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支紀年法簡介
農曆紀年法叫乾支紀年法。它起源於夏朝,又稱夏曆,對農事有指引作用,故稱農曆。它以十位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位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配對紀年,周而復始。
乾 支 紀 年 法具體做法
一.乾支紀年是我國傳統的紀年方法。
1.乾和支的含義:乾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稱。
乾指天干,共有10個符號:
1 2 3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5 6 78 9 10 11 12
子 醜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乾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乾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干10個符號排了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了五輪以後,可構成60乾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周而復始,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二.查看不同時間段的萬年曆。如:1516—2060年的萬年曆,記著五百年的乾支, 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乾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丑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根據“六十年甲子(乾支表)”的公元年對應進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號乾支),《戊戌變法》的戊戌年為35號乾支,比辛亥年早13年,則“1911-13=1898”故《戊戌變法》是1898年。
套用公元年進行計算。套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餘數小於60,再用餘數減去3(乾支紀年是從公元4年開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餘數為22,再22-3,得數是19,查六十年甲子(乾支表)19號乾支,得知是壬午年。
三.結合實際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十二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乾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的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醜”的乾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的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醜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表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我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表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照表
子 醜 寅 卯 辰 己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戊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