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守衛戰
1911年12月下旬,升允率甘肅清軍20餘營兵臨乾州城下。 乾州城在升允清軍大兵壓境的形勢下,十分危機。 張雲山和乾城民眾堅守著這座孤城,牽制清軍,保衛著西安革命政權。
清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全國最早回響辛亥革命的兩個省,南有湖南,北有陝西。武昌起義後第十二天即10月22日,西安就爆發了回響辛亥革命的“西安起義”,時稱“反正”。西安起義由同盟會、哥老會和新軍三股勢力形成的聯合戰線發動並取得勝利。起義軍用“秦隴復漢軍”名號,成立了以張鳳翽為大統領的“陝西秦隴復漢軍政府”。 西安起義後,陝西各州縣紛紛回響。各地民眾在革命黨人或哥老會豪傑義士的率領下,戰清軍,驅清吏,所向披靡。一些清軍官兵和政府官吏或拱手投降或率部反正,起義洪流“一時泉涌風發,如銅山西崩,洛鐘東應,關中40餘縣,數日之間,莫不義旗高舉矣”。時陝西設7府5州91州廳縣,關中各縣多在這一年10-11月間先後“反正”,回響西安起義。西安起義不久,吳希真、陳安禮和劉昌卿、王錫庚、欒宏書等同盟會黨人和旅省乾縣籍學生回到乾縣,宣傳革命,動員清廷命官乾州知事許寶荃回響革命。 武昌起義後,清廷原本計畫以陝西、甘肅為基地,重振軍力,恢復東南。不料陝西卻率先回響革命,這使清廷大為震驚,遂調集大軍,從東西兩路合擊,妄圖撲滅陝西革命。同年11月4日,清廷派豫軍進攻陝西東大門潼關,東路戰事激烈展開。在西路,清廷起用前陝甘總督升允為陝西巡撫,督辦軍務,鎮壓陝西革命。 升允,字吉甫,蒙古族鑲黃旗人。光緒八年(1882年)舉人。升允長得頭顱碩大,陝人稱其為“升大sa”。光緒二十八年(1902)任陝西巡撫。升允在陝任職期間,只知效忠清廷,不顧人民死活。剛一上任,就上奏清廷,表示對上一年陝西迎接慈禧太后西逃所費29萬兩白銀,由本省支出,討得慈禧的歡心。光緒末年(1909)升允因反對立憲被清廷罷免解職,遂攜帶眷屬由蘭州移居西安,寓居西安“滿城”。西安起義當天,升允正好去草灘辦事,不在西安城內。他得知西安起義的訊息後,即致函聲言贊成革命並表示向陝西革命軍捐銀2萬兩。然後隻身逃往甘肅平涼。升允逃離陝西後,即向清廷表示誓死效命朝廷,力主陝甘總督長庚發兵陝西。經長庚舉薦,清廷重新起用升允署理陝西巡撫。升允被起用後,立即調集甘肅清軍馬安良、張行志等部約40營5萬餘人,分兩路入陝。一路從正南進攻陝西隴州、鳳翔等地,一路由升允親率馬安良、陸洪濤、馬周仁等部由甘肅平涼東進入陝,直撲長武。從此,清廷東西兩路圍剿陝西革命和秦隴復漢軍抗擊清軍保衛革命的戰爭開始了。 革命軍敗退乾州城 秦隴復漢軍政府針對清廷東西兩路合擊的嚴峻局勢,立即部署兩路人馬抗擊清軍。在西路,秦隴復漢軍副統領萬炳南率人馬進駐鳳翔,派五標(團)石得勝營和苟占彪營分別駐紮長武縣和邠州(今彬縣),控制陝甘要道,阻止甘肅清軍南下入陝。這時候革命風潮尚未波及甘肅,隴上仍為清廷陝甘總督長庚統治。在陝甘交界的涇川窯店為甘肅清軍馬周仁營駐防,與陝西秦隴復漢軍駐長武石得勝營對峙。原本是兩軍對壘劍拔弩張的情勢,然而石得勝卻在這個時候迎娶新娘。1911年11月23日夜,石得勝在長武城內大擺婚宴,甘肅清軍馬周仁率部突襲,長武守軍措手不及遂遭慘敗。