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其最早的前身是1921年創建的金陵大學農史資料組。1955年7月,經農業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文革”期間,研究工作一度中斷。其後,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開始恢復建制。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技術史研究室,室址設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1979年,遷至南京農業大學。1984年,更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2001年6月,對相關學科力量進行整合,組建成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接受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南京農業大學的雙重領導。
大事記1921年 原金陵大學圖書館成立農業史資料組,此即研究院最早的前身
1932年 農業史資料組併入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
1955年 正式組建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南京農學院雙重領導的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
1966年 調整建制,併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
1978年 經國務院批准,恢復原來建制
1981年 被批准為農業史碩士學科點
1985年 舉辦中國農業遺產研究室建室三十周年學術討論會
1986年 被批准為國內唯一的農業史博士學科點
1992年 建立農學類博士後流動站農業史站點
1993年 被評為農業部重點學科
承辦中國農業歷史學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
1997年 學科調整為理學類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
1998年 建立國內唯一的理學類博士後流動站科學技術史站點
1999年 再度被評為農業部重點學科
2001年 改組建立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
2002年 承辦二十世紀中國農業與農村社會變遷研討會
2003年 籌建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
2004年 發起成立江蘇省農史研究會
運行機制
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是一個開放型的學術機構,實行院務委員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以專職研究人員為核心,兼職人員、博士後研究人員及國內外訪問學者為外圍,以科研項目為紐帶,開展廣泛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信息收集與傳播的工作。
發展目標
研究院保持傳統優勢以強化特色,拓寬研究領域以促進發展,聚合國內外農業史和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力量,將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辦成國內領先並具國際影響的農史科學研究中心、人才培養中心、學術交流中心和信息資源中心。
學科建設
研究院1981年被國家批准為農業史碩士學科點;1986年被批准為農業史博士學科點;1992年被評定為農學類博士後流動站農業史站點;1998年被評定為理學類博士後流動站科學技術史站點;1993年和1999年兩度被評為農業部重點學科。目前是國內唯一的農業史博士學科點和科學技術史博士後流動站。除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博士學科點外,研究院還擁有科學技術哲學、歷史學專門史、社會學等三個碩士學科專業和一個公共管理碩士(MPA)研究生專業學位。科學技術哲學主要側重農業技術創新,專么史側重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利用與整合,社會學側重農村社會學和科學社會的研究。
研究隊伍
作為中國農史研究的重鎮,研究院擁有一批知識淵博、成果突出的專家學者。2008年,有教授8名、博士生導師6名、副教授10名、講師15名,形成了一支相對合理的學術梯隊。
在充分發揮該院群體優勢的基礎上,還通過聘請兼職研究員,接受國內外訪問學者、博士後研究人員等方式,開展農史研究工作。
研究機構
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下設6個研究室和4個研究中心,即農業科技史研究室、農業經濟史研究室、農村社會史研究室、農業文化研究室、農史文獻研究室、生物學史研究室、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生態環境史研究中心、中外農業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和中華農業文明多媒體研發中心。
* 農業科技史研究室
農業科技史研究室主要探討中國傳統農業科技發生、發展規律及成就,總結農業科技的優良傳統,發掘其中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合理成份,為國家農業科技發展規劃和決策提供歷史借鑑。
* 農業經濟史研究室
農業經濟史研究室主要探討歷史時期農業領域中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辯證關係,包括農業政策、農業思想、土地制度、賦稅制度、生產力水平等方面的內容,為國家農業經濟發展規劃提供背景資料和參考意見。
* 農村社會史研究室
農村社會史研究室主要探討歷史時期農村社會結構、農民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以期揭示農村經濟、社會和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 農史文獻研究室
農業歷史文獻研究室主要承擔各種農業典籍、農史資料的校釋整理工作,並對農史文獻的版本、源流、價值等問題進行探討,為農史研究提供準確、翔實的資料。
* 農業文化史研究室
農業文化史研究室主要探討與農業生產活動直接相關的各種文化現象,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技術文化和觀念文化四個層面,並探討農業發展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影響、農業與區域文化之間的關係。
* 生物學史研究室
生物學史研究室以中國生物學的發生、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中國生物學學科的發展衍變過程、生物學在科學領域中的地位與作用、生物學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互動關係。
* 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科技、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要探討科技、經濟與社會諸因素之間互動關係,包括科學技術進步的社會背景、科學技術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此外,還對科學技術的本質及其相互關係、科技獎勵制度及科學活動規律等問題展開研究。
