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觀念與政策變遷的政治經濟學

主流觀念與政策變遷的政治經濟學

本書是在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理論框架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全書共分九章,內容包括:導論、政策的規範性質及其立憲基礎: 理性人模型、主流觀念、政策變遷與制度演化: 政策人模型、主流觀念的發生機制與政策目標優先序確定、政策變遷的價值邏輯——現代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價值觀體系的演變、政策變遷的思想理論基礎——從新古典主義到演化制度主義及其對20世紀社會主義改革的政策影響 、中國醫療衛生改革政策決策的價值衝突、多重目標下政策變遷與國有部門尋租的政治經濟學——對1998年中國糧改經驗的重估與發現、結論與評述。

基本信息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政策變遷理論的文獻綜述與評論

(一) 政策變遷的制度基礎

(二) 政策變遷的過程理論

(三) 政策變遷的意識形態理論

(四) 政策變遷的公共選擇與新政治經濟學

三、 政策人假說與研究的方法論

(一) 政策人假說的提出及其與經濟人之比較

(二) 經濟學分析中的方法論問題

四、 本書的結構安排

五、 本書的主要貢獻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政策的規範性質及其立憲基礎: 理性人模型

一、 引言

二、 從個人偏好到社會福利函式: 規範主義方法

(一) 個人福利的定義與度量

(二) 人際間效用的比較問題

(三) 加總個人偏好: 社會福利函式(SWF)的構造

(四) 對政策分析的規範方法的批評

三、 民主制與政策的決策規則: 實證主義方法

(一) 直接民主制: 投票規則理論

(二)間接民主制: 代議制和政治市場模型

四、 結論性評述

參考文獻

第三章 主流觀念、政策變遷與制度演化: 政策人模型

一、 引言

二、 政策分析的層次與結構

三、 民主集中制規則的經濟分析

(一) 民主集中制的歷史與規範性質

(二) 民主集中制的經濟性質: 一個實證分析

四、民主集中制、政策決策與主流觀念: 一個靜態簡化模型

(一) 主流觀念內涵的界定

(二) 政策決策之主流觀念模型的結構描述

五、政策變革的政治經濟學: 從主流觀念到制度演化的動態模型

(一) 主流觀念與政策變革的政治過程(第一層次)

(二) 產業組織與社會公眾個體: 治理機制

(三)政策變遷的動態經濟學: 從主流觀念到制度演化

六、 結論性評述

參考文獻

第四章 主流觀念的發生機制與政策目標優先序確定

一、 引言

二、 主流觀念的進一步界定: 可變與不可變的程度

(一)核心價值觀與思想理論(意識形態): 不可變性

(二) 外在(工具)價值觀: 政策目標集及其優先序

三、政策目標優先序的決定機制: 工具價值與內在價值的強度

(一) 公共目標與特定目標

(二) 利益表達與特定政策目標

(三) 政策目標優先序的決定機制及其基本形態

四、 影響政策目標優先序的重要因素

(一) 政府的成本收益計算與官僚行為

(二) 媒體、學者與社會流行觀念

(三) 利益集團的壓力

五、 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第五章 政策變遷的價值邏輯——現代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價值觀體系的演變

一、 引言

二、 政策正義性的價值目標: 平等、效率、自由與安全

(一) 平等

(二) 效率

(三) 安全

(四) 自由

三、 政策決定的意識形態模式

(一) 保守主義

(二) 古典自由主義

(三) 現代自由主義

(四) 經典馬克思主義

四、現代西方自由主義正義理論的綜合與折中: 從功利主義到能力平等主義

(一) 功利主義公正原則

(二) 羅爾斯的正義理論

(三) 諾齊克自由主義公正理論

(四) 森的能力公平理論

(五)社會公正與帕累托效率的兩難衝突: 基於西方背景的正義理論比較

五、正義理論對社會經濟政策的決定機制: 基於中國經驗的馬克思主義與西方流行政治倫理學之比較

六、 結論性評述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政策變遷的思想理論基礎——從新古典主義到演化制度主義及其對20世紀社會主義改革的政策影響