長武失守,石得勝戰死,所部潰退邠州。甘肅清軍攻陷長武后,長庚仍未敢孤軍南下,只是徘徊在陝甘邊境之上。這時升允在甘肅已得任陝西巡撫,立即指揮甘肅清軍乘勝南下。駐紮在長武、邠州的陝西革命軍多是起義後新徵集的兵力,裝備極差且缺乏訓練,不習戰陣。而甘肅清軍多為回族騎兵,陣容強大,裝備精良,又有戰鬥經驗。在清軍的強勢進攻之下,復漢軍長武殘部連同邠州守軍苟占彪營一路撤退,於同年11月26日退至乾州城下。乾州知州許寶荃下令封鎖城門,不準復漢軍進城。敗退下來的邠、長復漢軍在城外多次與許寶荃交涉,許寶荃答應復漢軍可駐城外,願供糧秣,仍然拒絕開城。 在西路革命軍危急的情勢之下,秦隴復漢軍政府在西安緊急商議對付西路清軍的對策。兵馬大都督張雲山慨然領命西路招討使,抗擊清軍,保衛西安。張雲山,字鳳崗,光緒四年(1877年)出生於長安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十五六歲當兵,並在軍中加入了哥老會。西安起義前為新軍陝西學堂號兵,哥老會“通統山”首領。當時陝西新軍不滿6000人,而在“通統山”列名者就有2800人。而“未列榜者尚眾”。在張雲山感召之下,復漢軍中原屬哥老會富平向紫山營的“向字營”800精兵,高陵王占雲的游擊隊等人馬也挺身而出,隨張雲山赴西路抗擊清軍。在大隊人馬未動之前,張雲山已命所部五標統領鄧占雲先行由省城率兵西來。這支先遣部隊到了乾州城下,許寶荃仍然拒而不納。鄧占雲大怒,遂令軍士在東南兩門縱火燒門,並開槍射擊,守城的警察下城逃跑,五標及邠、長退兵遂由東南兩門進入乾城。這時的乾縣城內,陷入一片混亂。許寶荃於當晚逃出城外。 進入乾城的復漢軍名義上為“抄沒”東南兩條大街上的當鋪,軍民分利,但開始行動以後,秩序大亂,無法控制。士兵乘機搶掠,一些民眾也夾雜其間,不僅當鋪被搶一空,還殃及其他商鋪。城內民眾驚恐不安。時南街郭家巷一姓史的人家中,有一位清廷提法使張義,因奉清廷任命調往四川攜眷屬路過乾縣,遇西安反正,便借宿在乾縣城內南街郭家巷一史姓人家,不料被五標人馬入城後發現遂將一生宦遊家私盡數掠去,張義驚恐之下竟投井自盡,乾城景況可見一斑。 11月28日,張雲山統帥2萬大軍開赴乾州。張雲山進駐乾州後,囚禁了許寶荃,委任范紫東及趙時安權知州事,范紫東同時兼任西路招討使署參謀。張雲山把行營司令部安扎在位於城內南街的高等國小堂內,開始部署抗擊西路清軍和治理縣政。張雲山進城第二天,召集城鄉民眾在司令部門前集會,親自登台講演,宣傳革命,對查出的乘混亂之機搶掠財物的八名軍士當場宣布罪狀,予以懲治,將其中最為惡劣的2名士兵就地正法梟首示眾。城內秩序很快恢復正常,人心安定。范紫東、趙時安日夜操勞,為大軍辦起糧台,籌措糧草、徵調車輛、人夫,西路復漢軍很快軍容復振。這時,張雲山親督大軍離乾北上,同年12月7日,大軍到達長武境內的冉店橋,與甘肅清軍隔橋對陣。 冉店橋古稱陰陵關,溝壑縱橫,有一條黑河在這裡入涇。其中一條深10餘丈長10餘里的深溝南北橫陳在長武、邠州之間即陝甘的大通道上,冉店橋就是用土從溝底墊起來的一座土橋,成為西北通衢的孔道。張雲山率復漢軍駐紮冉店橋以東,甘肅清軍駐冉店橋以西。雙方開始激戰幾次,復漢軍中“向字營”英勇善戰,曾趁天黑摸到橋西殺進甘軍營內,殺死甘軍一標統馬某並提其首級回營,甘軍遂不敢輕舉妄動,一時形成對峙狀態。