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恐懼

人際恐懼

有些人討厭面對人群或是害怕面對人群,他們不只是覺得害羞、不好意思,而是對自己以外的世界有著強烈的不安感和排斥感。這種對社交生活和群體的不適應而產生的焦慮和社交障礙稱作人際恐懼症。

概述

人際恐懼引發的內心痛苦、羞恥感、自我否定,甚至是自己憎恨是非常讓人吃驚的!擁有人際恐懼的人感覺自己在別人眼裡不完美、可笑、滑稽,甚至從別人眼裡讀出自己內心的可恥、卑鄙、病態,把別人正常的行動、聲響、表情看成是對自己的厭惡、藐視。站在自己對面的人毫無察覺,交際的真正意義也消失了,他客觀上成為自我的一面照妖鏡。一個人陷入對自己的排擠幾乎是一種無解的心理窘境,這種窘境會激發一種強烈的神經症牴觸,伴隨明顯的嚴重、恐懼、臉紅、出汗、激越、甚至逃跑。

有人際恐懼的人內心都有那么一個超然、完美、權威的我,它用苛刻的“必須”來控制自己,當交際中稍有不完美,一種強烈的自我否定、貶低、譴責油然而生。

另外,人際恐懼還有更深層的意義,通常聰明的、敏感的、有些神經質的人容易陷入這樣的窘境,而這類人恰好是具有創造力的人。正如蜂群只需要一個蜂王一樣,自然淘汰會讓那些可能成為蜂王的蜜蜂早早被排除出局。神經症牴觸是達成自我消滅的捷徑,優秀的人經這樣的折磨變得平庸而失掉競爭力。

案例

人際恐懼 人際恐懼

人際恐懼 Z女士是某外企的一名講師,好幾年來被人際交往障礙所困擾。她懼怕與人相處又渴望能融入人際圈子,她說只要跟同事們一起就感覺心慌,不自然;在領導面前感覺畏懼,如果開會發言,本來很簡單的說話,會緊張得不知說什麼,乾脆就不發言。她越來越擔心別人會因此瞧不起她。她不知究竟在怕什麼,更無法理解自己能在課堂上侃侃而談,為何在人際交往中像個縮頭龜?她經常動輒跟老公或兒子發火,事後又懊悔。有一天9歲的兒子問她:“媽媽,你知道我最幸福的是什麼嗎?”“媽媽不知但很想知道,是什麼呢?”“是我小時候調皮犯錯誤,你逼我認錯,我認了錯你就原諒我”,兒子的話刺痛了她。她開始反思自己。

Z女士的內心獨白:我似乎是內心敞亮卻極其封閉的一個人。我意識到自己確有許多陰影部分的我,比如孤傲又自卑、過分敏感,老是苛求別人和自己。從小到大我就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特別擔心別人的奚落,說話前總要反覆掂量。我想,這就是我人際關係緊張的原因。在我記憶中,我的童年並不快樂。我是家裡的老么,生活上受到了家人無微不至照顧,可精神上是貧瘠甚至是虐待的。父母非常刻板,從來都是責罵和教訓人,我幾乎聽膩了他們說“就你笨,沒長進”,包括哥姐,都愛說我是全家最簡單最笨的一個人。讀書後,我習慣性將簡單-愚笨相關聯,也發誓要變得比他們能幹、有出息。說實話我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才有了今天,可不幸我卻處不好人際關係,甚至有人際恐懼。一方面我不能理解和接受這個局面,一方面我總是埋怨父母沒培養我的獨立性和交往能力,認為他們給了我身體和生活照顧,卻沒給我精神關心。我知道不該責備他們但總愛責備,也知道我的個性不好,情緒常陷入抑鬱,我很想改變卻不知怎么改變。

原因分析

人際恐懼 人際恐懼

人際恐懼從Z女士的內心獨白看出,她的不快樂是因人際衝突,也看出她自己很明白痛苦來於內心陰影或個性缺陷,可就是走不出痛苦。這種現象的例子很多。一般情況,人若清楚問題(痛苦)的淵源何在也明白該咋辦,可問題照舊或更嚴重,至少說明兩點:

從心理學角度看,Z女士的人際懼怕首先跟她自戀型人格有關

這由於過去成人對她缺失精神關注的溺愛,養成了她不斷需要別人的認同與讚美,但缺乏對別人的情感和需求的移情。缺乏移情是因為對自我強烈的關注,難以把別人看作是有各自需求的獨立個體。比如Z女士在人際交流之前,總要反覆思考自己“語言是否正確,別人是否會挑剔錯誤”,這一高度關注本身會讓她失去判斷力,她也就無從認識“其實別人在想自己的事,沒法關注她”。這些性格是如何發展的呢?客體關係理論解釋,是早期不良的親子關係,阻礙了兒童自我和自尊感的發展。那時的父母給兒童的信息是否定和混亂的,兒童對他們的認識在“好”與“壞”,“可愛”與“可恨”之間搖擺,沒有足夠的移情角色模型,難以形成穩定的自我認同以及對別人的需求移情。不良的親子關係下,遭受否認和拒絕的兒童發展了一個自我的關係模型“自認為自己不好又無能”,也發展了一個對他人的關係模型“自認為他人不可信、冷漠、疏遠”。孩子長大後,容易形成既渴望人際關係又排拒人際關係的心理。
其次,Z女士的人際恐懼是跟她深重的依賴情結和她內心的怨恨有關

每個人都有依賴性或依賴情結,只是依賴的對象、性質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賴性與分離焦慮高度相關,即你對某人某物過度依賴,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慮。因為在一個人的意識成長中,是需要重要關係人物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關注與肯定的。如果他沒有獲得足夠認可,在他心裡會埋下被忽視的自卑,會產生尋求重視的渴望。有些孩子的“多動症”就是一種尋求你關注我的行為語言,孩子關注願望的本意是“你要重視我,承認我跟別的孩子一樣好”!人天生就依賴別人的讚許和欣賞,依賴別人感覺“我有價值,我重要”的肯定,天生就討厭別人對我“你真煩,真笨”“要聽話,懂規矩”的關注。青春期孩子的逃學、逆反、沉溺酒吧網咖等行為,本質上都是渴求理解和認同失敗的一種怨恨,是潛意識需要重要關係人接納自己的種種逆向表達。
所以,人際恐懼的心理實質是依賴被認同的情結需要,是害怕被否認,害怕不被接納的分離焦慮。這種情結和焦慮是無意識的,個人在人際關係中常常不自覺地用壓抑、或迴避、或討好別人等方式來緩解內心衝突。

如何應對

人際恐懼 人際恐懼

人際恐懼人因為固有的本性和生活的空虛而常常聚在一起,卻又因為有許多令人討厭、相互排斥的特質而一再分散。以上案例說明了,人自小是在依賴大人的關照、又排拒大人責備(或他人打擊)的關係中長大,成人後同樣逃不開這樣的人際環境,甚至是面臨更複雜更衝突的關係。一個人若帶著負面情結和不成熟的個性,勢必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出現適應不良現象。像Z女士一樣想改變自己、想走出人際懼怕陰影的人,可選擇以下建議:

任何懼怕或恐懼心理,都意味人心裡有個怯懦者在作祟。消除恐懼首先要弄清別人的什麼讓你怕呢?人際恐懼者,在理智上很清楚別人沒啥可怕,但就是不自覺在人前要害怕,這本身說明他有不清楚的懼怕原由,其恐懼也僅僅是一種內心感覺,不存在真有恐懼對象。比如Z女士,她很想與人融洽相處,也清楚她不能融入是因自己的個性敏感多疑、苛求人,而非別人真的凶煞可怕,但她依然害怕與人交流,說明她還有不清楚的道理,那就是她懼怕別人是假象,真正害怕的對象是自己內心隱埋的那個我,即令人討厭的“最簡單最愚笨”的弱我。這種意識化的澄清,可以幫助人在人際中撤回不合理的外投射,把對害怕的目標指向從別人轉回自身的弱我。這也給你下一步能接納別人清理了一點障礙。

覺察到真正怕的對象是討厭的弱我,還要澄清在人際中你所怕的內容是什麼。從以上分析看出,別人雖不可怕,但你的懼怕反應在人際交往中,那是否說明你擔心自己那個弱我被人看見?還是害怕自己那個弱我應付不了別人?還是你害怕重複“被指責被否認”的傷感難受?還是膽怯的弱我不敢表達自己“未必”被責備的憤怒,然後把積蓄的怨恨轉移到了別處(比如你常常責備老公和孩子)?還是……如此的覺察與澄清,你會明晰所怕的東西並不在現實,而只是你內心感覺的外投射,你需要做的是安撫內心的紊亂。
2、澄清你在人際中需要什麼

