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 “小雲棲”,為紹興市歷史名寺,市級文物保護點。與杭州雲棲寺為姐妹寺。
該寺始建於建於五代後晉天福四年(939年),距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歷史。初名“ 道林院”,則為律為教。至唐鳥窠禪師重興,則為禪。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賜“ 興教院”,以禪為教。宋未年(1279年)寺毀。
明末蓮池大師徒孫內恆銓公復興,則為淨。由明以來二百餘年,其間住持法道之高人,亦復不少。
清順治元年(1644年),蓮池大師徒孫內衡銓公復興,移建於迎恩門外,地名婁江,時有房屋12間,改額為“ 興教禪寺”,以淨為教。“ 興教禪寺”,即現紹興市越城區雲棲寺“ 小雲棲”舊址,為明末白洋朱佩南舍院第而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清乾隆年間,白蓮教事發,“興教”二字犯禁,遂更名為“ 雲棲”。後為有別於杭州之雲棲寺,故稱紹興婁江雲棲為“ 小雲棲”。
民國十五年(1926年),住持源湛募資重修,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代作募修大典疏。募資工程歷時四年,寺復中興。時有殿宇三進50間,邑人徐生翁題“ 小雲棲”額。
1939年3月30日,周恩來回鄉時曾參觀“ 小雲棲”並在寺內就餐。
1989年,“ 小雲棲”舊址,被列為紹興市文物保護點。
1990年後,寺院修復並啟動重擴建工程,同時正式恢復“ 雲棲寺”名稱(杭州雲棲寺現已無存)。
祖師列位
鳥窠道林禪師(741~824):
唐代牛頭宗高僧。農曆二月十日,是鳥窠道林禪師圓寂紀念日。
《紹興宗教》稱“ 鳥窠禪師又稱 圓修、 道林禪師, 富陽人”。
.
《景德傳燈錄》卷四《隆興佛教編年通論》卷二十三:
唐代牛頭宗僧,俗稱鳥窠禪師。杭州富陽人,一說福州福清人。俗姓潘(或說翁)。誕時異香光明滿室,因名香光。九歲出家,二十一歲於荊州果願寺受具足戒。後赴長安,師事西明寺復禮,學《華嚴經》、《大乘起信論》等書。大曆三年(768),徑山道欽奉敕入京,師往謁之,契悟心要。
其後南歸,入錢塘孤山永福寺。寺有辟支佛塔,時道俗共為法會。師振錫而入,靈隱寺韜光乃問曰︰‘此之法會何以作聲?’師曰︰‘無聲誰知是會。’後入秦望山,見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其側有鵲築巢,故人亦稱鵲巢和尚。
元和年間(806~820),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聞師棲止巢上,乃前視而問曰︰‘師住處甚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白曰︰‘弟子位鎮山河,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白又問︰‘佛法大意如何?’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言︰‘三歲孩兒也解恁么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白氏嘆服,數從問道。長慶四年示寂,世壽八十四。敕謚‘圓修禪師’。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西遊記》第十九回“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中,唐僧和悟空、八戒師徒三人,過了烏斯藏界,來到浮屠山,有位烏窠禪師在香檜樹上一柴草窠中修行,“左邊有麋鹿銜花,右邊有山猴獻果。樹梢頭,有青鸞彩鳳齊鳴,玄鶴錦雞鹹集”。烏巢“禪師見三眾前來,既便離了巢穴,跳下樹來”。他口授唐僧《多心經》一卷,又譏諷八戒“野豬挑擔子”,悟空是“多年老石猴”,然後化金光徑上烏巢而去。以悟空之棒沉與神力,舉鐵棒望巢上亂搗,“只見蓮花生萬朵,祥霧護千層”,“莫想挽著烏巢一縷藤”,顯然法力勝過悟空甚多,最起碼也是位修成正果的菩薩。
《西遊記》中所說的這位禪師,實際上就是《五燈會元》卷二“鳥窠道林禪師”:鳥窠道林禪師,本郡富陽人也。姓潘氏,母朱氏,夢日光入 口,因而有娠。及誕,異香滿室,遂名香光。九歲出家,二十一於荊 州果願寺受戒。後詣長安西明寺復禮法師學《華嚴經》、《起信論》。……屬代宗詔國一禪師至闕,師乃謁之,遂得正法。……後見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復有鵲巢於其側,自然馴狎,人亦目為鵲巢和尚。……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茲郡,因入山謁師。……師於長慶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 “吾今報盡。”言訖坐亡。
