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南山寺壁畫

五台山南山寺壁畫

五台山南山寺壁畫,是北宋年間文物,藏於五台山南山寺中,由南山寺住持普濟和尚主持興建。這裡既有皇家園林的氣派,也有帝王道場的莊嚴,宋元塑像、民國石雕和大氣磅礴匠構建與精美絕倫的雕刻交相輝映,精深的佛教文化與悠久的皇家宗教詩篇融為一體。身在這個幽雅清淨的佛教道場,您會完全融化在一種濃郁深邃的佛教文化與藝術的氛圍當中。

五台山南山寺壁畫

五台山南山寺壁畫五台山

 五台山南山寺

極樂寺大雄寶殿 慈禧御匾:真如自在 世界非物質遺產:廟堂音樂  西樓:佛道儒三教同列

五台山,一個千百年來讓人仰慕的聖地,一個永遠讓人探索不夠、意尤未盡的話題……但是,隨著現代休閒旅遊、度假旅遊、生態旅遊的發展,以及旅行社人為的操作,這裡有很多經典內容的精品寺院卻漸漸封存在大多數人的記憶中,很少再有人前往踏訪。
本文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去處。
這裡既有皇家園林的氣派,也有帝王道場的莊嚴,宋元塑像、民國石雕和大氣磅礴匠構建與精美絕倫的雕刻交相輝映,精深的佛教文化與悠久的皇家宗教詩篇融為一體。身在這個幽雅清淨的佛教道場,您會完全融化在一種濃郁深邃的佛教文化與藝術的氛圍當中。這裡也曾是《康熙遺妃五台山》等電視劇的主景地。它就是精雕薈萃的南山寺。
五台山南山寺位於台懷鎮南二里許的山坡上,枕山面水,林木浩瀚,環境極其幽雅。多少年來,該寺一直以恢弘的布局,精美的泥塑、美妙絕倫的漢白玉浮雕和感人至深的美麗傳說深深吸引著中外遊客。可以這樣說,上個世紀80年代,旅遊剛剛起步的時候,凡到五台山旅遊的人,幾乎沒有不到南山寺遊覽觀光的。而今天,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行程的匆忙,大多遊客只能象走馬觀花般領略台懷中心區寺廟群的佛國韻味後便踏上了歸途,雖然不能說是人跡罕至,但也僅有少數人偶爾踏訪,更多的人只能從書本或畫冊上欣賞到這個寺院的風采。確實,南山寺在現代旅遊高速發展的時代,幾乎好像被塵封一樣!!!
今天,我們應南山寺新任主持匯光師傅的託付,將這個厚重的寶庫的大門打開,向各位讀者作以粗略展示,衷心希望能激起大家對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的熱愛之情,從而走進她,保護她,弘揚她!
游南山寺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越過橫架於清水河上的石拱橋,沿林間小路順坡步行而上,從前門進入;另一條是乘車馳過石拱橋,沿著坡度較陡的水泥路一直坐車盤旋而上,從後門進入。走前門較近,但需多少費點勁;走後門雖然繞點遠,但乘車而上比較省力。由於南山寺是三座寺院的總稱,這三座寺院由下而上依次為:極樂寺、善德堂和佑國寺,所以走前門、走後門遊覽順序自然就有所不同。從觀賞興味上講,人們一般喜歡選擇第一條路線,即步行登高,從前門進入。
當你沿著林間小路向南山寺前門攀登的時候,即使是盛夏,也不會有炎熱之感。路邊野花間的草稞里,有螞蚱在蹦跳,蝴蝶在翻飛,樹寇上有叫名的叫不上名的小鳥不停地啁啾,叫得人心裡特別舒暢。偶爾間,還會有野兔從腳邊的草稞中躍出,不期然,還會有野雞忒楞楞飛起,都會給人帶來一種毫不設防的驚嚇與喜悅。這種大自然無私的賜予,你坐在車上是不會得到多少的。在樹林的山徑上,你會逐漸感到這座古寺的不凡與遺憾。

二十三年未修成

我們現在看到的南山寺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寺廟建築群。共有七層,上三層名佑國寺,下三層名極樂寺,中一層名善德堂,總計占地三萬三千一百七十五平方米,現存殿堂房屋300餘間,院落18處,洞四十四眼,鐘鼓樓五座,牌樓一座,石碑十九通。

葉劍英元帥曾在《游五台山詩》(1947年夏)中予以描述:“繞道五台仰名勝,輝煌怪誕前未聞。三十六丈高聳塔,百零八級石階層。南山寺院工程大,二十三年未築成。雕刻塑畫盡微妙,億萬工匠碑無名。”

