硃砂

硃砂

硃砂即硫化汞,化學品名稱HgS,硃砂又稱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礦石,大紅色,有金剛光澤至金屬光澤,屬三方晶系。硃砂主要成份為硫化汞,但常夾雜雄黃、磷灰石、瀝青質等。硃砂有無鎮靜催眠作用,認識不甚一致;有解毒防腐作用;外用能抑制或殺滅皮膚細菌和寄生蟲。硃砂為汞的化合物,汞與蛋白質中的疏基有特別的親合力,高濃度時,可抑制多種酶和活動。進入體內的汞,主要分布在肝腎,而引起肝腎損害,並可透過血腦屏障,直接損害中樞神經系統。

基本信息

簡介

硃砂,古時稱作“丹”。東漢之後,為尋求長生不老藥而興起的煉丹術,使中國人逐漸開始運用化學方法生產硃砂。硃砂的粉末呈紅色,可以經久不褪。我國利用硃砂作顏料已有悠久的歷史。硃砂“塗朱甲骨“指的就是把硃砂磨成紅色粉末,塗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這種做法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後世的皇帝們沿用此法,用辰砂的紅色粉末調成紅墨水書寫批文,就是“朱批”一詞的由來。

各朝帝王亦把辰砂作為國寶,點批狀元便是用它。我國傳統中醫將辰砂用作安神定驚的良藥。古人認為硃砂有“開運祈福,鎮靜安神”之用。一種紅色硫化汞礦物,相當於HgS,三方晶系,通常產狀為細粒的塊狀體,為提鍊汞的唯一重要礦石。理論上含汞86.2%,硫13.8%,但常夾雜種種物質,其中最常見者為雄黃磷灰石瀝青等。別名丹砂。

硃砂 硃砂

註:“硃砂”為礦石並不是豬身上的“結石”。

丹砂,一種礦物,鍊汞的主要原料。可做顏料,也可入藥。又叫辰砂、硃砂。亦作“丹沙”。1.即硃砂。礦物名。色深紅,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煉丹,中醫作藥用,也可製作顏料。《管子·地數》:“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晉葛洪《抱朴子·金丹》:“凡草木燒之即燼,而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一折:“遠奢華,近清佳。火煉丹砂,水煮黃芽。”2.指丹砂煉成的丹藥。南朝 梁 江淹《蓮花賦》:“味靈丹沙,氣驗青雘。”《宋史·薛居正傳》:“﹝居正﹞因服丹砂遇毒……吐氣如煙燄,輿歸私第卒。”明 謝榛《元夕道院同公實五君得家字》詩:“乘閒來紫府,垂老問丹砂。”清 方文《石臼行贈崔正誼明府》:“莫疑勾漏乞丹砂,匪向臨邛彈綠綺。”

形成原因

天然辰砂只產於低溫熱液礦床,常充填或交代石灰岩、砂岩等。與石英輝銻礦等共生。

低溫熱液礦床:與陸相火山岩或次火山有關的,指形成溫度200-50攝氏度,形成深度在地下2km至地表範圍內的熱液礦床

主要分類

辰砂Cinnabar

形態:三方晶系。

為粒狀或塊狀集合體,呈顆粒狀或塊片狀。鮮紅色或暗紅色,條痕紅色至褐紅色,具光澤。

斷口

呈半貝殼狀或參差狀。硬度2~2.5。比重8.09~8.2。體重,質脆,片狀者易破碎,粉末狀者有閃爍的光澤,無味。金剛、半金屬、暗淡光澤。

雞血石

雞血石是含條帶的迪開石,由迪開石高嶺石辰砂組成,辰砂在其中成隱晶質浸染狀分布,因其中的辰砂色澤艷麗,紅色如雞血,故得此名。中紅色部分稱為“”,紅色以外的部分稱為“地”、“地子”或“底子”,可呈多種顏色。我國最早發現的雞血石是浙江昌化玉岩山雞血石。後來又發現了巴林右旗的巴林雞血石。20世紀90年代又在甘肅四川湖南雲南等地發現了雞血石。

