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地位
中華微蛾(Sinopticula sinica Yang),屬鱗翅目(Lepidoptera)、微蛾科(Nepticulidae)、華微蛾屬(Sinopticula),屬於單孔蛾類(Monotrysia)。
識別特徵
中華微蛾屬完全變態昆蟲,由卵、幼蟲、蛹及成蟲四個發育階段,由於同微蛾科Ectoedemia 屬的多數種極為相似,卵、幼蟲及蛹為避免出現混淆,在此不作為主要識別特徵。
雌蛾特徵前翅底色灰褐,翅端有三列黑褐色鱗斑,前翅 Rs 分 3 支,R4+5 在翅端分叉;M 與 R4+5 有長距離合併,在翅端分為 M1 及 M2 兩條;Cu 與 M 分開後,與 M+R4+5合併一段再單成一條 Cu;2A 完整,達翅緣與臀褶匯合;後翅 Rs+M 分三叉,M 分為 M1及 M2。頭部額及頂密被橘紅色毛從;觸角暗褐色,節間色淡,長達前翅中部,眼罩銀白色;複眼黑色,額須黃白色;中胸背板有黑褐色鱗片,後胸為黑褐色;足的基部灰白,前足腿節以下均為暗褐色,中足腿節以下背面褐色,其餘灰黃色,後足脛節外側密生長刺狀毛,一對中距位於中部稍後些。外生殖器,肛乳突簡單,交配囊長,囊導管短,前內骨狹長,後內骨基部寬大。
雄蛾特徵外生殖器背兜的端部呈角突,下方具爪形突,鄂形突成倒 U 形;抱握器瓣短粗,背側具彎而尖的刺突,基腹弧環狀;囊形突寬而長,兩側平行,端部稍凹;陽頸粗大而長,角狀器狹長,中部有一圓錐狀刺;其他特徵同雌蛾相似。
分布與起源
起源中華微蛾(Sinopticula sinica Yang)於 1982 年首次在陝西省西安市植物園內發現,是我國第一個微蛾科屬種,寄主植物為紅葉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varatropurpuyea Jacg.)、扁桃(Prunus amygdalus Batsch)、白花碧桃(Prunus persica(L.)),是我國的本地種。模式標本正模為雄,配模雌,副模 3 雄 6 雌,蟲癭采於陝西省西安市大雁塔西安植物園,在北京飼養羽化。
分布中華微蛾已知的分布區域在陝西省的西安市,河北省的秦皇島市昌黎縣、唐山市遵化縣、承德市懷來縣和涿鹿縣、張家口市宣化縣等地均有分布,但只在局部地區爆發過,如昌黎縣杏樹園村在 2006 年造成千畝杏園減產 42%,嚴重影響了當地鮮食杏的生產。
作為微蛾屬的報導在我國非常少見,可能與微蛾體形微小有直接的關係,卵散產,不集中危害,容易被忽視,在我國廣大國土上,幾乎沒有過微蛾報導。古北區東部也長期被忽視,1931 年松村松年描述過日本 3 個種;1989 年,楊集昆發現中華微蛾後,建立了華微蛾屬,19 世紀 80 年 Meyrick 曾對遠東地區,特別是印度描述過 30 個種;劉友樵與英國 Dr.Wilkinson,荷蘭 Dr.Nieu-kerken 合作研究,於 2000 年底在荷蘭刊物Tijd-schriftvoor Entom ologie 143 卷第 2 期上發表文章“中國微蛾科(鱗翅目):山毛櫸科上的微蛾屬研究”,並將其中與我國有關的微蛾屬 10 個種做了簡介描述,在歐洲,微蛾已被廣泛研究,微蛾屬 Stigmella 是微蛾科中最大的一個屬 ,已知有 350 種,遍布全世界。因此,微蛾應引起國內研究的重視,其分布有可能更廣。
發生危害特點