根據《景德傳燈錄》、《釋氏稽古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等典籍的記載,鳥窠和尚也稱道林禪師,杭州富陽人,本姓潘,母親朱氏,本名香光,九歲出家,二十一歲於荊州果願寺受戒,後南歸,棲於秦望山之樹,有弟子會通(吳元卿也即布毛侍者),長慶年間曾與白樂天說禪,圓寂於長慶四年二十日(公元824年),壽84,僧臘63。
《祖堂集》中又記載了牛頭宗道欽禪師的弟子道林禪師的故事。他因曾棲止在浙江紹興東南邊秦望山的古松樹上,因此世稱「鳥窠和尚」,剛好這棵松樹上還有喜鵲築巢在禪師身旁,鳥兒與禪師同居一室,馴順可愛,自在戲玩,於是人們又稱他為“鵲巢和尚”。一次他的侍者來辭行,道林禪師問他打算到哪裡?侍者回答要到各地去學習佛法。禪師回答他:「若是佛法,我這裡亦有小許。」侍者還不明白,問:「您的佛法是什麼?」禪師便從衣服上抽出一根棉絮給他看,侍者立即就領悟了。
當時的紹興作為江南的佛教中心,若耶溪畔有雲門寺、法華寺等名寺,鳥窠和尚慕名遊學,結茅為寺,作為道場,傳播佛學。禪寺建在懸崖峭壁之上,面對茂密的森林,名“鳥窠石寺”。而寺本身也極像鳥窠寄居在懸崖上。是“鳥窠石寺”名從“鳥窠禪師”,還是“鳥窠禪師”名從“鳥窠石寺”,則不得而知。
眾人常說的鳥窠道林禪師不僅是牛頭宗第六代傳人,更引來當時名流來說禪,如白居易在杭州當刺史期間,專程去看望他,並寫了《鳥窠和尚贊》、《贈鳥窠和尚詩》等詩,江蘇詩人魏朴也專程去尋找他,並且還帶著陸龜蒙與皮日休再次來尋他。
鳥窠禪師與大詩人白居易的故事廣為傳頌,除在《五燈會元》卷四“白居易侍郎”有記載外,在元·視覺按《釋氏稽古略》卷三、明·何喬原《閩書》卷六種均有記載,唯禪師的棲息處,《閩書》中先為白嶼山(一名“陳田山”)鳥窠岩,後“游杭,巢木杪而居”。在明代有《鳥窠禪師度白侍郎寶卷》,說白居易前身是金妃宮太子,鳥窠禪師是布袋羅漢。可見這位佛門高僧為人很奇特,傳說也很奇特,並與文學之士結下甚深法緣。
根據竺岳兵先生在《唐詩之路行跡考》中《白居易三入浙東考》的記載,“白居易曾三次來浙東,第一次是來避難,第二次是任杭州刺史時應元稹之邀,第三次則是懷念浙東而來的。”所以白居易來會稽拜訪鳥窠和尚順理成章。而鳥窠禪寺就在秦望山上,且唐代紹興的佛教非常繁榮,宗派四起,相互交融,是江南的佛教中心,所以說鳥窠和尚曾隱居紹興似無懈可擊。此外,從白居易對鳥窠禪師處地環境“住處甚危”的描述來看,白居易與鳥窠和尚的交往地就在“鳥窠石寺”。
雲棲蓮池大師 (1532~1612):
蓮池大師(公元1523~1615年),諱袾宏,字佛慧,號蓮池。杭州仁和人,出生於世代望族之家。十七歲補諸生,以學識與孝行著稱於鄉里。鄰家有一老嫗,日日念佛名。大師問其所以,老嫗回答:先夫持佛名,臨終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大師聞語感動,遂寄心淨土,書“生死事大”於案頭以自警策。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二歲母亦永訣,大師決志出家修行,與妻子湯氏決別:“恩愛不常,生死莫代,我得出家,你自己保重。”湯氏灑淚說:“君先走一步,我自會打算。”大師作一筆勾詞棄家,投西山性天和尚落髮。其妻隨後也削髮為尼。
蓮池大師受具足戒後,策仗遊方,遍參知識。參學遍融禪師,老禪師教喻:“勿貪名利,唯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佛。”大師拳拳服膺。後參笑岩寶祖,辭別向東昌的歸途上,聞樵樓之鼓聲忽然大悟。乃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閒事,魔佛空爭是與非。”
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入杭州雲棲山,見山水幽絕,遂結茅卜居修念佛三昧。山中老虎時常傷害村民,大師慈悲為放瑜伽焰口,老虎不再患害百姓。亢旱年,村民懇請大師祈雨,大師手擊木魚,循田埂念佛,一時,雨下如注。村民及信眾們自發地為大師建造禪堂寺院。自此,法道大振,海內衲子歸心,遂成一大叢林。
蓮池大師是從永明延壽以來,融禪淨教律為一體之大成者,主唱禪淨不二,念佛含攝萬法之旨。大師痛念末法眾生,掠影宗門,撥無淨土,有若狂象;教下講師,依文解義,說食不飽。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門,橫截生死,普攝三根。於是單提淨土,著《彌陀疏鈔》十餘萬言,總持圓頓諸經,融會事理,指歸一心。大師以華嚴一即一切的圓融理念詮釋念佛法門,認為念佛是大總持法門,含攝菩薩六度萬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義。由是,大師不主張閱藏,應一心念佛。