地理分布

產於石灰岩、板岩、砂岩中。辰砂的名字直接來自它的產地——辰州(今湖南沅陵),是中國最早發現辰砂的地方。貴州的銅仁、湖南的辰溪、沅陵和麻陽是辰砂的主要產地,除此以外,湖南四川廣西等地也有出產。辰砂主要呈菱面體狀,加上晶體本身產量小,採集難度很大,直徑25毫米以上的晶體就是博物館收藏的珍品了,而且25毫米以上的辰砂晶體只有在我國出產。世界上最大的辰砂晶體是產於貴州銅仁雙晶辰砂晶,規格為64mm×51mm×49mm。

採制

採挖後,選取純淨者,用磁鐵吸淨含鐵的雜質,再用水淘去雜石和泥沙,研成細粉,或用水飛法製成極細的粉末。

主要成分

主要成分為硫化汞(Mercuric sulfide),亦夾雜有雄黃、磷灰石、瀝青質等物質。亦有報告:硃砂在人工胃液中含有汞、砷、鉛、鎘、鋇、鎂、鐵、鋅等多種元素。

醫學作用

理化鑑別

硃砂 硃砂

1. 該品粉末用鹽酸濕潤後,在光潔的銅片上摩擦,銅片表面顯銀白色光澤,加熱烘烤,銀白色消失。

HgS+2HCl→HgCl+HS↑

2HgCl+Cu→CuCl+HgCl(白色物質,氯化亞汞)

2. 取該品粉末2g,加鹽酸—硝酸(3∶1)的混合液2ml使溶解,蒸乾,加水2ml使溶解,濾過,濾液顯汞鹽及硫酸鹽的鑑別反應。⑴汞鹽的鑑別反應:取該品溶液,加氫氧化鈉試液,即發生黃色沉澱(HgO)。⑵硫酸鹽的鑑別反應:取該品溶液,加氯化鋇試液,即發生白色沉澱;分離,沉澱在鹽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

合成

硫化汞的合成方法:取適量汞置反應罐內,加入1.3~1.4倍量(重量比)硝酸(比重1.4),任其自然反應,至無汞後,加一倍量水稀釋,在攪拌時逐漸加入按汞量計算1.21倍量的含結晶水硫化鈉或0.7~0.8倍量硫化鈉水溶液至完全生成黑色硫化汞,反應結束時,溶液控制在pH9以下。黑色硫化汞用傾瀉法反覆洗滌3~4次,布袋過濾,濾液烘乾,加入4%量的升華硫,混勻後,加熱升華, 即得紫紅色的塊狀硫化汞,其反應式如下:

Hg+4HNO3→Hg(NO3)2+2NO2↑+2H2O

3Hg+8HNO3→3Hg(NO3)2+2NO+4H2O

Hg(NO3)2+Na2S→HgS(黑色↓)+2NaNO3

HgS(黑色)(升華Δ HgS(紫紅色)

注意事項

該品有毒,不宜久服,以免汞中毒。禁止加熱,加熱則析出汞蒸氣,有劇毒

歷史記載

顏料

硃砂-中藥材 硃砂-中藥材

硃砂又稱丹砂、辰砂,硃砂的粉末呈紅色,可以經久不褪。中國利用硃砂作顏料已有悠久的歷史,“塗朱甲骨”指的就是把硃砂磨成紅色粉末,塗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這種做法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紅潤亮麗的顏色也得到了畫家們的喜愛,中國書畫被稱為“丹青”,其中的“丹”即指硃砂,書畫顏料中不可或缺的“八寶印泥”,其主要成分也是硃砂。中國還是世界上出產硃砂最多的國家之一,近幾年硃砂的市場價格一路攀升。世界範圍內,硃砂的產地不少,但受地質條件的限制,生成的多為5毫米的細小晶體。在國際市場上,5~10毫米的完整晶體售價達200美元。