一、 引言

二、 馬克思主義與新古典經濟學

(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二) 新古典價格理論與企業理論

三、交易費用/產權方法的發展與超越: 新制度經濟學文獻的批判性回顧

(一) 科層組織、契約與交易費用

(二) 產權、契約與交易費用經濟學

(三)委託—代理、不完全契約與信任: 超越交易費用經濟學

(四) 新制度經濟學對轉軌經濟的政策含義

四、 奧地利學派與演化經濟學

(一) 新奧地利學派

(二) 尼爾森和溫特的演化理論

五、不同理論流派之爭論及其轉軌經濟政策主張的差異

(一)對社會主義中央計畫經濟體制與國有部門績效的批判

(二)社會主義經濟轉軌(改革)政策之爭論: 華盛頓共識與演化—制度學派

六、 結論性評述

參考文獻

第七章 中國醫療衛生改革政策決策的價值衝突

一、 引言

二、 自由、平等與效率的損失: 價值觀念的折中

三、 思想理論模式的爭議: 激進主義的邏輯陷阱

四、 政策過程的決策共同體: 價值一致性

(一) 決策共同體的政治結構

(二) 政策備選方案的制定與抉擇

五、 利益集團的影響

六、 公共輿論

七、 結論與討論

參考文獻

第八章 多重目標下政策變遷與國有部門尋租的政治經濟學——對1998年中國糧改經驗的重估與發現

一、 引言

二、 關於政策變遷與改革的一個科勒德克命題及其修正

(一) 政策變遷的理論與科勒德克命題

(二)多重目標下的政策變遷: 對1998年糧改的科勒德克命題條件檢驗

三、價值目標與效率的緊張: 黨的“十五大”之後政府主流觀念的強化

(一)1995—1997年期間糧食政策面臨的問題與壓力

(二) 1995—1997年期間對糧食政策的爭論

(三)黨的“十五大”召開及其對糧食政策目標確定的意義

(四)糧食政策的多重目標排序難題與1998年糧食改革政策的確立

(五)作為政策決策者的政府與作為政策工具的國有糧食部門: 壟斷市場收購的進一步解釋

四、 1998年糧改政策實施方案及其經濟約束含義

(一) 1998年新一輪糧改政策的主要內容

(二) 新一輪糧改政策的約束含義解釋

五、 關於糧食部門尋租行為以及若干文獻中的證據

(一) 尋租行為的經濟規制模型

(二) 商品屬性與尋租行為的交易費用經濟學

(三) 關於糧食部門尋租行為的若干文獻中的證據

六、國有部門尋租行為對市場均衡的影響與政策目標的落空

(一) 尋租行為對市場均衡的影響分析

(二)1998年糧食政策運行的成效及其政策目標的落空

(三) 政策的退卻與調整

七、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第九章 結論與評述

一、 本書的主要結論與觀點

二、 若干理論的延伸與討論

(一)關於歷史上低效率的經濟政策與制度長期能夠存在的原因

(二) 關於社會主義市場化改革的條件與動力

(三)論社會主義市場化改革與政策變遷不斷反復逆轉的原因

致謝

書摘

(二)政策變遷的過程理論

20世紀70年代之後,湧現了許多流行的政策分析框架,包括拉斯韋爾(Lasswell,1951)、安德森(Anderson,1975)、布魯爾(Brewer)和德利翁(Deleon,1983)等人發展的階段啟發框架,金頓(Kindon)(1984)發展的多源流分析理論,鮑姆加特納(Baumgartner)和瓊斯(Jones,1993)等人提出的間斷平衡框架,F.貝里(F.Berry)和W.貝里(W.Berry,1990)等創立的政策傳播模型,戴(Dye,1966)、薩坎斯基(Sharkansky,1970)、霍弗伯特(Hofferbert,1974)等發展的大規模比較框架,洛威(Lowi,1964,1972)等發展的權力競技場框架,以及奧斯特羅姆(Ostrom,1986,1990)為代表的制度理性選擇框架和薩巴蒂爾(Sabatier)與詹金斯一史密斯(Jenkins-Smith,1988,1993)等提出的支持聯盟框架等。其中,除了制度理性選擇和支持聯盟框架之外,大多數框架由於沒有發展出關於個人的更為清晰連貫的模型以及未能梳理出清晰的因果關係鏈條,已經失去了早先的影響力,不再引人注目T(Sabatier,2004)。以下僅以多源流分析、間斷平衡框架、支持聯盟框架以及制度理性選擇框架為例,評述一下政策變遷過程分析框架的若干文獻及其缺陷。

金頓(1995)最早提出多源流分析理論,解釋在模糊性條件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金頓的早期模型假設整個政策系統存在三種源流,即問題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其中,政治源流包括三個因素:國民情緒、壓力集團的爭奪行為和行政立法或立法上的換屆。扎哈里亞迪斯(Zahariadis,1995)後來對金頓的模型作了修改,將政治源流的三個維度(國民情緒、利益集團和換屆)整合為一個概念變數,即執政黨的意識形態,以增強該理論的分析能力①。

……

主流觀念與政策變遷的政治經濟學主流觀念與政策變遷的政治經濟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