蓮池大師明因慎果,深悲末法眾生,業深垢重,教綱衰滅,戒律鬆弛,此時修行,應以戒律為根本,以淨業為指歸。因而,大師整飭清規,在南北戒壇久禁不行的情況下,大師令求戒者具三衣,於佛前受之,大師為證明。已受戒者,半月誦《梵網經戒》及《比丘諸戒品》。其住持的道場,規條甚嚴,出《僧約十條》、《修身十事》等示眾。各堂執事職責詳明,夜必巡警,擊板唱佛名,聲傳山谷。布薩羯磨,舉功過,行賞罰,絲毫無錯。大師策厲清規,嚴明梵行,並親自著述,闡發戒律精義,以救末世疲弊之習。大師極力戒殺生、崇放生。寺前建有放生池,山中設有放生所,救贖潛游蜎飛諸生物。大師《戒殺放生文》盛傳於世。
蓮池大師樸實簡淡,虛懷應物,貌相溫和,聲若洪鐘,胸無崖岸。自奉儉樸,自有道場以來,未曾妄用一錢,凡有香俸盈餘,便施散給其他寺廟的和尚。施衣藥,救貧病,常行不倦。大師生平惜福,年老還是自己洗衣,淨溺器,不勞煩侍者。終身一襲布衣,一頂麻布蚊帳用了幾十年。
文殊菩薩曾化為童子來參大師。大師見到童子便問:“兩腳有泥,必是遠來客。”童子說:“聞知蓮池水,特來洗一洗。”大師說:“蓮池深萬丈,不怕淹死你。”童子說:“兩手攀虛空,一腳踏到底。”大師道行境界於斯可見一斑。
蓮池大師道隆德盛,感動當時。李太后遣內侍齎紫袈裟白金問法要,大師書偈答曰:“尊榮豪貴者,由宿植善因,因勝果必隆,今成大福聚。深達罪福相,果中更植因,喻如錦上花,重重美無盡。如是修福已,復應慎觀察:修福不修慧,終非解脫因,福慧二俱修,世出世第一。眾生真慧性,皆以雜念昏,修慧之要門,但一心念佛。念極心清淨,心淨土亦淨,蓮台最上品,於中而受生。見佛悟無生,究竟成佛道,三界無倫匹,是名大尊貴。”
蓮池大師深感淨宗念佛法門乃至簡至易,普攝諸根,仰賴佛力,圓證菩提的無上大法,故殷殷普勸念佛往生淨土。其言曰:
“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裡偷閒,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 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蓮池大師一生精修,廣弘淨土,臨終前半月預知往生的時間。到城中告別諸弟子及故舊朋友,只說:“吾將他往。”回寺用茶湯供養眾僧,告訴大家明日將行。七月朔晚,大師示微疾,瞑目無語。城中諸弟子趕到,哀請留囑,大師睜眼開示:“老實念佛,莫換題目。”說完,向西稱佛名而逝。世壽八十一,僧臘五十。入塔於五雲山麓。
蓮池大師著述甚豐,主要有《阿彌陀經疏鈔》、《雲棲法匯》、《竹窗隨筆》、《往生集》、《淨土疑釋》等流行於世。
贊云:
初住雲棲,即滅虎患,早請念佛雨慰盼,村民鹹感嘆。庀材開辦,道場重興建。
幼聞念佛意頗快,末誡門徒莫捏怪。行為世則言世法,注重淨土及規戒。砥柱狂瀾契理機,闡明佛心祛蜂蠆。普令具縛諸凡夫,仗佛慈力登蓮界。
明末至清順治元年(1644年)蓮池大師徒孫內恆銓公復興“興教禪寺”,移建婁江,則以淨為教。
清初,蓮池大師宏法孫智銓法師住寺“興教禪寺”,同弟子惟圓鳩創殿宇,使“興教禪寺”被“越郡推為教下第一旃檀林”。
宗脈尋源
“小雲棲”為雲棲宗(淨土宗),以淨為教,祖師尊為 雲棲 蓮池 大師。與杭州雲棲寺並稱姐妹寺。
蓮池 大師德蔭後世,道感千古,厚德流光,獨步千古,誠為淨土宗一代宗師巨匠。大師往生之後,大師的弟子們經過仔細的討論,認為自延壽大師至蓮池大師行化於世,中間相隔六百四十年之久,此間教法式微,禪宗暗昧,淨宗不振。雖然這當中也有弘宗演教,盛讚淨土的高僧大德出現,但均收效甚微。獨蓮池大師,對淨土宗的弘揚,對教法的振興,居功最偉。故眾弟子一至推舉蓮池大師為蓮宗八祖,“蓮宗之祖,匡山逮永明而七……至是,諸大弟子周發諮謀,協於克一,定以師為蓮宗八祖。”
按照宋代志磐法師在《佛祖統計》卷二六中,所列蓮宗七祖為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為蓮宗七祖,其中延壽大師為第六祖,第七祖應是省常大師。這也許是當時對蓮宗祖師的譜系的排列各不相同的緣故。事實上淨宗對祖師的譜系直至民國時期,才最後由印光大師擬定,成為海內的共識。
蓮池大師淨土宗八祖的確立,古杭雲棲寺也隨即成為淨土宗的八祖道場。自此燈燈相傳,焰焰相續。自蓮池大師中興雲棲寺至民國初年的三百多年間,古杭雲棲寺法嗣連綿,法筵不息。
明·吳應賓《蓮宗八祖杭州古雲棲寺中興尊宿蓮池大師塔銘並序》《雲棲法匯·手著》第十三冊
明末, 蓮池大師徒孫 內恆銓公復興紹興“ 興教禪寺”,以淨為教,承揚雲棲宗教義,宗風遠播,脈承至今。