硃砂,古時稱作“丹”,其主要化學成分是硫化汞(HgS),在中國湖南、貴州、四川等地都有出產。用這種顏料染成的紅色非常純正、鮮艷。

用藥禁忌

1.不宜久服、多服。

2.惡磁石,畏鹹水,忌用火煅。

3.《吳普本草》:畏磁石。惡鹹水。

4.《藥對》:忌一切血。

5.《本草從新》:獨用多用,令人呆悶。

6.該品有毒,不宜久服、多服。以免汞中毒。忌火煅,火煅則析出水銀,有劇毒。水沸入藥。肝腎病患者慎用。

毒性

祖國醫藥學對硃砂毒性的認識,經歷了由“無毒”到“有毒”,到“限量”使用的過程。自《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以來,直至明清,對硃砂的毒性,特別是導致慢性中毒的弊端,基本上沒有認識,幾乎均認為硃砂“無毒”。雖然在唐代一些醫家中,曾引起過較大的異議,如《藥性論》言其“有大毒”。直到明清時期,諸醫家才改變了對硃砂“無毒”的認識,如《本草經疏》中載:“若經火及一切烹煉,則毒等砒硇,服之必斃”,不僅指出了硃砂的毒副作用,而且還指出了火鍛可使硃砂的毒性增強。中藥學已將硃砂列為“有毒”中藥,且忌火煅。

現代研究表明,硃砂內服過量可引起毒性。由於無機汞在人體內的吸收率為5%,甲基汞的吸收率可達100%。硃砂在厭氧有硫的條件下,PH7、溫度37℃的暗環境中與帶甲基的物質相遇均能產生甲基汞,而人體腸道正具備這些條件,故內服硃砂製劑增加了中毒機會。

硃砂在臨床上的主要中毒表現為:

①神經系統: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頭痛頭暈,手腳麻木等

②消化系統:初期表現為噁心,嘔吐,咽喉腫痛,食欲不振,重者可出現消化道出血

③泌尿系統:常表現在中毒後期,血壓下降,心率紊亂或中毒性心肌炎等。汞吸收入血後通過生物膜進入紅細胞與血紅蛋白的巰基(-SH)結合,可侵害腦細胞、胎兒精子卵子、心、肝、腎等,還可抑制多種酶的活性,嚴重時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偽品的鑑別

硃砂 硃砂
1.性狀鑑別

1.1 正品該品為塊狀或顆粒狀集合體,呈顆粒狀或塊片狀,鮮紅色或暗紅色,條痕紅色或暗紅色,具光澤,體重,質脆,片狀者易破碎,粉末狀有閃爍的光澤,無臭,無味。該品水飛時,片狀或顆粒物易研碎,其混懸液呈朱紅色,乳缽底部無殘渣。

1.2偽品該品粉末狀,呈暗紅褐色,略帶少量規則顆粒,顆粒具光澤,體重,質堅,無臭,無味。該品粉末處之染手,直火加熱,暗紅褐色迅速褪去,呈銀灰色的粉末。水飛時,其顆粒不易研碎,其混懸液呈黑褐色,傾盡混懸液後,可見一層銀灰色的砂狀物。

2.理化鑑別

2.1 正品取粉末20g,裝入密閉管中加熱,管壁上出現黑色硫化汞,但加入碳酸鈉共煮時,則可見金屬汞球

2.2 偽品同樣取粉末20g,裝入閉管中加熱,管壁上無任何物質出現。

【鑑別要點】

硃砂純品以色鮮紅,有光澤,質脆體重,無雜質為佳。驗看方法將少許硃砂置於玻璃板上,以筆管壓碎,碎後內外色紅為純品,內色白的為夾石,質不佳。

硃砂為汞化合物類礦物辰砂族辰砂,主含硫化汞,為常用的重鎮安神藥。今發現一種硃砂偽品,其性狀、理化鑑別如下。

性狀鑑別

正品本品為塊狀或顆粒狀集合體,呈顆粒狀或塊片狀,鮮紅色或暗紅色,條痕紅色或暗紅色,具光澤,體重,質脆,片狀者易破碎,粉末狀有閃爍的光澤,無臭,無味。本品水飛時,片狀或顆粒物易研碎,其混懸液呈朱紅色,乳缽底部無殘渣。

