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鯤身炮台

二鯤身炮台

二鯤身炮台,又名“沈葆楨炮台”,俗稱“億載金城”。是清廷為禦敵守土所興建的全台第一座西式炮台,由清欽差大臣沈葆楨督建。整座炮台的形制,采幾何造形營壘作法,屬於“棱堡式”的方形炮台,四邊內凹,以洋槍防守近攻,四角凸出,放置大炮,以利遠攻。

沈葆楨手書“億載金城”

概述

鯤身炮台,又名“沈葆楨炮台”,俗稱“億載金城”。是清廷為禦敵守土所興建的全台第一座西式炮台。清同治13年開工,光緒2年(1876年)竣工,歷時1年又11個月。炮台由清欽差大臣沈葆楨督建,亦名“沈葆楨炮台”。

清廷籌建二鯤身炮台,肇因於清同治10年牡丹社事件的發生。當時,琉球漁民因風漂流到今屏東恆春附近,其中有3人溺斃,54人被牡丹社原住民殺害;幸免於難的12人,經台南府城轉大陸福州,由清廷從優撫恤後被送回琉球。但久有南進之意的日本,藉牡丹社事件,以琉球為其藩屬為由,在同治13年舉“報仇剿番”大旗,出兵進犯台灣。

二鯤身炮台

日人退去後,清廷有感於台灣沿海防務的重要性,命當時的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渡海來台籌辦海防,兼理各國事務。沈葆楨在安平勘定台江外羅列的沙洲(鯤身)綿延如珠串,在軍事部署上,可為海防的重要防線,因此上奏清廷,延請法國工程師設計西洋式炮台,二鯤身炮台就成為台灣第一座西式炮台。

二鯤身炮台占地3公頃,建築材料除了購自廈門、泉州等地外,還挪用當時已頹圮不堪的熱蘭遮城牆磚。整座炮台的形制,采幾何造形營壘作法,屬於“棱堡式”的方形炮台,四邊內凹,以洋槍防守近攻,四角凸出,放置大炮,以利遠攻,中央為操練場,炮台四周還築有引城外海水而成的護城河。

二鯤身炮台建成後,配備則有18噸前膛大炮5尊、40磅前膛小炮4尊、20磅後膛小炮4尊。確有一次發揮火力的紀錄。沈葆楨建炮台,但任內並未派上用場,後來二鯤身炮台確則有兩次火炮發威的紀錄。

二鯤身炮台

一次是光緒10年(1884年)中法戰爭,法艦尋釁安平,二鯤身炮台發炮轟擊,讓法艦知難而退。用法國人設計的炮台,打退了法國軍隊,是二鯤身炮台歷史上的一樁趣事。

另一次是在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前夕,當時劉永福曾利用二鯤身炮台的大炮發彈2枚,擊中來犯日本艦隊。二鯤身炮台本來就是設計防禦日軍的炮台,這一回,終於執行了抗日任務。只是炮台終究難擋一紙馬關條約,台灣終究還是被日人所據。

1904至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日人為支付戰事經費,肆意變賣二鯤身炮台的大炮,至此軍事價值大失。

二鯤身炮台的城門

二鯤身炮台的拱形城門,有極具建築特色的入口意象,外題“億載金城”、內題“萬流砥柱”,皆為沈葆楨手書,有護土不讓的雄渾氣勢。目前擺置大大小小的火炮,僅有一座小炮是骨董級真炮,其他均為1975年炮台建成100周年時所仿製。

百餘年來,二鯤身炮檯曆經破壞、修復,目前還保存有引橋、護城濠、城門、操練場、大炮與小炮的棱堡、扶壁等。1975年炮台百周年時,台南市政府曾進行大修,1983年被台當局定為閩台地區第一級古蹟,近年還試掘出兵房與小炮用彈藥庫遺蹟,另以玻璃帷幕保護。

二鯤身炮台入口拱門

二鯤身炮台的炮台形制完整,空間感與環境優美。台南市政府近年來,都在此地舉辦集團結婚,以祝福新人“愛在億載”、“情牽億載”之意。

二鯤身炮台入口拱門,是進入炮台最重要歷史意象,而整座炮台的棱堡式的形制,加上四周圍的護城濠,構成了特有的西式炮台防禦空間

入口拱門採用法蘭斯磚砌法,寬7公尺、高6.2公尺,深度達到21.67公尺。磚砌構造,加上視覺深遠效果,讓人仿佛走進了時光隧道,

護城濠

遙想一百多年前,沈葆楨創建炮台,書寫“億載金城”、“萬流砥柱”,護土不讓的雄心。

二鯤身炮台四隅有棱堡,火網配置有大炮、長槍,有利於遠攻,又可兼防近撲,炮台內還留有明顯的棱堡地形。

四個稜角環繞一圈,有護城濠保護,炮台邊坡還有蒼鬱的樹林。早已嗅不到戰火的炮台,環境清幽,還可以在護城濠上踩水車、泛小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