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品樣板
![]() | ![]() | ![]() |
![]() | ![]() |
![]() |
郵品簡介
2005年是我國台灣省建省一百二十周年,也是江澤民同志關於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發表十周年。台灣古蹟是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一部分,是祖國內地文明的延伸。這套郵票設計的脈絡是表現古建築的歷史感、陽光感和海洋性氣候下的透明感。郵票設計風格樸實、柔和、悠遠。郵品資料
郵票名稱:《台灣古蹟》 郵品類型:特種郵票 郵品套/枚:1套5枚 發行單位:國家郵政局 發行時間:2005年1月30日 圖序/圖名/面值/發行量(版式一) (5—1)T/台北府城北門/80分/1000萬枚 (5—2)T/台南孔子廟/80分/1000萬枚 (5—3)T/鹿港龍山寺/80分/1000萬枚 (5—4)T/台南二鯤身炮台/80分/1000萬枚 (5—5)T/澎湖天后宮/1.50元/1000萬枚 郵票志號:2005-3T | 郵票規格:40×30毫米 齒孔度數:12.5度 整張枚數:10枚(兩套郵票) 整張規格:120×210毫米 版 別:膠雕套印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異形齒孔/螢光噴碼 郵票設計者:田黎明、南溪 邊飾設計者:郝旭東 資料提供者:任國恩、王虎鳴 責任編輯:佟立英 印製廠:北京郵票廠 出售辦法:自發行之日起,在全國各地郵局出售,出售期限6個月。 |
發行資訊
![極限片](/img/9/fc9/nBnauM3X3MDMyUTO2QjMxEzN4ITM5EDM3kzMwADMwAzMxAzL0I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極限片](/img/2/05b/nBnauM3X1IjM2IDM5QjMxEzN4ITM5EDM3kzMwADMwAzMxAzL0I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郵品特點
這套郵票是1979年發行的《台灣風光》的續篇。設計者採用線描方式,凸現5種台灣古蹟,給人以直截了當的印象。在印製工藝上,因融入了雕刻版的技術,使得畫面層次豐富,立體感增強,具有很好的視覺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古蹟介紹
![極限片](/img/3/659/nBnauM3X0YTM1ATN1QzMyQjN4ITMyMjMzMzNwADMwAzMxAzL0MzLz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台北府城北門】
位於台北市,清光緒八年(1882)建成,是台北設府的重要見證。
【台南孔子廟】
位於台南市中區永慶里南門路2號,占地約9000多平方米,有建築物15座,是台灣孔廟建築中最為壯觀的一座。
【鹿港龍山寺】
位於彰化縣鹿港鎮龍山里金山街81號,位居台灣三大古剎之首,是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旅台泉州人所建。
【台南二鯤身炮台】
又名“億載金城”,位於台南市安平區南16號,始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系清末鞏固海防之遺蹟。城呈四方形,高約2米。
【澎湖天后宮】位於澎湖列島馬公島正義路,創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是台灣最古老的廟宇。
創作花絮
![郵票作者——田黎明](/img/2/f5b/nBnauM3XzMjM2ETN4EzMxEzN4ITM5EDM3kzMwADMwAzMxAzLxM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這套郵票的設計過程。
田黎明:《台灣古蹟》這套郵票是我和南溪先生合作設計的。我過去曾於1986年設計過《辛亥革命著名領導人物》三枚郵票,還乾1996年設計過中國與聖馬利諾聯合發行的《古代建築》兩枚連票。也許是我曾經用過的那種殘缺、斑駁的設計方法給郵票設計部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郵票印製局認為我比較適合設計,便為我申請了特邀指定設計。郵票編輯要求郵票真實鮮明地反映台灣古蹟建築歷史文化的特點,同時為我提供了5個建築的不同角度的照片,有的還是印製局的同志去我國台灣省現場拍攝的。我畫了兩套方案,請郵票圖稿評議委員會的邵柏林先生過目。當時邵老正在醫院住院,他看了我畫的草圖,提了幾點中肯的意見。我設計這套郵票有三個表現重點,一是郵票的文化內涵,二是郵票的地域特點,三是還原建築的真實性和精確度。實際上這套郵票所表現的幾處古蹟,由於經常修繕,色彩非常鮮亮,郵票上為了體現它的古意和歷史感,在繪畫手法上故意進行了“做舊”處理。傳統建築的美感是由直線和曲線組成的,如屋頂是曲線,牆面和柱子是直線,這些都是建築本身的形式美。為了強調古建築深厚的文化內涵,我把建築的背景儘量簡化,突出和強化建築本身的美感和文化含量。邵老說,郵票是國家的“名片”,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審美意識,台灣的古建築是中國古建築的一部分,郵票要表現出中國台灣省濃厚的地域特徵。台灣省地處海洋性氣候區域,這在郵票中應得以體現。郵票的第二枚中背景的天空用的是湛藍色,恰當地表現了海洋性氣候純淨、透明的天空。另外,建築的真實性和精確度不是繪畫所能達到的,幸好有南溪先生幫忙。為了保證畫出的古建築的精確度,我請他通過電腦放大照片,再對層次和圖形進行刪減。最後再由我用炭鉛筆拷貝到薄薄的透明紙上,保證了郵票上建築圖案的精密性。在此基礎上,我開始進行正稿的製作。
記者:您為了設計這套郵票做了哪些準備?
田黎明:我沒有去過我國台灣省,除了研究資料照片,我又拜訪了我國的古建築專家,還去書店買了古建築的資料,研究了山西建築的特點,積累在古建築方面的知識,了解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樺鉚結構,以表現古建築的凹凸感。
記者:您設計的這套郵票與您設計的前兩套郵票在手法上有什麼關係?
田黎明:在繪畫方法上,這套郵票基本沿續了我設計的前兩套郵票的方式,都是素描淡彩;不同的是,前兩套郵票的色彩較少,而這套郵票相對色彩鮮明,體現出了台灣省海洋性氣候地區建築物的特點。我比較擅長營造古樸的氛圍,以前我設計的兩套郵票都有這個特點,可能就是因為這點才邀請我設計這套郵票的吧。
記者:您是如何使郵票體現出古樸斑駁的效果呢?
田黎明:就是在郵票用水彩畫好以後,再酌情去掉一些顏色,通過色彩的明暗和圓缺來表現這種古意斑駁的效果。
記者:這套郵票在設計過程中進行了哪些修改?
田黎明:這套郵票光畫草圖和修改草圖前後就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如何在郵票中體現出選題的文化理念,也需要時間進行思考。設計一套郵票,應該首先把握郵票的深層文化內涵,然後才是從文化理念的把握到形式語言的運用。如果只注重建築的外部形式,便流於表面,顯得蒼白。在畫出第三稿草圖後,邵柏林、王虎鳴和郵票編輯伶立英都比較認可,他們讓我先畫出一張正稿並提了許多細節性的修改意見,如郵票可以設計得殘缺感強一些,以表現其歷史滄桑感,但不能瑣碎。5枚郵票的背景-藍天的銜接也根據專家意見做了調整。邵老和王虎鳴先生後來又提出郵票色調有點偏灰了,建議我再使色彩對比鮮明一些,以增強空間感。從開始設計到最後定稿,大約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希望今後去過台灣省或沒去過台灣省的集郵者看到這套郵票,都能引起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