雲棲文化
蓮池大師以念佛得力,著述甚豐,泱泱大觀,主要弘揚東林淨土和南山戒律,著有《彌陀疏鈔》四卷、《戒疏發隱》五卷。另外又編撰了《禪關策進》一卷,闡述禪淨雙修,不出一心的“禪淨一心”思想。大師一生筆耕不輟,其中有很多是對弟子的警策之語。大師向來教誡弟子:“貴真修,勿顯異。”所以大師很多靈驗、奇異的事跡並沒有記錄下來。
除上述三種,大師的代表作還包括:《佛遺教經節要》、《諸經日誦》、《竹窗隨筆》、《往生集》、《西方願文略釋》、《淨土疑辯》、《具戒便蒙》、《沙彌要略》、《尼戒錄要》、《僧訓日記》、《緇門崇行錄》、《楞伽經摸象記》、《華嚴感應略記》、《皇明名僧輯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自知錄》、《放生儀》、《戒殺放生文》、《正訊集》、《直道錄》、《山房雜錄》、《雲棲遺稿》、《雲棲共住規約集》等等,大約有三十餘種(連同附屬檔案近四十種)。大師往生後,由受業弟子大賢法師及居士鄒匡明等搜錄遺書,編集成《雲棲法匯》三十二卷,分為釋經、輯古、手著三類。
此外大師還修訂了《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瑜伽焰口》和《朝暮課誦》等流傳至今。
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比丘智瑛募資將《雲棲法匯》刊為方冊,共三十四冊行於世。現今流通的版本則為清朝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由金陵刻經處重刻刊行。[2]
蓮池大師主要有以下著作流存於世並廣為傳頌:
《彌陀疏鈔》(《阿彌陀經疏鈔》)四卷
《戒殺文太上感應篇合刊》
《戒疏發隱》五卷
《禪關策進》一卷
《沙彌律儀要略》(《沙彌要略》)
《禪關策進》
《緇門崇行錄》
《往生集》
《竹窗隨筆》
《竹窗二筆》
《竹窗三筆》
光緒十八年 金陵刻經處 精刻本
.
《西方發願文》
《西方發願文解》(《西方願文略釋》)
《彌陀疏鈔事義 問辯》
《彌陀疏鈔續問答 答問》
《答淨土四十八問》
《淨土疑辯》(《淨土疑釋》)
《勸修淨土三章》
《僧訓日紀》
《皇明名僧輯略》
.
《正訛集》
《直道錄》
《警策》
《戒殺放生文》
《普勸戒殺放生》
《佛遺教經節要》
《諸經日誦》
.
《雲棲淨土匯語》
《具戒便蒙》
《尼戒錄要》
《緇門崇行錄》
《楞伽經摸象記》
《華嚴感應略記》
《皇明名僧輯略》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自知錄》
.
《放生儀》
《山房雜錄》
《雲棲遺稿》
《學佛行儀》
《雲棲共住規約集》
《雲棲法匯》
.
《七筆勾》
《僧約十條》
《修身十事》
《傷足自規》
《自警》
《警策大眾八條開示》
歷史遺址
鳥巢禪寺
窵窠禪寺又名道林院、興教院。在鑑湖鎮下謝墅村窵窠山。初名道林院,五代後晉天福四年建,相傳窵窠道林禪師結茅於此,作為道場,俗呼窵窠石寺。宋治平二年改稱興教院。宋末毀。清嘉慶年間重建。民國二十六年尚有寺舍十二間。1995年,當地信眾重建。1996年,登記為保留寺院。
從紹興至平水公路下謝墅段一個路口進去,一路濃蔭夾道,鳥語花香,寺依陡崖,峭然壁立,抬眼望,岩壁間許多黑洞,時有羽族出入,或許正是鳥窠。在紹興寺院中,罕有險峻如此者。
地址:九里方向,往平水的公交都可以乘坐,在下謝墅站下車,能看到馬路邊上有"鳥巢禪寺"指示牌,沿指示牌穿過山門,裡面另有天地,石壁上所建了一排黃色廟宇即是"鳥巢禪寺"。
婁江“興教禪寺”及“小雲棲”
歷史上的婁江“興教禪寺”及“小雲棲”四面環湖,需要用船才可以到達,現因地源變動而變為陸地。
婁江“小雲棲”乃當時紹興會稽境內最大寺院,以淨為教,宗風遠播,“越郡推為教下第一旃檀林”。為當地大戶人家燒香拜佛之寶地。
地址:歷史上的婁江“興教禪寺”及“小雲棲”處地即現位於紹興越城區勝利路西端的雲棲村。
蓮池大師墓
空山浮人影,茶閒萬碧青。
雲棲竹寂處,蓮池映佛心。
蓮池大師墓在杭州市雲棲竹徑內,靈塔離雲棲寺遺址約百米,圓形的墓冢前面是九十年代立的碑,原碑被移到右邊,綠草掩蓋。圓形的墓冢後是一座佛塔,正面刻有一尊佛像。
墓前有大樹圍繞的平地,拜台是青石的,沒有墊子,擺了香爐和燭台,都被煙火熏得黝黑,看得出來,很多信眾沒有忘記這位了不起的高僧,萬水千山地來朝拜他,在靈塔面前點上一炷香,燃起蠟燭,虔誠祈願大師再來,弘化娑婆,不捨蒼生。
三月二十二日,是佛祖徑蓮池大師的涅磐日,也是十五紀念日。
2014年3月30日,浙江省杭州佛學院師生與中天竺法淨寺常住以及護法居士100多人從中天竺法淨禪寺步行至雲棲竹徑蓮池大師墓前祭祖。
地域演變
會稽郡(會,讀若快,注音:ㄎㄨㄞˋ,漢語拼音:kuài;吳語讀為貴),中國古郡名。
