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師節

交師節

交師節是指每封9月10日教師節前夕,家長和學生為了搞好師生關係或希望受到老師的重視而相互攀比給老師送禮的現象。

背景

教師節慰問金教師節慰問金

1931年。當時,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發起聯絡京、滬教育界人士,擬定每年6月6日為教師節,並發表《教師節宣言》,提出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增進教師修養三項目標。雖然,這個教師節的誕生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沒有承認,但在全國各地產生了一定影響。
1984年12月15日,北師大鐘敬文、啟功、王梓坤、陶大鏞、朱智賢、黃濟、趙擎寰聯名,正式提議設立教師節。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教師節。
為了發揚“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提高教師地位,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確定,每年9月10日為中國教師節。將教師節定在9月10日是考慮到全國大、中、國小新學年開始,學校要有新的氣象。新生入學伊始,即開始尊師重教,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創造良好的氣氛。

潛規則

教師節,是一個純潔的節日,然而在鮮花與音樂中,也有一些不和諧音。不知曾幾何時,這個本意為提倡社會尊師重教的節日,不經意間讓家長們陷入了兩難處境:給老師送禮,覺得違背自己的原則;不送又怕老師對孩子有看法。
有家長認為,現在的送禮風,讓他們在經濟上很難承受,不僅要給班主任老師送,還得給每門課的任課老師送,這樣下來,一個教師節就得花不少錢。何況,教師節送了禮,中秋節國慶節春節還要不要送呢?不僅如此,現在的家長請客送禮也講排場,講闊氣,相互攀比,著實讓人感覺很累。

逐漸變化的風氣

隨著教師地位的逐年提高,社會各界對教師的關註明顯地多了,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在以各種方式對老師們表達祝福與問候。一份份心意的匯聚,不只是使老師們在這個專屬他們的節日裡倍感溫馨,感覺社會對自己勞動的尊重,也鮮明地體現出整個社會尊師重教的風尚正越來越濃厚。然而,透過媒體的一些報導,我們也不無遺憾地看到,無論是社會還是教師群體中,都出現了把教師節里的“心意”功利化、複雜化的跡象。

9月上旬,學生們或忙著給老師送賀卡或禮物,或忙著東奔西走上門看望老師,或忙著請老師聚餐。學生們忙,有人是出於真心,有人是出於無奈,有人是出於乖巧。
真心,用一聲或一條問候表達,不是不可以理解。但是,在規定時間,按規定程式,用賀卡和禮物、看望和聚餐等形式表達,在程式與陳套的重壓之下,真心之真必然退場。
無奈,不自願而又不得不做,或因為壓力,或因為逼迫。出於無奈,無論是問候,還是賀卡與禮物,都不是好事。
曾經有幾位年輕父母對先鑒說過孩子們的無奈。每年9月上旬,孩子們都要為賀卡或禮物操心。一兩個同學給老師們送賀卡或禮物之後,老師們特別高興,或在課間公開地表揚他們懂禮貌,或在課堂表揚他們有品味,於是,其他同學便不得不跟進。孩子們既要打探與琢磨老師的趣味,又要偵察與選擇恰當的送出時間,以博得老師的歡心以及建立在老師歡心基礎之上的平等。教師節賀卡或禮物甚至聚餐,成為孩子們的精神負擔。
還有多位年輕人給先鑒說過大學時代的無奈。每年9月上旬,輔導員都要大講尊師重教的意義,並建議同學們利用教師節和所有任課教師“交流”。於是,大學生們每年九月上旬都要做三件事:一是由班幹部和同學代表出面,請輔導員和相關學生工作者若干人聚餐;二是以班級全體同學名義給所有任課老師送賀卡,當面表達“感謝”與“敬意”等;三是在9月10日當天,在每一堂課上課之前,在講台擺上一枝花或一束花或一個花籃,並在黑板(或白板)寫上“祝某某某老師教師節快樂!”三件事加在一起,不僅要花不少經費(學生上繳的班費),還要花大量精力。同學們一萬個不情願,但又不得不做,還要裝得很高興。
乖巧,往輕處說,是賣乖,是取巧;往重處說,是奸滑,是詭詐。在現代學生、特別是大學生與研究生群體之中,乖巧者數不勝數,無處不見。

反思

在老師們的節日裡,家長和孩子發自內心送束鮮花、寄張賀卡、發條簡訊,以表謝意和尊重,這本是人之常情,自然無可厚非。
其實,不只是這個小學生感到困惑與失落,恐怕連大人們也同樣如此。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原本樸素的想法變得這樣物質化與複雜化?讓孩子單純的心靈因為一份“心意”而蒙上了陰影?
其實,於老師而言,教書有方,育人得法,這是職業的基本要求所在,他們的勞動得到法律規定的應有報酬,本就無所謂在節日裡還要有別人送“心意”的說法。事實上,絕大部分老師也正是這么要求自己的。另外,於教育而言,孩子或者家長給老師送份“心意”,主要目的應是引導孩子學會感恩,尊重他人,如果那份“心意”里充滿了太多的功利與物慾,恐怕這個引導教育的效果會適得其反。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當初呢?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禮輕情意重”的民間交往規則,更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社會習慣。因此,不能把這個節日裡的送心意異化成要求送“心意”、攀比送“心意”,甚至演化成了人人憎恨而又不得不據其行事的一條社會潛規則。我們不應忽視,近些年來,師生矛盾似乎有了看漲之勢。這背後的原因,固然是複雜的,但師生關係的淡化與冷漠,同近些年來興起且越來越複雜化的給老師送“心意”,是不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呢?甚至是極為有力的幕後推手之一呢?這,值得我們認真地思考。無論家長還是老師,讓教師節里的“心意”真誠一點、純粹一點,會更有利於和諧師生關係的建立。

專家看法

廣西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唐德海教授說,老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付出了自己的辛勤勞動,得到學生和家長的適當禮物肯定無可厚非。然而,一些家長送禮的所謂出發點也是為了孩子,但是想通過金錢來“買”特殊待遇是不正確的,這不僅褻瀆教師職業的神聖,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同樣有弊無利。
其實,在家長送禮給老師的過程中,真正的受害者是孩子,他們的心靈會受到傷害,品德上也會沾染不良風氣。從學校管理者來說,雖無法左右整個社會大環境,但還是可以營造好學校這個小環境,杜絕送禮之風。
那么,在家庭方面,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並且身體力行地尊師重教呢?南寧親職教育專家楊春成認為,教師節到了,如果孩子和家長是發自內心地送禮物給老師,也是值得提倡的。讓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對社會、對孩子的成長都有利。但是,送出的禮物要有一定的度,不能盲目地攀比。
作為學生家長,要體會到教師的艱辛,尊重教師的勞動,配合教師的工作,經常與學校和老師溝通,共同教育孩子。而且,家長應該儘可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老師在精神層面的尊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