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組成
牡丹皮1兩,黑附子1兩(炮),牛膝(酒浸一宿)1兩,龍骨2兩(細研,水飛過),五味子1兩(生),官桂(去皮)1兩,人參1兩,檳榔2兩,白朮1兩,白茯苓1兩,當歸1兩,續斷(細者)1兩,木香1兩,澤瀉1兩,延胡索半兩,羌活2兩,藁本(去土,用細梢)1兩,乾熟地黃2兩,赤芍藥1兩,乾薑半兩,山茱萸半兩,乾薯蕷1兩,縮砂仁半兩,石斛3兩,萆薢1兩,白芷1兩。
處方來源
《博濟》卷四。
方劑主治
婦人血刺,血痃上搶,血塊走注,心胸疼痛,血海虛冷,臍下膨脹,小腹滿悶,腿膝無力,背膊悶倦,手足麻痹,身體振掉,腰脊傴僂,月經不調,或清或濁,赤白帶下,血山崩漏,面色萎黃,身生癮疹,腹內虛鳴,面生(黑乾)(黑曾),手足熱疼,並筋攣骨疼,兩脅攀急,起坐托壁,腰背牽掣,舒踡不得。
製備方法
上26味,並各州土新好者,洗淨焙乾,杵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至20丸,溫酒送下,醋湯亦可,空心,臨臥各1服,不嚼。
加減
血熱及夜多煩躁,不用附子、山茱萸、萆薢、乾薑,加柴胡(去苗)1兩,甘草1兩,黃連、牽牛子各半兩。中藥方劑之二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