秦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
漢初曾為韓信楚國、劉賈荊國、劉濞吳國領地。
七國之亂後復置會稽郡。
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區,
是當時轄境最為廣闊的一郡。
隸屬於揚州刺史部。
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
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在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2]。
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部)、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衢州、金華一帶)。
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
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置吳州。
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
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肅宗時復為越州。
地理位置
“ 小雲棲”前身“ 道林院”、 “興教院”遺址,處地秦望山,位於紹興市城南鑑湖鎮下謝墅村 鳥窠山山坡上。
歷史上的“ 小雲棲”位於會稽婁江,處地方四面環湖,需要用船才可以到達,現因寺廟所在地地源變動而變為陸地。“ 小雲棲”當時乃紹興會稽境內最大寺廟,是境內大戶人家燒香拜佛之寶地。
“ 小雲棲”舊址,現位於紹興越城區勝利路西端雲棲村(紹興市勝利西路西段新一中旁),沿越城區勝利西路段朝西過鐵道即右轉約一百多米處。該寺南瀕鑑湖,北枕運河,東臨紹(興)漓(渚)鐵路,西望石堰諸山。
建築環境
建築環境:
勝利西路雲棲村,東臨漓渚鐵路,西接老年活動中心, 南為紹興市預備役團。
環境印象:
寺院東首被一條礦山鐵路專用線所隔;
西、北兩側又被高層建築障礙,所幸距離尚遠;
寺院進出只有南向一條小路,凸顯逼仄。
寺院印象:
雲棲寺雖無名山大剎之雄偉、莊嚴,但絕不失清雅、古幽之氣。
殿堂景觀
歷史建築
寺院中只有大雄寶殿保存較為完整,且建築風格能較好的體現整個寺廟的明清建築風格。
歷史建造至今保存下來的有山門(山門已改建)、大殿、藏經樓、東西廂樓, 系民國建築。整體坐北朝南。
由於歷史原因,寺院部分建築已不見當年風貌。
大殿:
大殿又稱大雄寶殿,系民國建築,坐北朝南,共三開間,通面寬13.40米,通進深13.40米。
明間東西縫五架抬梁造,邊貼穿斗式,前後置廊。
東西廂樓:
東西廂樓系民國建築,東西二側布置,各有廂樓各六間。明間東牆上嵌嘉慶八年《文昌帝君救世文》碑一通。
修繕建築
山門:
山門共五開間,通面寬17.80米,通進深7.30米,穿斗結構。山門後天井,東西有廂屋各三間。
藏經樓:
藏經樓五開間,通面寬21.80米,通進深11.80米,明間脊檁下墨書“中華民國癸酉年仲秋吉日 住持靜悟監院源湛印朋心副事智祥領四眾人等捐助建造 ”。
募資擴建建築
藥師殿、地藏殿、西方殿、韋馱殿、僧寮及齋堂。
修繕擴建後, 雲棲寺占地2400平方米,建築占地1600餘平方米。
政府擴建建築
天王殿、鐘樓、鼓樓、放生池等建築。
2006年6月,紹興市政府同意擴建 雲棲寺。
2010年 雲棲寺擴建工程啟動,計畫占地面積21.4畝,預算總投資3000萬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資1000萬元。
歷史沿革
據《全唐詩補編》等古籍記載,唐代有個叫 道林的高僧,雲遊到會稽山,發現了這長松蟠曲如蓋的鳥窠跡,便在這裡結寺修行,自號 鳥窠禪師。.多少年後, 道林僧竟能呼鳥喚鵲,他還將截去尾巴的螺螄放入池塘,養殖出了一種斷尾螺螄。鳥窠跡在唐代很有名氣,當時江蘇有個叫魏璞的人,慕名尋訪該處,留下了"松林春日靜,石徑晚雲多"的名句。
據《紹興佛教志》和《紹興宗教》記載,紹興市 雲棲寺,始建於建於五代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初名“ 道林院”,位於紹興市城南下謝墅村 鳥窠山山坡上“ 鳥窠寺”遺址,初以律為教。
印光大師代 源湛師作募修大殿疏中記載:唐 鳥窠禪師重興,作為道場,則以禪為教。
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賜“ 興教院”,則以禪為教。宋未年(1279年)寺毀。
