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下冊)》分上、中、下三冊,為著名學者嚴家炎先生主編,國內學界有影響的專家學者和學術帶頭人參加編寫,可以說集國內近代文學和現當代文學研究之大成,是多方面協同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該書具有比較豐厚的學術原創性,提出了諸多富有開創性、啟發性的論點,有些資料和見解在學術上屬於首次發現,帶來重要的突破。時間上,它將現代文學的起點定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向前推進了多年。空間上,它將文學史的敘述面真正覆蓋到了全中國,填補了此前留下的種種空白。書中的許多章節,都體現出內容厚重而富有深度的特點。結構上只設章節二級、類似於專題講座的編寫理念,也比較適合教學實際的需要。

目錄

第二十一章 文學新範式的建立及其複雜歷程

第一節 海峽兩岸兩個文學戰線的形成

第二節 文學講習所的建立和扶持新人

第三節 批判運動的持續與現代性的緊張

第四節 文藝政策的調整及主流文學批評的激進

第二十二章 五六十年代的詩歌、散文與劇作

第一節 在詩學與政治學之間

第二節 在內容與形式之間

第三節 新生活的讚歌與聞捷、蔡其矯諸詩人的創作

第四節 政治抒情詩、新民歌與郭小川等的創作

第五節 散文的“詩意”與楊朔、余光中的探索

第六節 戲曲改革與《茶館》、《關漢卿》等話劇

第二十三章 現實題材小說

第一節 新人新作的湧現

第二節 周立波與農村題材作品

第三節 趙樹理現象

第四節 柳青的《創業史》

第五節 周而復的《上海的早晨》等小說

第二十四章 歷史題材小說

第一節 峻青、王願堅的短篇小說

第二節 杜鵬程的《保衛延安》

第三節 梁斌的《紅旗譜》和楊沫的《青春之歌》

第四節 《紅岩》和《紅日》

第五節 《林海雪原》和革命歷史傳奇小說

第六節 姚雪垠的多卷本歷史小說《李自成》

第二十五章 時代主調下的多樣化努力

第一節《窪地上的“戰役”》等小說

第二節 干預生活的小說和報告文學

第三節 孫犁和茹志鵑的小說

第二十六章 “文革”十年的文學

第一節 《海瑞罷官》的批判與“文藝黑線專政”論的出籠

第二節 “革命樣板戲”與“文革”中的主流創作

第三節 “文革”時期潛在寫作(一):穆旦等詩人的真實體驗

第四節 “文革”時期潛在寫作(二):覺醒的潛流和反叛的音響

第二十七章 白先勇、陳映真與戰後三十年的台灣、香港文學

第一節 冷戰年代的台灣文學

第二節 兩地呼應的現代主義詩潮與余光中、洛夫的詩

第三節 白先勇、王文興與台灣的現代主義作品

第四節 陳映真、黃春明與台灣的現實主義作品

第五節 高陽、金庸與台港地區通俗文學

第六節 香港的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文學

第二十八章 八十年代的文學轉型

第一節 主流文學的“撥亂反正

第二節 從“獨白時代”向“復調時代”的過渡

第三節 雙重語境中的文學實驗

第二十九章 八十年代的詩歌創作

第一節 “歸來”的詩人與牛漢、鄭敏、昌耀的詩

第二節 “朦朧詩”與北島、多多等人的詩

第三節 “新生代詩”的“第二次背叛

第三十章 汪曾祺、王蒙與“復出”小說家群

第一節 汪曾祺的短篇小說

第二節 “復出”小說家群的歷史記憶

第三節 王蒙和《活動變人形》

第四節 張賢亮、高曉聲等的小說

第五節 張潔、諶容和宗璞等的小說

第三十一章 八十年代的小說潮流

第一節 “尋根小說”及其背景

第二節 “新寫實”小說的追求

第三節 先鋒小說的實驗

第四節 賈平凹、史鐵生的小說

第五節 其他作家的小說

第三十二章 文學創作的多樣選擇

第一節 女性文學的創作

第二節 “後先鋒小說

第三節 “七十年代後”作家

第四節 王安憶及其《長恨歌》

第五節 陳忠實的《白鹿原》

第六節 張煒的《九月寓言

第三十三章 九十年代的詩歌和散文

第一節 “重新做一個詩人

第二節 “個人”方式與語言策略

第三節 較有創作實績的詩人

第四節 “文化散文”與“學者散文

第三十四章 八十至九十年代的台港文學

第一節 歷史的轉折與文學的變革

第二節 八十年代政治小說和旅美作家作品

第三節 回歸現實的文藝:從小說到戲劇

第四節 台灣的少數民族文學與女性寫作

第五節 林耀德、張大春等新生代的“後現代”書寫

後記

後記