* 生態環境史研究中心
生態環境史研究室主要探討歷史時期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變遷之間的互動關係,側重研究農業開發對生態環境變遷的影響、生態環境變遷與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關係,以便為國家農業發展戰略提供啟示和借鑑。
* 中外農業文化交流研究中心
中外農業交流研究中心主要探討中外農業科技的交流與合作、中外農業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在研究內容上,主要側重近現代中國與美國、日本、英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
* 中華農業文明多媒體研發中心
中華農業文明多媒體研發中心主要依託該院農史信息資源,利用計算機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對農業歷史典籍進行數位化存貯,建立中國農業歷史文獻信息資料庫系統信息系統,為農史研究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通道。
人才培養
自1981年以來,研究院已培養碩士研究生40餘名,博士研究生20名。2008年在讀博士25人,碩士50餘人。已畢業的研究生,大多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其中不少人已成為學術帶頭人,為農業歷史文化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科學研究
研究院自建室以來,在幾代學者的辛勤耕耘下,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共編撰出版農史研究專著80餘部,輯佚、校釋出版古農書18部,編輯《中國農學遺產選集》甲類(上編)叢書14冊,在一、二級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900餘篇。
在已出版的農史著作中,《齊民要術校釋》、《東魯王氏農書》、《中國農學史》、《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中國耕作制度史》、《中國畜牧獸醫史》、《中國農田水利史》、《中美農業發展比較研究》、《舊中國蘇南農家經濟研究》等著作,代表著二十世紀中國農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自1987年以來,該院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0餘項,其中國家優秀科技著作三等獎1項,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教委首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中國優秀圖書二等獎1項,亞太圖書榮譽獎1項,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項。5部專著被譯成日文和英文分別在日本和香港出版。
信息傳播
為適應信息科技發展的需要,研究院聚合多種資源,建立了一刊一網的傳播格局。
* 《中國農史》
《中國農史》是國家一級學會中國農業歷史學會的會刊。她創刊於1981年,已出版82期,發表論文1400多篇,成為學術界公認的國內三大經濟史雜誌之一。自1992年以來,《中國農史》一直被評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也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此外,《中國農史》刊登的文章還被美國《史學文摘》、《美國歷史與生活》和《中國地理科學文摘》等雜誌摘錄和轉載,在國際上具有重要的影響。
《中國農史》倡導對中國農業歷史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固定欄目有農業科技史、農業經濟史和農村社會史,同時開設區域農業史、農業文化史、農業文化交流史、生態環境變遷史及農史文獻整理研究等欄目,及時登載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
* 中華農業文明網
中華農業文明網是一個以農業歷史和文化為主題、學術性與普及性兼顧的專題文化網。在欄目設定上,以農業科技史、農業經濟史、農村社會史、農史文獻、區域農業史、世界農業史、農業文化、中外農業交流、農業現代化等學術性專欄為經,以該院概況、學術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信息中心、中國農業遺產資料庫、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萬國鼎學術講座、江蘇省農史研究會等專欄為緯,同時設有專家論壇、新書介紹、科普園地等視窗。將學術研究與信息動態融為一體,兼具知識性、趣味性,是中華農業文明網的主要特色。
學術交流
研究院自二十世紀中期以來,就先後與英國、日本、荷蘭、美國及港台地區學術同行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合作關係。
1956年,英國皇家科學院李約瑟博士專程來到該院,與萬國鼎、陳恆力、胡錫文、李長年、陳祖槼等專家學者進行交流,對該院的研究工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1972年,李約瑟博士的助手、著名學者白馥蘭女士也前來該院進行學術交流。
1980年以來,研究院與國外學術交流活動更加頻繁。美國農史學會主席丹尼爾博士、加州大學農史研究中心主任林彼德教授、威斯康星大學趙岡教授,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天野元之助博士、東海大學渡部武教授、日本大學陳仁端教授、宮崎大學滕原宏志教授、一橋大學馬德斌教授、荷蘭瓦赫寧根農業大學淮波多斯教授、香港大學馬楚堅教授、台灣大學江榮吉教授、台灣清華大學陳良佐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劉石吉、陳秋坤、陳慈玉研究員等曾多次來院進行學術交流。
本著雙方互動的原則,研究院也多次選派研究人員赴美國、荷蘭、日班、韓國學習和交流。1994年,王思明教授應邀赴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從事訪問研究;1999年,再次獲美國史密森研究院和中國農業部資助,赴美國加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從事客座研究;1996年,張家炎先生獲國家留學基金資助,赴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和萊頓大學進修學習。1996年,郭文韜教授應邀前往韓國漢城,參加第八屆東亞科學史國際學術討論會。2000年,朱自振教授應邀前往日本京都大學、靜岡大學進行學術交流。2003年8 月,王思明教授應邀參加在韓國慶州舉行的“第三屆東亞農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並在會議在作“16世紀以來中國農業與農村變遷”的主題報告,10月和12月盛幫躍教授和周中建副教授分別赴日本、韓國參加經濟史學術研討會和園藝史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