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組成
香白芷(醋炒)1兩,紫金皮(醋炒)1兩,劉寄奴1兩,川當歸(鹽炒)1兩,赤芍藥(米泔浸)1兩,黑牽牛1兩,川牛膝(茶水浸)1兩,生地黃(鹽水浸,炒)1兩,川芎1兩,乳香1兩,沒藥1兩,破故紙(醋炒)1兩,木通1兩,自然銅1兩,草烏(醋炒)1兩,木香1兩,川烏(火煨)1兩,藿香1兩,骨碎補1兩,木賊1兩,官桂1兩,羌活1兩,獨活1兩,熟地黃(鹽水炒)半兩,杜牛膝(茶水炒)半兩。
處方來源
《奇效良方》卷五十六。
方劑主治
跌扑損傷,骨碎骨折,筋斷刺痛,不問輕重。
製備方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用黃丹為衣。
用法用量
跌扑損傷,金刀箭鏃,不問輕重,每服1丸,溫酒磨化服,或細嚼,酒送下;刀傷全斷,內損重者,以薄荷湯或木瓜湯、薑湯、燈心湯皆可送服。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在中者不拘時服。
二十五味鬼臼丸
通用名:二十五味鬼臼丸
性狀:本品為紅棕色水丸;微香,味酸、辛、辣。
適應症:袪風鎮痛,調經血。用於婦女血症,風症子宮蟲病,下肢關節疼痛,小腹、肝、膽上體疼痛,心煩血虛,月經不調。
包裝規格:藥用PVC硬片/藥品包裝用鋁箔。15丸/板×4板。
用法與用量:一次1~2克(5~10丸),一日2次。
主要成分及含量:鬼臼、藏茜草、石榴子、藏紫草、肉桂、矮紫堇、巴夏嘎、光明鹽、硇砂、榜嘎、藏木香、訶子、人工熊膽、胡椒、喜馬拉雅紫茉莉、余甘子、花蛇肉(去毒)、山柰、火硝、降香、沙棘膏、沉香、硃砂、肉豆寇、枸杞、紫草茸、芫荽果。
產品特點及描述:用鬼臼、藏茜草、石榴子等25味中藥製成,具有祛風鎮痛,調經血之功效。治療子宮蟲病,月經不調。
貯藏: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執行標準:部頒標準藏藥第一冊WS3-BC-0154-95
功能主治:祛風鎮痛,調經血。用於婦女血症,風症,子宮蟲病,下肢關節疼痛,小腹、肝、膽、上體疼痛,心煩血虛,月經不調。
中藥方劑之二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