由於中華微蛾體形微小,成蟲活動隱蔽,主要在夜間活動,卵小,肉眼不易察覺,為害初期不易為人們所察覺,往往在造成嚴重災害後才被發現 ,此時蟲癭已經比較大,已造成了嚴重危害,幼蟲已蛀入枝內,給防治帶來了極大的難度,而盲目的噴灑化學藥劑在此時已無法控制。同時離杏果採收期已經很近,應禁止使用化學農藥,給防治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中華微蛾以幼蟲蛀入枝梢危害。幼蟲孵化後鑽入杏樹新梢內取食危害,被害枝梢部位形成瘤狀突起,隨幼蟲增長,樹體生長,危害部位不斷膨大,後期,膨大部位龜裂,外露韌皮部,木質化或木栓化。幼蟲取食表皮下的韌皮部,不蛀食木質部。幼蟲整個生育期在枝條內危害,蟲糞排於隧道內,不易觀察,但蟲癭及多年危害的結果枝梢上蟲癭接連成串,形似“糖葫蘆”,在杏樹園內極易識別,一般一個蟲癭內只有一條幼蟲,少數有兩條。危害嚴重時,影響新梢發育和樹冠成型,使杏果產量和品質下降,尤其在山地果園,乾旱季節,使杏樹枝桿死亡率更高,甚至使杏樹失去經濟價值而毀園。
中華微蛾等枝條致癭害蟲生物生態學習性
中華微蛾是典型的果樹枝條致癭害蟲,生物生態學習性的研究還很少,但其他園藝枝條致癭害蟲已有了初步的研究,從中可以借鑑來進一步研究微蛾的生物生態學習性,為進一步防治該蟲奠定理論研究基礎,涉及的昆蟲主要有:栗癭蜂、梨癭華蛾、花椒癭蚊、栗稍癭象、芒果癭蚊、蘋果綿蚜、葡萄根瘤蚜、柿偽安癭蚊、粗腿透翅蛾、桑橙癭蚊,刺桐姬小蜂、檉柳檉癭蚊、松癭小卷蛾、柳梢癭蚊、青楊天牛、雲杉頂芽癭蚊、竹泰廣肩小蜂、竹長尾小蜂等,分別屬於鱗翅目、膜翅目、雙翅目、鞘翅目及同翅目。
生物學習性中華微蛾在陝西一年發生一代,在李屬樹木的一、二年生枝條上致癭危害,在河北一年發生一代,在杏屬樹木的一、二、三年生枝條上致癭危害。據西安植物園觀察,四月份成蟲羽化,5 月下旬,幼蟲體長達 2.0-3.0mm,直到 8 月底體長一直未見增長,9月下旬以後,幼蟲危害取食加重,蟲癭迅速彭大,12 月底停止危害進入越冬狀態,次年4 月出現成蟲。
多數致癭昆蟲都有其特定的生物學特性,但圍繞致癭特性又有許多共性,防治重點應圍繞致癭前後展開。據報導,梨癭華蛾在全國各地區均為一年一代,以蛹在被害枝瘤癭內越冬。栗癭蜂營孤雌生殖,一年發生一代,以初孵幼蟲在栗芽等處越冬。花椒癭蚊在甘肅禮縣每年發生 1 代,以卵和幼蟲在受害一、二年生枝條上的癭瘤中越冬。
在國內,林木枝條上致癭害蟲約 21 種,大多數一年一代,以幼蟲在寄主上造癭危害,絕大多數害蟲以幼蟲在癭內越冬,成蟲個體較小,活動範圍較小,活動隱蔽,不易被發現,在寄生地被發現時一般已造成較大危害,給防治帶來了較大困難。
在陝西西安植物園,經過解剖中華微蛾蟲癭,測量體長發現,5 月下旬至 8 月下旬,在長達三個月的時間內,幼蟲體長未發生變化,9 月至 12 月幼蟲生長迅速,認為中華微蛾是長日照滯育型,短日照型昆蟲,夏季滯育,滯育期 3 個月。同時發現,11 月份採回的瘤枝,中華微蛾幼蟲結繭後不能羽化為成蟲,12 月底採回的幼蟲結繭後能羽化為成蟲,認為中華微蛾具有夏季滯育,冬季休眠的現象。中華微蛾為夜出性昆蟲,具有強烈的趨光性。
有些致癭害蟲的影響表現在水分方面及風速的影響,在蘋果綿蚜發生的園中,果園澆水及澆水次數亦影響蘋果綿蚜發生程度,乾旱年份為害加重;柿偽安癭蚊在多雨濕潤的年份發生量大,乾旱少雨的年份尤其是春季乾旱可以明顯降低蟲口數量;栗癭蜂成蟲飛翔力弱,成蟲發生期的風力、風向決定了其傳播擴散的方向和速度。
與溫度之間的關係,刺桐姬小蜂雌蟲在 25℃和 30℃時成蟲的產卵量和產卵率較高,10℃和 40℃條件下未觀察到雌蟲產卵,說明溫度過高或過低對該蟲產卵不利;蘋果綿蚜隨著溫度的增高,日平均產蚜數也迅速增加,到達 25℃時,這時的產蚜數達最大值8.75,以後隨著溫度的再增高,產蚜數轉而下降。