一個人對什麼過於敏感,象徵對什麼有高要求,同時有惟恐求不到的高焦慮。或者說,一個人對什麼感到緊張,意味他特別在意著什麼。

當澄清了你人際中害怕的對象和內容後,反過來理解,便是你在人際中的需要。比如你害怕在別人面前表現不好,說明你有自我表現欲,並很想展示自己;你若怕別人責備你,說明你需要別人的贊同和接納。俗話說:無欲則無求,無求則無畏。

澄清你需要的目的,是為你在人際關係中有方向感。
3、承認和直面

人際懼怕者,是比較清楚自己在人際中因緊張而陷入的被控制感,以及想逃避的行為取向,但完全忽略了很想展示自己、想被人喜歡的正性取向。問題在於,受他(她)矛盾個性和觀念的影響,覺得“有表現欲”這一想法都是不好的,因此他(她)會否認自己有人際表現的無能感,甚至會否認自己有彰顯自我、表現自我的欲望。

應對人際緊張的策略之一,是你能夠承認自己有表現自我的欲望,有被人欣賞被人接納的渴望,有害怕受打擊的怯懦與自卑,也有保護自尊或面子的需要。

當防禦自卑的隱痛暴露後,我們才能夠直面它、看清它,而準確地為它療養。最好的療養辦法,就是承認需要和為實現需要做一點一點的努力。

4、做參與者

應對人際緊張的兩種參與性辦法:

①想到你在人際中最怕的可能,試著做內心模擬訓練:假如你最怕的是“全身冒汗,頭腦空白”,那么你在內心設計好“那時只做一件事,即坐下來看我能流多少汗,想像血液流向我的大腦”。

②寧做聽者或看者,這是人際中感覺安全的“弱勢位置”。身處人群中,你只需要洗耳恭聽或靜靜觀賞他人即可。因為一般人都有自我表現欲望,就特需要和喜歡有人能傾聽他、觀看他、欣賞他。這樣,你不僅可避免被攻擊、可減輕怕表現不好的擔憂,還能實現自己希望別人喜歡你接納你的需要。

5、分離過去,站立當下

前面分析到,人際恐懼多源於人過去體驗的創傷與憤怒的感覺記憶,並形成有惟恐再受傷的防禦,如逃避、自我否認、責備求全等。那么減弱現實恐懼,需要一次又一次用成人的姿態,分離自己過去的感情記憶,需要你誠實地哀悼過去被否認所創下的悲傷。具體作法仍可試著內心模擬:劃分清楚兩種關係,一種是你過去的“怯懦的小孩我——保護小孩的成人”關係;另一種是你現在的“保護小孩的成人我——別人”關係。當你感覺緊張恐懼,只說明是你“過去關係”的閃現,不妨讓它閃現一會兒,然後恭請你站回現實位置——保護小孩的成人我,這才是你當下的角色。

其實,在你人際懼怕的背後粘著一個受委屈的小孩,她敢怒不敢言地期待你接受她的全部。

6、協調自己與自己的關係

人際懼怕跟所有與人相處難的情況一樣,因當事者還沒處理好失調的內在關係。協調內在關係,意味著你這個主體要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接納自己許多不如意的部分。

如果你時不時還在討厭他人對你不夠重視、不夠關愛,說明你自己也在討厭自己是不值得關愛的人。你需要先自己接納“未必”不被關愛的你;凡是你認為屬於苛求自己苛求別人的方面,先做到不苛求自己,這體現在你能夠允許自己——偶爾情緒糟糕、表現不好、做事拖沓、責備人……還體現在你能夠認同自己的強勢,也能夠接納自己的虛弱。

如果說解決人際恐懼有妙方,那就是你能容忍自己的缺陷,能容許自己不要他人的讚許。

當一個人處理好了自己與自己的關係,內心常處在和諧與平靜的狀態,自然能把別人當作有獨立需求的個體,自然容易對他人的情緒和需要移情。通俗講,這是人際關係和諧相處的前提——知己知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