這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是編寫組成員多年辛勞、協作奮戰的成果。它既是教科書,也是一部研究性的專著。

說它是研究性的專著,根據在於成果本身具有比較豐厚的學術原創性。儘管這些作者早已是中國近代文學和現當代文學學科的學術骨幹,其中多位還是這個學科的重要學術帶頭人,但他們不肯走現成的捷徑,依然從發掘、占有相關的原始資料做起,在吸取前人和同代學人研究成果的同時,勤奮地奉獻出自己的誠實勞動,寫出的章節大多有相當厚重的學術分量。他們提出了不少富有開創性、啟發性的論點,有些見解在學術上屬於首次發現,帶來重要的突破。對文學史發展中的有些難點(如對待“文革”時期的文學),也沒有採取簡單迴避的態度,而是敢於作出新的開拓。儘管書中難免存在不夠平衡的問題,但很多部分讀起來令人感到興奮。無論是文學思潮所概括的廣度或者作家作品研究的深度,都程度不同地向前推進了。這就使全書呈現出既新鮮活潑又謹嚴紮實的學術風貌。即使單純從形式方面說,這部文學史也有一些新的特點值得人們關注,例如:空間上,將文學史的敘述面作了較大充實,真正覆蓋到了抗戰時期的大後方、根據地、淪陷區三類區域,覆蓋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直至世紀末的海峽兩岸諸地,因而可以說是真正覆蓋到了全中國。時間上,將中國現代文學的源頭,上溯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也就是說,起點在甲午戰爭以前,而不是甲午戰爭以後,由原來的“五四”文學革命向上推進了約三十年。

文摘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及其前後,是中國社會生活最為動盪的時期,一直到1949年,全國都處於戰爭狀態。抗日救國和解放全中國是這一時期不同時段的社會主題詞。戰爭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生活,同時也改變了中國新文學原有的發展進程。建立一個現代的民族國家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同時也是全國一切進步人士的夢想。因此,無論是國統區還是解放區,進步文學和革命文學都表達了對中國社會歷史進程的深切關懷,對中國現實的深切憂患。共和國文學與現實建立的密切聯繫,是有其深刻的歷史傳統和複雜的社會原因的。這一社會實踐和文化實踐的語境,作為文學發展的規約性條件,進入當代中國之後得到繼承和發展是有其歷史合理性的。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新中國成立後,一方面構建了現代文學的歷史主敘事,另一方面,也遮蔽了主流文學之外的部分文學現象和作家作品。

1949年,文學新範式的建立,使文學實踐包括文學生產和傳播條件發生了變化。但是它仍然離不開現代中國文學和文化作為必要和必需的資源準備。或者說前三十年文學所具有的多樣化形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還會以不同的方式或隱或顯地得到表達。雖然解放區的文學在新中國成立後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但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現代文學大師,所取得的文學成就仍然在當代產生著重要和積極的影響。他們重要的、被認同的作品,不少被選進了不同的文學選本和課本,文學教育本身就是對他們文學精神、觀念乃至作品形式的傳播和學習過程。他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進步和戰鬥的文學精神,以及對文學多種形式積極、有效的探索,始終是共和國文學重要的遺產和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非主流”或更邊緣化的作家逐漸被“鉤沉”,不僅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等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風靡一時,甚至像徐、穆時英、張恨水等作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視和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