這時升允統甘肅清軍大隊人馬南下至冉店橋,敵我力量頓成懸殊。12月16日,甘軍先是埋伏在橋東,然後拆斷土橋,又誘復漢軍深入前進。復漢軍奪得橋後即刻修補土橋,跨過土橋追擊甘軍。等到復漢軍剛一過溝,甘軍馬隊突然發起反攻,這時埋伏在橋東的甘軍也一齊出擊,迅速占領橋東重要據點,兩面夾擊,復漢軍遭此突襲,腹背受敵,立時陷入被動,雖奮力迎戰,但傷亡慘重,輜重、牲畜、車輛全部跌入溝中,“向字營”幾乎全軍覆沒。復漢軍節節潰退至邠州亭口坡,這時張雲山親臨前線,督殺數人也難以制止潰敗之勢。升允率甘軍乘勝窮追不捨,竟以復漢軍戰死軍士的屍體填入溝壕,然後踩踏而過,慘不忍睹。這場戰事之後,當地老百姓稱冉店橋為“人墊橋”。並有民謠曰:“冉店橋,命不牢,屍滿血流無處逃。”冉店橋戰役之慘烈,亘古罕見。 冉店橋戰役後,升允率甘肅清軍大隊人馬長驅直入。張雲山率復漢軍在永壽境內蒿店、監軍鎮等地堵擋防禦均遭失敗。邠州、永壽相繼被升允所率甘肅清軍占據。同年12月18日,張雲山率部退至乾州,封閉城門,全力防守。 乾州城百日守衛戰 乾州城地處陝甘通道的要衝,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乾州城能否守住,堵擋住甘肅清軍進擊,成為西安屏障,對於保衛西安革命軍政府乃至保衛辛亥革命勝利成果至為重要。 張雲山決心堅守乾州,保衛西安。他退至乾州城後,立即周密部署堵擊防守。這時乾州城內的兵馬有向紫山五營、彭四海三營、譽字營、趙字營、王克明炮兵營、機關槍營、岳翰林、王英等直屬衛隊各營、騎兵三營和輜重運輸營等二萬餘人,張雲山將城防按營分段,布置兵馬,嚴防死守。同時組織軍民修城挖壕構築工事,訓練城內居民,協助軍隊守城。同時,張雲山令所部邱彥彪守衛禮泉,所部五字五營及其他部隊,駐守縣城以東亓父村、好畤老城、陽洪店東堡、王鐵一帶各村堡直到禮泉,與城內相策應,連結禮泉守軍,構成從乾州至禮泉一道東西防線,嚴陣以待。 1911年12月下旬,升允率甘肅清軍20餘營兵臨乾州城下。清軍指揮部駐紮乾陵以北十八里舖。升允親自坐鎮,清軍西起城西漠谷河岸,布兵田家坳、鐵佛寺。東至縣城東北的陸陌坡,20餘里戰線,旌旗蔽野,氣勢凜然。12月30日拂曉,復漢軍開城出擊,清軍在正面虛設紅旗以誘,復漢軍一面搜尋一面衝鋒猛攻,每向前躍進一段,城上兵民吶喊助威。清軍則利用墓冢壠坎和低洼地段,一邊抵抗一邊後退,待到清軍退至乾陵腳下復漢軍正欲乘勝追擊時,清軍陣營里突然大炮轟擊,騎兵從兩側包抄過來,復漢軍大敗,只得引軍退回城內。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向全世界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宣布這一天為中華民國建元之日。然而,此時的乾州,清軍與復漢軍對陣,激戰不已,乾縣人民正處在戰火硝煙之中。1月4日,復漢軍由乾城南門分三路再次出擊。左翼總隊在邀駕宮北到乾陵以南,中了清軍埋伏,清軍利用騎兵向復漢軍衝擊。復漢軍是步兵,面對強悍的清軍,英勇作戰,士氣十分旺盛。見清軍騎兵衝來,就爬在地上,待騎兵逼近,突地起身,手持大刀鍘刀猛砍,短兵相接,各自為戰又互相救援,一人遭遇敵人,二三個人立即圍去助戰,城上軍民吶喊助威。