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賊

五賊

五賊出自《陰符經》,道教謂五行或五欲為五賊。

基本信息

簡介

(1).道教謂眼、耳、鼻、舌、意為五賊或五行。清 錢謙益 《煉丹台》詩:“六相資輔弼,五賊收狂癲。”

(2).指五種有害禾稼的東西。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雲賦》:“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而除五賊。”

(3).五種自傷致疾之事。 清 唐甄 《潛書·厚本》:“思淫心疾,氣淫肝疾,味淫脾疾,飲淫肺疾,色淫腎疾。此五者,內自賊者也。五賊日蝕,則漸傷而中虛,以成內疾。”

(4)喜、怒、哀、樂、欲,謂之五賊。五賊相戕則意亂心迷,精神體魄便日見衰退,日復一日,趨於死亡。

陰符經

《黃帝陰符經》又稱《陰符經》。李筌分為“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人之法”、“強兵戰勝之術”,全書以隱喻論述養生,愚者不查謂兵法權謀等說或謂蘇秦之“太公陰符之謀”皆離旨甚遠。如《純陽演正孚佑帝君既濟真經》,通篇全部以軍事術語寫成,不知者初見會認定是一篇兵書。

《陰符經》舊題黃帝撰,所以也叫做《黃帝陰符經》。因而有題稱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等註解。這一說,最不合理。宋黃庭堅說:“《陰符經》出於唐李筌。熟讀其文,知非黃帝書也”,“又妄托子房、孔明諸賢訓注,尤可笑。惜不經柳子厚一掊擊也”①。好事者說黃帝撰經,並且假託太公、張良等作注,這些都是顯明的依託古人說法,不可置信。自唐李筌為《陰符經》作注,以後累朝均不乏好事者步其後塵,迨至晚清,《陰符經》註解本已不下百餘種,今僅存於明《正統道藏》的便有二十四種。註解雖多,但眾說紛紜,見解蕪雜。

內容

原文:“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譯文:“看上天運行的軌跡,做上天賦予的使命,(萬事萬物的奧妙)就盡了。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賊),看見的人會昌盛。五行在心中體會,施行合天的行動。這樣,宇宙雖大,仍在一掌之中(天地都來一掌中),千變萬化,不出一身之外(人身為一小天地)。”

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譯文:“上天之性是人的根本,人心卻是詐偽。所以要以上天之道來定人心。”

原文:“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譯文:“上天若出現五行相剋,就會使星宿移位;大地若出現五行相剋,就會使龍蛇飛騰;人體內若出現五行相剋,就能使小天地顛倒。倘若人能順應自然而同時發生五行相剋,就能使各種變化穩定下來。”

原文:“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譯文:“人性雖有巧有拙,卻可以隱藏起來。九竅是否沾惹外邪,關鍵在於耳、目、口三竅之動靜。三竅動則猶如木頭著火,災禍發生必被攻克;如x有奸邪,時間一到必致潰亡。懂得如此修煉,稱為聖人。”

原文:“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譯文:“生死循環,道的理論。”

原文:“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譯文:“萬物順應天地之規律而自然生長;人利用萬物而富足;萬物依靠人而昌盛。只要天地、萬物與人之間各得其宜,那么它們就會安定下來。所以說:休養要遵循時令,身體才會得到調理;行動要把握時機,萬物才會變得安定。人們只懂得“盜”的神妙莫測而以為神(世人只知偷盜不被查覺,謂之‘神’),卻不知“盜”不神妙莫測才是最神妙莫測的(卻不知順天地、萬物之規律而公開盜之,方為‘神’)。要知道,太陽與月亮各有規律,大與小都有定規,只有懂得這些道理,才會有大功產生,才會有神明護佑。這些“盜”的機巧是天下之人所不能見、所不能知的。有悟性的人得到它,就會躬行(能順應自然);無悟性的人得到它,卻會喪命(因違法偷盜)。”

原文:“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譯文:“眼盲者善長聽,耳聾者善長看。(因此,如果能)斷絕或助利其一(或眼或耳),就會增強十倍之能力;如果能每天斷絕耳、目、口(勿聽、勿視、勿言),就會增強萬倍之能力。心因萬物而躁生,因萬物而寂滅,關鍵在於眼。(要知道,)上天不施恩德(無聲無言),(因)而能產生大恩德;(而)響雷暴風(指外物)只會使萬物發生騷動。”

原文:“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

譯文:“至樂在於知足,至靜在於無私。上天因無恩而至私,故能大恩而至公(施惠於萬物)。統攝的法式在於調和其氣。”

原文:“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譯文:“生為死之根源,死為生之根源。利因害而生,害亦因利而生。”

原文:“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故曰: 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譯文:“愚昧之人常以懂得天地之準則為智慧,我卻以遵循時令、洞悉外物為聰明;俗人以欺詐為智慧,我卻不以欺詐為聰明;俗人以奇異為智慧,我卻不以奇異為聰明。所以說:(以欺詐與奇異行事,)如水入火,自取滅亡。”

原文:“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譯文:“自然之道為靜,所以能生天地萬物。天地的運行遵循自然,所以能使陰陽相勝。陰陽相勝相生,則變化和諧。”

原文:“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譯文:“所以,聖人懂得自然之道不可違背,因而制訂了各種法則。然而,至靜之道是樂律和曆法所不能契合的。於是就有了奇妙的《易》,它產生了各種象徵,是以八種卦象為本,並貫以六十甲子,來演化種種玄機的。這樣一來,陰陽循環相生也就能很清楚地蘊涵於各種象徵之中了。”(最後這幾段是宋明理學家或內丹家所加,意在尊孔易(周易)貶老道(歸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