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中醫在健康保障方面是用整體調節的方法來調整人體狀態,使其保持在一種平衡的穩態;而現代醫學從人體物質的分析作為切入點來進行研究的,所以中醫藥在預防保健方面有非常多的特色和優勢。近代以來,隨著健康觀念變化、醫學模式轉變和醫學目的調整,中醫“治未病”理念和預防保健實踐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200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實施方案》;2009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了《關於積極發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的實施意見》,同時提出了兩個發展目標:到2011年要初步建立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提供體系框架,到2015年初步建立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服務內容
中醫健康狀態信息採集與管理、健康狀態辨識與評估、健康干預(包括健康諮詢與指導)、干預效果評估等全面、綜合、規範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治未病”服務)。中醫健康狀態信息採集與管理:中醫健康狀態信息包含傳統中醫診斷所需要的舌、面、脈、問等信息。也就是藉助於現代化中醫診斷設備採集健康狀態信息,如:“中醫四診儀”、“舌面象儀”、“脈象儀”等,並對採集到的信息進行數位化分析。並把信息存儲於計算機中,便於管理。
健康狀態辨識與評估:對採集到的中醫健康狀態信息綜合分析之後,予以體質辨識、寒熱、陰陽和虛實等屬性的辨識,並對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態和發展轉歸有客觀準確地評估。
健康干預(健康諮詢與指導):對處於不同健康狀態的社區居民在飲食起居、情志調攝、食療藥膳、運動鍛鍊等方面進行健康干預,與此同時,也能夠滿足社區居民的健康諮詢等服務。
干預效果評估:評估干預措施是否有效,是否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健康狀態,這就要求健康狀態信息能夠存儲且能夠進行干預措施前後的對比功能。
服務技術(產品)
針對中醫預防保健服務各環節的相關技術、產品,主要包括個體人健康狀態信息的採集、存儲、整合與動態檢測、監測的技術方法與產品,個體人健康狀態的動態辨識與分析評估的技術方法與產品,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維護和提高個體人健康狀態的干預技術方法與產品,以及基於上述各項(各類)技術方法與產品的成套技術方法與產品。
主要包括以下產品和技術:
中醫四診儀:該產品融合了大量現代科技成果以及眾多中醫專家的臨床經驗,將中醫舌診、面診、脈診、問診整合在一起,可提供中醫診斷信息客觀採集與分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健康狀態辨識、健康狀態干預調整建議、療效評估、慢病管理等覆蓋中醫醫療與預防保健體系各層面的技術服務,並可實現中醫診斷信息的客觀存儲、傳輸、調取信息等功能。
中醫五態人格測評:採用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楊秋莉教授團隊的研發成果——《中醫五態人格評測量表》,並把量錶轉換為軟體形式,可對社區居民進行心理測評,並匹配相應的干預措施。
中醫數據傳輸與統計分析技術:藉助於相關設備把中醫數據傳輸至相關部門,使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了解本地區人民的健康狀態,在巨觀上作出有利於該地區預防保健的相關政策及干預措施。
中醫數據挖掘技術:採用本技術挖掘中醫診斷、治療、療效評估的信息,使干預措施更具針對性,使療效更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