他們在與清兵戰鬥中,激戰從早到晚,復漢軍傷亡慘重,終於不敵而退守城內,清軍進占金家堡、唐家窯一帶漠谷河岸,近逼城根。 乾州城在升允清軍大兵壓境的形勢下,十分危機。張雲山派偵察隊隊長王寶珊化裝出城,赴省向秦隴復漢軍總部告急求援。2月6日,復漢軍從省城向乾州城內運送10餘車新式炸彈,大大加強了守城的力量。清軍不斷攻城,城內守軍遠則炮擊,近用炸彈。張雲山憑藉乾城城高池深,糧秣充足,軍民齊心協力日夜固守,清軍攻擊月余也毫無進展,乾州城可謂固若金湯。2月9日黎明,清軍馬安良部在強大火力掩護下,攻城隊伍直至北門城下,靠城豎起雲梯,督攻城士兵強行爬梯登城。守城兵士發覺後用炸彈、自製的手榴彈甚至磚瓦石塊奮力打擊,城下清軍死傷枕藉,未能得逞。升允氣急敗壞,強令攻城士兵扛著雲梯,頭頂鐵鍋,拚死命繼續爬梯登城。張雲山親自登上城牆指揮,他向守城士兵高呼:“槍子不打英雄好漢,兄弟們大刀舉起,向敵人快砍!”這時乾城上下殺聲一片,槍聲炮聲震耳欲聾。守城士兵刀砍石砸,攻城清軍鍋破人傷,滾落城下,輪番攻城均被擊退,傷亡慘重。當時城內流傳一首歌謠曰:“馬家兵,太可惡,想上北城頭頂鍋!不知炸彈是何物,竟說石頭開花怪事多。”清軍用這種辦法攻城未能得逞,便改用大炮轟炸。他們在北城外韓家堡、李家堡利用高地架設數尊大炮,朝著北城門、城樓、城牆輪番轟擊,整日不停,城樓城牆被嚴重摧毀,情況十分危急。張雲山親自坐鎮指揮,組織士兵民夫,連夜用土袋石條堆砌修補。同時也同清軍展開炮戰。一連幾日炮聲隆隆。炮兵營長王克明親自瞄準發炮,一發炮彈竟打進清軍李家堡燕麥咀一大炮的炮筒之中,炮炸膛裂,炮兵數人斃命,清軍大驚失色,以為神異,遂不再炮擊乾城。焦急萬分的升允,期盼救援大軍到省。 實際上,乾地硝煙瀰漫之日,正是上海議和之時。早在1911年12月間,袁世凱主政的清政府已與武漢革命政府在上海議和,陝西秦隴復漢軍政府也接到武漢軍政府和談停戰的電報。但升允堅決反對議和,必欲撲滅陝西革命。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宣布退位。升允痛心疾首,摘下頂帽,倒地大哭道:“太后(隆裕)不該讓位,使我輩奴才,不能盡力!”但他向所部官兵封鎖訊息,繼續攻擊乾城。 2月13日,張雲山根據武漢軍政府和談停戰的電報以及清帝遜位的局勢,決定派使節與升允和談。所部行營執事官兼王字副統領雷恆炎毅然請行。雷恆炎,字坤山,禮泉縣提戈村人,曾肄業於蘭州陸軍學堂,生性豪爽,膽識過人。雷恆炎臨行前,張雲山為其擊案而歌曰: “旌旗烈烈陣雲橫, 萬馬蕭蕭仗策行。 自是河梁餞蘇武, 直當易水送荊卿。” 雷恆炎出城往北至十八里舖見升允,俱陳和議,要求雙方停戰。升允不但不聽,反而大怒,竟下令殺死雷恆炎,棄屍於枯井中。雷恆炎為革命赴死就義,永垂不朽。戰事結束後,乾人封井為墓,並在墓旁建“雷公祠。”張雲山為其樹碑立傳,紀念烈士英靈。 升允拒不停戰退兵,變本加厲攻擊復漢軍。同年2月14日傍晚,升允改變策略,命馬安良騎兵部繞過乾州城,突襲城東青仁村、亓父村、好畤村、陽洪店、王鐵等村堡。復漢軍城外據點相繼失守。馬安良部紀律敗壞,加之對這些村堡民眾擁戴復漢軍心懷怨恨,每攻破一村,燒殺搶掠,雞犬不留。各村堡被殺害的男女老幼約130餘人,毀房屋600 多間,如此禍害無辜百姓,令人髮指。乾人有民謠曰:“官兵狠如狼,人人都說斗沒梁(指升允)!”。