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集中國著名寺廟之大成的圖書,本書不僅對每一座重要寺廟的建造時間、歷史沿革以及相關的文化典故、著名事件等做了詳細的講解,而且對建築本身獨有的設計藝術和寺廟文物的歷史地位、文化價值等也做了精闢的概述。讀者可從中對中國寺廟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與解讀,獲取歷史、地理、建築藝術以及文物方面的豐富知識。
本書由研究古建築的資深專家編撰,圖文並茂,資料翔實,文筆簡潔,是一本具有閱讀價值、珍藏價值和研究價值的中華寺廟速查詞典。
目錄
前言
一、祠廟
1. 北京天壇
2. 北京地壇
3. 北京日壇
4. 北京月壇
5.北京社稷壇
6. 甘肅天水伏羲廟
7. 陝西寶雞神農祠
8. 陝西黃陵軒轅廟
9. 山西臨汾堯廟
10. 浙江紹興舜王廟
11. 浙江紹興禹王廟
12. 陝西白水倉頡廟
13. 北京歷代帝王廟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一 祠廟
1. 北京天壇
北京天壇,位於北京市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天壇原名天地壇,當時天地合祀。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朝廷制定四郊分祀制度,在北京北郊另建方澤壇(即地壇)祭祀地神,此處便專為祭天祈谷,故改名天壇。從而形成北有地壇祭地、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的格局。而天壇內含“祈谷”、“圜丘”2壇,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首月),明、清皇帝都要來天壇舉行祭天、祈谷和祈雨儀式。
天壇占地面積270萬平方米,規模宏偉、富麗堂皇,為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
天壇設有“回”字形兩重壇牆,把整群建築分為內壇和外壇兩部分,內壇西側有一片曠大的空地,以突出天空的遼闊與高遠,體現天帝的至尊。
天壇主要建築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2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其間有牆相隔,此牆俗稱“天地牆”,並由一座長360米、寬30米的丹陛橋連線起來。依古代“天圓地方”思想,天壇圍牆平面南部為方形,象徵地;北部為圓形,象徵天。
圜丘壇,又稱祭天台,始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牆,上飾綠色琉璃瓦,俗稱“子牆”。圜丘壇四周各有一門,北門名成貞門、東門名泰元門、西門名廣利門、南面正門名昭亨門。每座門上題有滿漢合璧門額,各門名稱第二個字順序排列為元、亨、利、貞。依據《周易》,“元”為始生萬物,天地生物無偏私;“亨”為萬物生長繁茂亨通;“利”為天地陰陽相合,從而使萬物生長各得其宜;“貞”為天地陰陽保持相合而不偏,以使萬物持久。
圜丘壇為3層漢白玉雕砌的圓台,壇面鋪艾葉青石。我國古代把單數稱為“陽數”,陽數代表天,作為祭天的圜丘壇,一切數字均為陽數。3層台面直徑分別為9丈、15丈、21丈,總和45丈,取“9、5”兩個陽數。台面墁砌的石板,甚至台四周的石欄也為陽數“9”的倍數。壇台中心嵌一圓形石板,稱“太極石”或“天心石”,站其上高喊或發出敲聲,四周即起回音,清晰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