明天啟五年(1625年),“ 興教院”僧寶舍移建於梅山嶺(今屬蕭山市)。明代詩人蕭昱撰有《興教寺》詩曰:“迢遙尋古剎,寂寞見群峰。好竹無人掃,繁花對客紅。雲垂僧院靜,雀下佛壇空。興盡方歸去,春山落照中。”詩人王野撰有《興教寺》詩曰:“古柏寒松是處逢,門前山色倚層空。老禪定後談元寂,一樹酮花落午風。”
明末, 蓮池大師徒孫 內恆銓公復興,則以淨為教。
清順治元年(1644年), 蓮池大師徒孫 內衡銓公復興,移建至會稽 婁江,時有寺屋12間,改額為“ 興教禪寺”,則以淨為教,宗風遠播。法孫 內衡銓藏靈骨於其中,後移於會邑稱山建塔。
清初,朱佩南妻張氏及女雪照皈依雲棲 蓮池大師宏法孫 智銓法師,遂請 孫智銓住寺。 智銓卓錫“ 興教禪寺”後,同弟子惟圓鳩創殿宇,法席甚盛,一時“ 越郡推為教下第一旃檀林”。
清乾隆年間,因白蓮教事發,“興教”二字犯禁,遂更名為“ 雲棲寺”。後為有別於杭州之“ 雲棲寺”,故稱紹興婁江雲棲為“ 小雲棲”。
道光九年(1829年), 曼香置田6畝9分作為寺產,並立碑記之。後其徒 徹凡繼席雲棲,一時名流雅集,不少文人墨客在寺內多有題詠,留呈墨寶。一度成為越中頗有文化氣韻的寺院,其盛不遜蘭亭禊游。曾有明代 劉宗周提額,清代畫師 童二樹的墨梅圖壁畫。時乃紹興 會稽境內最大寺院,境內大戶人家燒香拜佛之寶地,處地四面環湖,需要用船才可以到達。
清末, “小雲棲”梁棟腐敗,椽木差脫,殿舍寮悉頹。
民國11年(1922年),僧 源湛重修“ 小雲棲”。
歷史上的婁江小雲棲
民國15年(1926年),住持 源湛規劃募修大殿。佛教淨土宗第十三祖 印光大師撰有《紹興偏門外婁江村 興教禪寺大殿疏(代 源湛師作)》文稿。
民國15年至民國19年(1926年至1930年),住持 源湛募資重加修飾,募修工程歷時四年,寺又中興。時有房屋50餘間。邑人、書法家 徐生翁題“ 小雲棲”額一方,並為 “小雲棲”撰聯,曰:“翠竹團雲棲,台榭屯蔭圓色相;蓮花開興教,池濤漾玉淨禪心。佛日高懸光明世界,法輪常轉普利人天。”莊嚴佛世界,左右二蓮花。大殿外有石雕,甚古疑,系宋元古物。寺內有王文治聯,有《東升老人 內衡銓法通記》及“慧焰長輝”匾。
1937年-1945年,抗戰期間,僧 印西一度主寺。
1939年3月30日,已故國家總理周恩來回鄉時,曾到“ 小雲棲”參觀,並在寺內就餐。
1945年抗戰勝利後, 源湛復主寺20餘年。
1949年解放後,寺院完整,佛事興盛。
1965年後文化大革命期間,寺院停止宗教活動,經籍、字畫悉數被抄,部分房屋破敗不堪,寺舍多作雲棲村廠房。
1989年,雲棲寺內“ 小雲棲”舊址被列為紹興市文物保護點。
1990年,正式恢復" 雲棲寺"名稱。
1990年後,廠房逐年騰空,寺產逐一歸還並恢復重建,寺院同時恢復宗教活動,僧 慧鑫、 增瑞先後主其事。古建築尚存大殿、藏經樓、東西廂樓及山門(山門現己改建)。
1993年, 光如法師任 雲棲寺住持,為發揚佛教教義,歷載化緣,得到眾居士支持,相繼重修山門、韋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地藏殿、西方殿、僧寮及齋堂。
1999年, 雲棲寺登記為開放寺院並對外開放,修復建成後的 雲棲寺,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餘平方米。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為該寺題“ 雲棲禪寺”額。
1999年9月26日, 雲棲寺舉行全堂佛像開光法會。
2000年古鐘歸還 雲棲寺。
2002年天王殿落成,四天王金身塑成。
2006年6月,紹興市政府同意擴建 雲棲寺。
2010年9月16日, 雲棲寺擴建一期工程開工,擴建工程占地面積21.4畝,預算總投資3000萬元,一期工程投資1000萬元。
現越城區佛教協會處地 雲棲寺。
據史料記載,現紹興市 雲棲寺內 “小雲棲”舊址,為明末白洋朱佩南舍院第而建,初名“ 興教院” 又稱“ 興教禪寺”。 小雲棲的歷史建築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該寺佛氣縈縈,梵音繞繞,儒雅清幽,菩薩普照眾生,是非常難得之佛教勝地。
詩文沉鉤
《鳥窠和尚贊》
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納麻衣稱道情。
曾結草庵倚碧樹,天涯知有鳥窠名。
作者:唐代白居易
《贈鳥窠和尚詩》
空門有路不知處,頭白齒黃猶念經。
何年飲著聲聞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作者:唐代白居易
《鳥窠與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作者:唐代白居易
《見杭州烏窠和尚後作》
白頭居士對禪師,正是楞嚴三昧時。
一物也無百味足,恆沙能有幾人知?