為什麼歷時這么長的時間還沒有修成?我們不凡翻開南山寺的歷史看看。據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李自蹊撰寫的《南山寺碑文》記載:“蓋聞南山寺建自梁代之間,唐、宋、元、明歷代補葺重修。元時,大承天護聖寺住持、崇祿大夫、司徒廣公真慧國師重創建焉……”這裡所指的“梁代”,當屬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中的梁,而非五代十國時期的“梁、唐、宋、元、明歷代補葺重修”之說,顯然這裡所指的梁代當在唐代之前,而“後梁”卻是在唐代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出現的一個小國。這就說明南山寺是一座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高山古剎。

元代在原寺基礎上重建,元成宗賜名“大萬聖佑國寺”。元代弘教大師曾駐錫於此。明嘉靖年間重修。清代曾幾次修葺,特別是光緒三年至九年(公元1877年至1883年)由著名高僧普濟和尚重修的這一次工程最大,並將寺名改稱“極樂寺”。民國年間,由東北善人姜福忱繼續修建,將原來的極樂寺、善德堂和佑國寺聯為一體,統稱南山寺。此次擴建,其工程之浩大實屬罕見。對此,葉劍英元帥才會有“南山寺院工程大,二十三年未建成。”的表述。我們不凡試想,一個寺院,動工23年之久,其動用人力、物力財力之浩大。假如我們現在能看到當時竣工的南山寺,那可能就是五台山首屈一指的寺院了。可惜的是,“七七事變”給她永遠地劃上了一個頗具遺憾的終結符號!一個社會動盪不安,國家和民族遭受羞辱的時代,所有美好的願望都將會是一個肥皂泡!!!

五台山第一名塑:泥塑“活”羅漢

極樂寺大雄寶殿內供堂正中塑的是拈花示眾的釋迦牟尼佛元代造像。佛前站著迦葉和阿難,他們是佛陀生前最得意的兩位徒弟。在迦葉和阿難之前,為石雕文殊騎獅像。在釋迦牟尼左側有石雕送子觀音像,右側為木雕18臂普賢菩薩像。殿兩壁彩繪壁畫(上部為佛傳故事,下部為《西遊記》故事)前的供台上供著的十八羅漢是該殿最有價值的文物。因而被置於裝有玻璃的佛龕之內。這18尊羅漢均為泥塑,因塑技高超而分外惹人注目,被冠以五台山“泥塑一絕”的美譽。他們或躺或坐,或傾或仰,顯得異常輕鬆和隨便。他們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儘量地在向世俗表述著什麼。他們是被人格化和生活化了的一組天神群塑。其中,睡羅漢尤為受人鍾愛。他頭枕於膝,睡得深沉而安詳。顯然,他是為解救人間疾苦而太勞累了。看著他真實自然的睡姿,遊人不由地屏聲凝氣,深怕驚擾了他的睡眠。輕手輕腳走出殿堂的時候,人們才敢暢聲地說:“哎喲,真是塑活了!”這組羅漢雕塑藝術高超,連行家看了也讚不絕口,被稱為五台山第一名塑。

慈禧御匾:真如自在

大雄寶殿內懸掛著一塊牌匾,上書“真如自在”四個字,上款是“慈禧皇太后御筆恩賜”,下款為“大清光緒十八年穀旦”,中上方有御印“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筆力剛健,頗具功力。五台山各大寺廟之內,歷代皇帝所賜牌匾甚多,並不罕見,可慈禧這塊牌匾因牽動著一段傳奇故事,所以就分外被人看重。

“真如自在”是慈禧太后贈給南山寺住持普濟和尚的題詞,以此褒獎他興建南山寺的功德。

普濟和尚,俗名李得勝,生於1850年,卒於1912年,直隸(河北省)寧晉縣龐莊村人。清同治年間從軍,屢立戰功,被敕封為藍翎守備。因不忍見血肉橫飛,生靈塗炭,他於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以回家贍養雙親為名,離開軍營。回到故鄉。父母去世後,他於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至五台山遁入空門,皈依聖福和尚,法名教化,號普濟。他認真修持,廢寢忘食,熟讀經書,倒背如流。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到北京受縣足戒,之後,又返回五台山發心重修寺院。在往後十幾年的歲月中,他為化緣,足跡遍及直、魯、晉、豫及北京、天津、東北三省等地,“補舊增新,廣築舍宇”,立下院18處,廣度徒弟,普結善士,功德卓著,聲名遠播。加之,他又曾被清廷敕封官吏,故於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被詔入京,慈禧太后在普濟寺接見了他,並為其親書“真如自在”四字,以示嘉獎。“真如”意為佛的本來面貌;“自在”,意即人在消除煩惱、徹底了悟之後的儀態。合起來為:這就是佛的本來面貌和儀態。

