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拼音:xū
注音:ㄒㄩ
部首:言
部外筆畫:3
總筆畫:10
五筆86&98:YGFH
倉頡:YRMD
鄭碼:SAD
筆順編號:4111251112
四角號碼:01640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 訏
xūㄒㄩˉ
1. 誇口。
2. 大:謨遠且~。
3. 同“吁”。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海陸豐腔] hi1 fu1 [客英字典] hi1 [台灣四縣腔] hi1 fu1 [梅縣腔] hi1
◎ 粵語:heoi1
English
boast, exaggerate; great, broad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訏xū
〈形〉
(1) 詭詐 [crafty]
訏,詭譌也。從言,於聲。——《說文》
犯則凌人,訏則誣人,伐則掩人。——《新書》
(2) 大[big;great]
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詩·鄭風》。毛傳:“訏,大也。”
(3) 又如:訏訏(廣大的樣子);訏謨(重大的謀略);訏策(大計長策);訏猷(宏圖遠謀);訏謀(遠大宏偉的謀劃)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字部】訏 ·康熙筆畫:10 ·部外筆畫:3
《唐韻》況於切《集韻》《韻會》匈於切,音欨。《說文》詭譌也。一曰訏。齊、楚謂信曰訏。鄭云:夸也。
又《爾雅·釋詁》大也。《詩·大雅》訏謨定命。《揚子·方言》中齊、西楚之閒謂大曰訏。《注》訏亦作芋。《詩·小雅》君子攸芋。《傳》大也。
又通作盱。詳目部盱字注。
又《集韻》荒胡切《韻會小補》荒烏切,音呼。《博雅》大也。《玉篇》張口鳴也。《詩·大雅》實覃實訏,厥聲載路。《箋》謂張口鳴呼。《正義》引儀禮云:訏音呼。謂張口鳴呼,聲音則已大矣。
又《集韻》《韻會》火羽切,欨上聲。《類篇》訏訏,大也。《詩·大雅》川澤訏訏。《傳》大也。朱傳叶音許。 《說文》本作訏。訏字從虧作。
《說文》訏本字。訏字從虧作。
說文解字
【卷三】【言部】訏
詭譌也。從言於聲。一曰訏,。齊楚謂信曰訏。況於切
說文解字注
(訏)詭譌也。從言。於聲。況於切。五部。一曰訏。今字作吁嗟。此別一義。齊楚謂信曰訏。按信當作大。釋詁。訏、大也。方言。訏、大也。中齊西楚之閒曰訏。許語本楊。
音韻集匯
上古音系
字頭 | 聲符 | 韻部 | 對應廣韻小韻 | 擬音 | 註解 |
訏 | 於 | 魚 | 訏 | qʰʷa |
廣韻
字頭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調 | 等 | 呼 | 韻系 | 韻攝 | 廣韻目次 | 高本漢 | 王力 | 李榮 | 邵榮芬 | 鄭張尚芳 | 潘悟雲 | 蒲立本 | 推導現代漢語 | 古韻羅馬字 | 有女羅馬字 | 註解 |
訏 | 訏 | 況於 | 曉 | 虞 | 虞 | 平聲 | 三等 | 合口 | 虞 | 遇 | 上平十虞 | xi̯u | xĭu | xio | xio | hɨo | hio | huə̆ | xu1 | hyo | xiu | 大也況於切二十 |
蒙古字韻
字頭 | 八思巴字 | 八思巴字(修正) | 八思巴字(其他形式) | 音譯 | 音譯(修正) | 音譯(其他形式) | 擬音 | 聲調 | 註解 |
訏 | ꡜꡦꡟ | hÿu | xy | 平聲 |
中原音韻
字頭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四呼 | 寧繼福 | 註解 |
吁 | 虛 | 曉 | 魚模撮 | 魚模 | 陰平 | 撮口呼 | xiu |
洪武正韻牋
字頭 | 小韻 | 反切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訏 | 虛 | 休居 | 四魚 | 魚 | 平聲 |
訏 | 許 | 虛呂 | 四語 | 魚 | 上聲 |
分韻撮要
字頭 | 小韻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聲調 | 註解 |
訏 | 虛 | 曉 | 諸 | 第四諸主著 | 陰平 | 大也夸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