玉琮
史前玉琮,白色,有灰褐色斑點,1987年出土於浙江省餘杭縣瑤山。
-
玉琮
琮是中國古代用於祭祀的玉質筒狀物,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在玉器中,琮是用於祭地的玉器,《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
簡介 古代禮制 詳細介紹 阜寧石器 良渚文化 -
良渚玉琮
良渚玉琮作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因其具有精美絕倫的紋飾和重要的歷史價值,以及巨大的藝術魅力,自古就被嗜玉者所追捧。宋代的一些影青瓷就開始模仿良渚玉琮的造型。
上古珍品 精雕細工 名稱來源 分類 玉琮功用 -
漢代玉琮
玉琮,漢代用於禮儀的玉器之一。藏品長寬均為4CM,厚2CM,重61.9克。藏品整體呈現微黃沁色,包漿溫潤自然,現存放于山東布衣莊氏處。
漢代玉器的用途 玉琮的歷史淵源與用途 -
史前玉管
這件玉管於1976年江蘇省常熟市黃土山出土。玉管是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最常見 的傳統玉器。該玉管現存於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
芮城清涼寺史前墓地
清涼寺史前墓地位於山西省芮城縣東北部,在中條山脈南麓、黃河北側,為山前丘陵坡地。由於遺址地跨西陌鄉寺里和陌南鎮坡頭村,所以稱為寺里—坡頭遺址,面積約20...
資料 簡介 發掘意義 墓地環境 規模 -
玉琮王
“玉琮王”於1986年在良渚反山遺址出土。
簡介 -
和田青玉玉琮
而呈現出差異。琮(Cóng)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約5100年。 造型最大、製作最精、紋飾最美的史前玉琮,有“玉琮王”之稱。 [2] 是一種內圓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