作者:唐代白居易 見《祖堂集》卷三
《尋鳥窠跡》
為訪名僧跡,言尋小曲阿。松林春日靜,石徑晚雲多。
道法傳馴鵲,禪機顯化螺。空潭山色印,誰與證維摩。
作者:唐代魏璞 (江陰唯一入選全唐詩的詩人)
《陪皮襲美、陸魯望重過鳥窠跡》
重探靈跡到空山,山下茅庵幾扣關。
不為白雲招客屐,那教清境接人寰。
螺池水色經年靜,仙嶺松聲鎮日閒。
擬約高賢同結社,好移竹室住前灣。
作者:唐代魏璞 (江陰唯一入選全唐詩的詩人)
《興教寺》
迢遙尋古剎,寂寞見群峰。好竹無人掃,繁花對客紅。
雲垂僧院靜,雀下佛壇空。興盡方歸去,春山落照中。
作者:明代 蕭昱
《興教寺》
古柏寒松是處逢,門前山色倚層空。
老禪定後談元寂,一樹酮花落午風。
作者:王野
《五元燈會》
白居易侍郎出守茲郡,因入山謁師。
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
師曰:“太守危險尤甚!”
白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
師曰:“心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么道。”
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作禮而退。
作者:宋代 釋普濟
《徹凡詩四首》
次韻東漚太史雨窗寄懷
秋風起江村,秋漸滿庭戶。
幽人生還懷,寂坐一窗雨。
掌中杯未斟,膝上琴先撫。
目送天際鴻,飛飛沒雲樹。
題畫蘭
彼美在空谷,離立含冰霜。
地幽作花早,春風生古香。
盈盈一澗水,孤客遙相望。
不採何忍舍,采之用無方。
願得贈之子,佩以羅綺裳。
中道勿捐棄,千載留芬芳。
和季貺寂寂原韻
林坳深樹不知門,寂寂齋居避客喧。
貧到亂離都作達,道能憂患更稱尊。
住山長策書千卷,遺世高懷酒一樽。
除是縱游岩壑興,行蹤不出水雲村。
偶成
飽吃香廚嫩蕨芽,也憑無事讀南華。
紙窗一線春風入,吹落瓶中供佛花。
作者:徹凡 見徐世昌《晚晴簃詩匯》卷一百九十三。
《暮秋訪凡公小雲棲題其房壁》
爐煙茶活一房清,
雲散齋鍾夕梵停。
黃葉滿林簾拂地,
亂山堆裏聽翻經。
李慈銘(1830~1894年)初名模,字式侯,後更名慈銘,字愛伯,號蓴客,晚署越縵老人。
《興教禪寺募修大殿疏》
印光大師《紹興偏門外婁江村興教禪寺募修大殿疏(代源湛師作)
如來調御眾生,隨機說法。由眾生根機不一,故所說法門無量。求其匯歸統一,唯律、教、禪、淨四法。律者佛身,教者佛語,禪者佛心,淨者佛境。律、教、禪、淨,行人歸宿之所。亦究竟圓成佛道,普度一切凡聖之法也。四法並非各別。必須法法圓通,法法俱備,方可以上續佛慧,下化眾生。不過約其注重者論,遂立律、教、禪、淨四宗之名而已。
興教禪寺,創建於晉,則為律為教。至唐鳥窠禪師重興,則為禪。明末蓮池大師徒孫內恆銓公復興,則為淨。善知識觀機逗教,因時制宜。但取益物,不執陳跡。故令一切眾生,鹹沾法益也。由明以來二百餘年,其間住持法道之高人,亦復不少。清末以來,法道式微,殿堂寮舍,悉形頹敗。而大殿為安住如來法身之所,亦屬四眾祈福之場。棟樑腐敗,椽梠差脫。若不設法修葺,必至直下傾覆。湛住持其中,心常驚懼。以故特述愚誠,遍募護法檀信,懇祈各舍淨資,成就善舉。俾含空寶殿,指日成工。滿月金容,經劫常住。將見佛天雲護,吉慶駢臻。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高爵尊徽,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惟冀不吝,共登芳銜。(民國十五年丙寅)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
作者:民國印光法師
文化遺產
簡介
千年古剎雲棲,始建於晉,是古城紹興一座文化氛圍頗為濃厚的禪寺。
歷任住持曼香、徹凡、源湛等皆為詩僧,著有《嫩江樓詩草》、《慕梅精舍詩鈔》等傳世佳作,在當時文壇上頗有影響。不僅如此,明末著名儒家學者劉宗周、清代高僧印光大師、清代畫師童二樹、近代書壇公認藝術大家徐生翁、現代書畫家李鴻梁、著名學者朱仲華等文人墨客都曾作客雲棲,或題額或作疏或繪畫。曾有明代宗周提額,壁有清代畫師童二樹的墨梅圖。
史載清道光、鹹豐年間,詩僧曼香及其徒徹凡先後繼席雲棲,吸引當時不少名流前來雅集,其情景不遜蘭亭禊游。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時期的一代高僧弘一大師,即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近代史上著名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李叔同,竟與雲棲寺也有著非同一般的淵源,據他的高足李鴻梁先生回憶:弘一大師的字畫及其書畫、書籍曾暫存於小雲棲寺。
雲棲寺歷代保存的經籍、書畫,究竟有多少?有一個傳說:清朝有一個水師將軍彭玉林,其人酷愛書畫,來寺院看,竟看了三天三夜。寺院收藏之豐,由此可見一斑!