同寄主之間的關係,花椒癭蚊在花椒樹上 1~3a 生幼樹危害輕,4~6 a 生以上樹受害重,花椒徒長枝和發育枝受害重,中、短果枝受害輕;柿偽安癭蚊在柿實生苗上蟲口數量很少,以野柿實生苗為砧木,大紅柿為接穗的嫁接苗上蟲口數量最多;松癭小卷蛾能危害不同林齡和高度的落葉松,但對幼樹危害最重。
研究發現,致癭害蟲的危害程度同寄主的抗蟲性密切相關,並受到寄主所處海拔高度的影響,同時海拔高度影響天敵的防治效果。據報導栗品種土 13 號、丹澤、伊吹和中日 1 號可評價為對栗癭蜂有免疫或高度抗性的栗樹品種;花椒癭蚊只為害海拔1300~1400m 地帶蔭蔽潮濕的河邊、水渠的花椒樹,而對海拔 1600~1800m 區的花椒樹不為害。
致癭害蟲空間分布型的研究直接影響抽樣及防治技術,師光祿等通過對梨癭華蛾空間分布型及垂直分布的研究,發現此蟲的分布為具有公共 K 值的負二項分布,聚集原因由成蟲活動和產卵習性所引起,聚集強度隨種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該蟲在樹冠外圍的南方位與上部密度較大。松癭小卷蛾、蘋果綿蚜的空間分布均屬於聚集型。由此可見,致癭害蟲在空間的分布型均為聚集分布。
中華微蛾只以幼蟲在李屬植物的一、二年枝條上致癭危害,據報導在河北秦皇島地區,中華微蛾科在杏樹的一、二、三年生的枝條上危害,嚴重時甚至在四、五年生枝上也發現蟲癭危害。
在陝西,中華微蛾主要危害紅葉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var atropurpuyea Jacg.)、扁桃(Prunus amygdalus Batsch)、白花碧桃(Prunus persica(L.))等李屬植物,但在河北,中華微蛾主要危害杏屬樹木杏,在梅上接種,危害畸形,不能完成一個世代,無法定殖。
多數致癭昆蟲都有其特定的寄主植物 (種或屬 ),而且所形成的蟲癭各有特定的部位與形狀,報導蘋果綿蚜對主要寄主蘋果樹的不同品種 ,其發生為害情況差異很大。以黃魁、紅玉、大國光、紅香蕉等較重 ,單株平均群落數在 100 個以上。而金帥、小國光、青香蕉、紅富士等較輕 ,單株平均群落在 100 個以下。其他種海棠、沙果、山定子有時也被危害,但危害較輕,寄主植物一般均在屬內,只是品種間感蟲特性差異比較顯著。
小結
由於中華微蛾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才開始在陝西西安被發現定名研究,對其控制研究許多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現有的防治措施還遠遠不能滿足杏樹的發展及保護的需要,許多防治內容還需要參考其他果樹枝條致癭害蟲的防治技術,農業綜合防治是基礎,是控制害蟲的關鍵所在。中華微蛾被發現後只有一些簡單內容報導,作為我國最近發現的這一新的屬種,國外沒有報導,國內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加快研究進度。中華微蛾現在只在兩省的局部地區發生,因此應採取嚴格的檢疫措施阻止其在省內和國內迅速擴散,控制其大面積的發生,防治策略應採用抓住成蟲高峰期這一薄弱環節用藥,結合檢疫與栽培防治,協調生防與化防措施,有效控制其爆發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