攻占了乾縣城東諸村堡後,升允又命清軍振武軍陸洪濤圍攻禮泉,2月18日,正是壬子大年初一,禮泉縣城被清軍攻陷,守軍邱彥彪敗走。復漢軍東西防線被攻破後,張雲山再次派王寶珊赴省求援。復漢軍炸彈隊隊長陳安禮、楊瑞軒分別由興平武功來乾支援。當陳安禮率部宿營於乾縣薛錄鎮時遭到馬安良騎兵的突襲,陳安禮敗退興平,外援未成。這時的乾州城,處於三面包圍之中。張雲山和乾城民眾堅守著這座孤城,牽制清軍,保衛著西安革命政權。 清軍罷兵,乾州戰事告結 升允在陝西的種種倒行逆施尤其是頑固攻擊革命,禍害乾縣,激起革命黨人、社會各界人士和廣大民眾的強烈憤慨。民國元年(1912年)2月26日,孫中山致電袁世凱指出:升允實為民國公敵。聞清帝退位,仍反對共和,已破禮泉,現攻鹹陽,省城危急萬分。要求袁世凱派兵速為增援。于右任也致電袁世凱:“升允因清帝退位,激而愈凶,已破禮泉,現攻鹹陽,所過之地,焚殺過半”、“升允塗炭西北之人民,擾亂五族之平和,及近不除,後患滋大”。要求袁世凱速向陝西接濟機關槍、野戰炮等武器。在這種形勢下,袁世凱下令河南毅軍趙倜部赴陝增援,段祺瑞也派人多方勸升允罷兵議和,並撥發陝西武器彈藥,經洛陽運送陝西。南京及山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的軍隊也奉命援陝。這時,升允所屬各部見大勢已去,對其攻擊復漢軍的命令陽奉陰違,保守陣地,觀望大局。 圍攻乾州的甘肅清軍馬安良與陝甘軍務處總理彭英甲同意與張雲山簽署協定,停止戰事。雙方協商談判時,馬安良力請復漢軍送還升允的眷屬,張雲山答應了馬安良的要求,不久即派人將升允眷屬從西安送到平涼。馬安良即由乾州退兵。彭英甲根據袁世凱電令,同時通知陸洪濤部及鳳翔一路張行志部撤回甘肅。這時的升允,眾叛親離,鎮壓陝西革命的狂妄計畫已成泡影,進退失據,處境孤立。民國元年(19 12年)3月7日,陝西軍政府派關中理學名士藍田牛兆濂興平張曉山去十八里舖與升允直接議和。升允夙通經學,與牛兆濂、張曉山、郭希仁等,常以理學相標榜,且過從甚密,交誼深厚。見到兩位先生,放聲大哭,痛罵袁世凱誤國。這時他從懷中掏出清室遜位停戰電文,婉謝兩位先生。他說:“現今皇上退位,我已無君可事,惟有一死以報國恩。至於議和條約,已由彭馬二公主持,我不過問。”3月8日軍政府與甘肅清軍簽字言和。3月10日,升允退回甘肅。升允到了甘肅平涼後又節外生枝,要求袁世凱撤銷秦隴復漢軍張鳳翽大都督職務,由他擔任,然後他再自行辭職,並要撥付200萬兩白銀補其損失,袁世凱未予理睬。這時甘肅也宣布共和,升允難以立足,攜家眷逃往青海西寧,後又輾轉沙俄西伯利亞及我國東北流亡日本,參與宗社黨復辟清王朝的活動,成為宗社黨重要人物,多次陰謀復辟。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升允死於天津租界。 雙方和談停戰後,張雲山和馬安良在乾陵坡前會面,握手言和。兩軍互贈牛羊,甘軍還表演了馬上功夫,遂各自撤軍。 從1911年11月26日復漢軍敗退乾州城,張雲山進駐乾城到民國元年(1912年)3月6日和談罷兵息戰,歷時百日的乾州戰事終告結束。縱觀時勢,可以說,辛亥革命的成功,陝西至關重要,而保衛陝西革命,乾州守衛戰應推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