綜上所述,偽品在性狀上與硃砂有顯著差異,理化試驗表明其中未含有汞成分,故此物不是硃砂。請各位同行在實踐工作中注意甄別,以免誤用。

套用介紹

1.心神不寧,心悸,失眠

本品甘寒質重,寒能降火,重可鎮怯,專入心經,既可重鎮安神,又能清心安神,為鎮心、清火、安神定志之藥。可治心火亢盛,內擾神明之心神不寧、驚悸怔忡、煩躁不眠者,宜與黃連、梔子磁石、麥冬等合用,以增強清心安神之效;若與當歸、生地黃、炙甘草等同用,可治心火亢盛,陰血不足之失眠多夢、驚悸怔仲、心中煩熱,如硃砂安神丸(《內外傷辨惑論》);陰血虛者,還可與酸棗仁、柏子仁、當歸等配伍。

2.驚風,癲癇

本品質重而鎮,略有鎮驚止痙之功。故可用治溫熱病,熱入心包或痰熱內閉所致的高熱煩躁,神昏譫語,驚厥抽搐者,常與牛黃、麝香等開竅、息風藥同用,如安宮牛黃丸(《溫病條辨》);如治小兒驚風,又常與牛黃、全蠍、鉤藤配伍,如牛黃散(《證治準繩》);用治癲癇卒昏抽搐,常與磁石同用,如磁朱丸(《千金方》);若小兒癲癇,可與雄黃、珍珠等藥研細末為丸服,如五色丸(《小兒藥證直訣》)。

3.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本品性寒,不論內服、外用,均有清熱解毒作用,用治瘡瘍腫毒,常與雄黃、山慈菇、大戟等同用,如太乙紫金錠(《外科正宗》);若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可配冰片、硼砂外用,如冰硼散(《外科正宗》)。  

藥理作用

硃砂能降低大腦中樞神經的興奮性,有鎮靜催眠、抗驚厥、抗心律失常作用,外用有抑制和殺滅細菌、寄生蟲作用。

不良反應

硃砂為無機汞化合物,汞與人體蛋白質中巰基有特別的親和力,高濃度時,可抑制多種酶的活性,使代謝發生障礙,直接損害中樞神經系統。急性中毒的症狀表現為尿少或尿閉、浮腫、甚至昏迷抽搐、血壓下降或因腎功能衰竭而死亡。慢性中毒者口有金屬味、流涎增多、口腔黏膜充血、潰瘍、牙齦腫痛、出血、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手指或全身肌肉震顫,腎臟損害可表現為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硃砂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長期大劑量口服引起蓄積中毒;二是掛衣入煎劑時,因其不溶於水而沉附於煎器底部,經長時間受熱發生化學反應,可析出汞及其他有毒物質,增加毒性。所以必須控制劑量,中病即止。服藥期間,應避免與含甲基結構的藥物(如茶鹼、心得安等)以及含溴、碘的物質(如溴化物、碘化物巴氏合劑三溴合劑、海藻、海帶等)同服。並避免高脂飲食或飲酒,合理用藥,以保證用藥安全。硃砂中毒的早期可催吐,並給予解毒劑。嚴重者,可對症處理。

常見礦物(二)

硫化物及其類似化合物的礦物種數有350種左右,只占地殼總重量的0.15﹪。雖然它們的分布量是如此有限,但它們卻可以富集成具有工業意義的有色金屬和稀有分散元素礦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