可有關“真如自在”由來的另一個版本卻是這樣的:普濟和尚到達五台山南山寺時,該寺已破敗不堪。當時廟院裡只留下了一位老僧,因寺里沒有吃的,故不能收留他。普濟和尚說:“你只要留下我,我保證你不愁穿吃。”於是,老僧就將其收留下來。果然,第二天就有人給馱來一馱子米麵。普濟對老僧說:“你給咱刨院,我給咱到鐘樓上敲鐘。”老僧問他:“因何如此?”他跟老僧談了他的想法。菩薩頂的大喇嘛聽到一直打鐘,很心煩,便派人到南山寺查看緣由。結果見老僧在揮動钁頭刨院,便問:“刨院乾什麼?”老僧回答:“想修寺廟,可既沒錢,又沒糧,一時無奈,想感動天神……”菩薩頂的大喇嘛聽到稟告後,忙派人給南山寺送去一些錢糧。此後,普濟和尚為了修廟,又歷盡艱辛,從河北、山西、山東等八個省募化來好多金銀,用了整整六年的時間把破敗的南山寺又大修了一番。有關他的一些說法越說越玄,越傳越遠,據說,他能七七四十九天不吃結果就傳到了慈禧太后耳中。慈禧將普濟詔於京城,將其關在一間屋子裡整整餓了七七四十九天,到五十天頭上開門一看,他一點沒變,安然無恙。慈禧大驚,忙問手下人該咋辦?有人就跟慈禧耳語了一番,便又每天讓普濟和尚吃四頓感飯,每頓吃四碗米飯,一天共吃16碗。一連吃了七天,他既不大便,也不小便,就像什麼東西也沒吃一樣。後見軟禁普濟的小屋頂上一圈一圈地放射金光,慈禧萬分驚訝,忙說:“莫道真佛無可見,而今朝中真佛來!”遂欣然命筆,為普濟題寫了“真如自在”四個大字,並親賜一幅鑾駕、綢緞千匹、白銀萬兩。普濟和尚想到作為一個出家人,名利其實沒有什麼用處,他提出只要半副鑾駕,並利用慈禧給的錢在北京修了七座寺院。等他要回五台山的時候,手頭已無多少錢了。慈禧答應還要給他帶不少金銀綢緞,他搖搖頭說:“用不著了,用不著了。”他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已經預測到清王朝氣數已盡,而他自己也無多少時日了。果然,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帝國長達295年的統治。1912年——民國元年,普濟和尚也圓寂於五台山了。由於時局動盪不安,普濟和尚的屍體在台麓寺放了六年,直到民國6年,即公元1917年,才安葬於龍泉寺,之後在該寺院內建立了高大的漢白玉墓塔。我們可以在南山寺的德善堂院中羅漢堂前拜碣到他的衣缽塔

西樓:佛道儒三教同列

位於大雄寶殿對面,呈二層樓狀。下層是5間石砌窯洞,為客堂。客堂正中供橫三世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藥師佛。上層是五間木構建築,每間是一個殿堂。從南往北依次為:普賢殿、地藏五殿、千手觀音殿、玉皇殿、送子奶奶殿。在五台山的寺廟中建玉殿,專供玉皇大帝的極少見。玉皇大帝是神話中的人物,與釋迦牟尼完全不同。釋迦牟尼真有其人,他的像比較好塑,玉皇大帝就不好塑了,因為他沒有原形可以參照,所以只好憑想像來加以創造。比如,該殿的玉皇大帝坐像,身著龍袍,手持笏板,一派古代帝王之像。送子奶奶殿中的觀音像,她的腰間有一口袋,裡面裝著嬰兒,專為人間求子者準備,構思頗具想像力。

世界非物質遺產:廟堂音樂 西樓:佛道儒三教同列

南山寺不僅泥塑、浮雕聲譽載道,其源遠流長的廟堂音樂也非常有名,而且是目前五台山保留廟堂音樂品種最全、使用最廣泛的寺廟之一。南山寺與殊像寺、菩薩頂目前分別為五台山青廟與黃廟堂音樂的代表。
南山寺是禪宗和淨土宗結合的子孫寺廟,自古以來有著嚴格的師承方式,代代相傳。師父不但教徒弟參禪禮佛、遵守戒規,同時也要傳授吟誦經文的曲牌和演奏樂器的技藝。
廟堂音樂所使用的法器有:笙、管、笛、雲羅、鐺子、木魚、引磐、懺鍾、鼓、釵、鐃、鈸等。南山寺的和尚一般都是能用多種樂器進行演奏的多面手,前任主持慈音法師不僅是位抗敵有功的愛國僧人,而且也是一位畢生研究廟堂音樂的專家。慈音的徒弟——目前該寺的住持匯光等繼承了師傳,也都是能用多種廟堂音樂法器進行演奏的多面手。寺內一大批僧人也都既會演唱,又會演奏。五台山、國內一些著名古剎舉行重大法事活動時,一般都要邀請南山寺僧人樂隊出席演奏。因此,南山寺在國內外知名度極高。
在此,南山寺主持釋匯光法師衷心希望海內外遊客信士,到五台山朝山禮佛時,不要忘了到南山寺為自已和家人祈福。
南山寺,一個一下子就令人震撼的去處,也是一個令人一下子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筆者笨拙的眼光,真的不如大家現實地前往觀賞,拜訪……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