雲棲寺曾呼籲各界查找歷史遺失的經籍、書畫的下落。
新建的雲棲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法師為寺題寫匾額。紹籍著名書畫家沈定庵、郭子美、甘稼泥、蔡旺林等為各殿堂題額。
“小雲棲”額
民國11年(1922年),僧源湛重修,時有房屋50餘間。邑人、書法家徐生翁題 “小雲棲”額一方。
“九蓮閣”匾
紹興名剎小雲棲寺舊有藏經樓,高懸“九蓮閣”一匾,為李鴻梁先生手書,篆書兼有隸意,氣勢宏偉,為先生不可多得之篆筆,惜也毀於文革。先生晚年極少再書大字,唯所見題畫行書款,爐火純青,有人書俱老的境界。
彩壁繪畫
彩壁繪畫是雲棲古寺文化積澱重要組成部分,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在紹興乃至全省佛教禪寺中首屈一指,從寺院的殿、堂、廊、廡及山門等壁面上,乃至神龕背景,重彩豐富艷麗、形象傳神逼真的壁畫隨處可見,完全沒有一般廟宇的沉悶。分殿內,牆面採用大面積壁畫補白:空中祥雲繚繞,優雅輕盈的飛天播灑著滿天繽紛的香花,莊嚴祥和的佛佗正在護法簇擁下講法布道……恍若置身靈山。
小雲棲寺彩壁繪畫內容也不限於佛教文化,在這裡,可以見到“虞舜孝感天地”等一組二十四幅栩栩如生的古代孝圖,傳統倫理和隱逸稱道的人物和山水題材占了相當比重,讓人感悟“禪意人生,智慧之旅”。
豐富多彩的壁畫,既傳遞出佛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又充分表現出人們對繁榮、和平、幸福的嚮往,還給人以審美的愉悅。
藏書
豐富的藏書使雲棲寺更象一座圖書館。囿於場地,雲棲寺尚無藏經樓,但藏經室收藏佛教典籍之齊全,令人嘆為觀止,經卷浩繁足有萬冊之多。其中不乏精品,以匯集佛教一切經典的全書大藏經為例,就有日版《大正新修大藏經》200冊、《乾隆大藏經》168冊、《大藏經補編》36冊等。一排排書架上,一本本大部頭的“天書”,使得面積不足百餘平米的藏經室顯得過於侷促。
墨韻
儘管雲棲寺歷代保存下來的書畫和經典在文革期間悉數被抄,但書畫的文化傳承卻在雲棲寺綿延不絕。稍加留意,堂額、殿柱、殿側、鐘樓、神龕等都有書法名家題詞作對,如“雲棲寺”寺額就是由原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享有“詩僧”之稱的茗山法師所題,而紹興著名書家如沈定庵、郭子美、甘稼泥、蔡旺林等題寫的古雅樸厚,禪意通靈的書法,讓人分攘中求得菊的淡雅,物慾中求得蘭的高潔,功名中求得荷的清香,塵囂中求得竹的寧靜。加之寺院保存的其他大量紹興書法名家作品,到雲棲,如臨書法聖地蘭亭,置身淨土,別有一番脫俗返樸的心境。
雲棲寺大鐘
雲棲寺大鐘文革期間曾經被紅衛兵拿走,掛在府山頂上望海亭里,鐘上鑄有" 雲棲寺"大字,是歷代雲棲寺之寶,1993年歸還寺院。
懶雲樓詩草二卷 (清)越州釋與宏撰
著者簡介: 曼香(1758-1838年),俗姓王,名興宏,釋興宏,號卍香,浙江紹興人。清中期浙東名僧,西園吟社成員。七歲出家鑑湖之興教禪院,歷主紹興平陽、開元及雲棲諸叢林,後退居小雲棲寺,尤以小雲棲最久。今存《懶雲樓詩集》、《懶雲樓詩草》等。
清道光七年(1827)小雲棲自刻本。
是書為清中期紹興詩僧釋與宏(卐香)詩集,多為與浙東文人詩畫相酬以及遊歷記聞。扉頁題“道光丁亥鐫/小雲棲藏板”,前刊道光己巳高第序,末刊道光丁亥鄔鶴征跋。白紙刷印,原裝保存,品相完好。
人文歷史
簡介
紹興市雲棲寺的有緣人,據史料記載,歷史上有 鳥窠(道林)禪師、 蓮池(袾宏)大師、內衡銓、孫智銓、詩僧曼香、徹凡、印光大師、源湛、弘一大師(李叔同)、朱仲華、茗山,詩人白居易、魏璞、蕭昱、王野,儒學大師劉宗周,畫家童二樹、徐生翁、李鴻梁,書法家王文治,居士朱佩南等都與雲棲寺關係密切。
明末著名儒家學者劉宗周、清代高僧印光大師、清代畫師童二樹、近代書壇公認藝術大家徐生翁、現代書畫家李鴻梁、著名學者朱仲華等文人墨客都曾做客“小雲棲”,或題額或作疏或繪畫。
史載清道光、鹹豐年間,詩僧曼香及其徒徹凡先後繼席“小雲棲”,吸引當時不少名流前來雅集,其盛景不遜蘭亭雅集。
弘一大師的字畫及其他書畫、書籍暫存於“小雲棲”。
周恩來1939年3月底來紹興,是月30日中午曾受邀在“小雲棲”用餐。
此外,據說康有為、蔣介石、李先念等也都與“小雲棲”頗有淵源。蔣介石以前和寺院長老關係很好,蔣在世時常便裝來此,以前有寺院長老和蔣介石合照掛於寺內,後因歷史原因遺失。
劉宗周(1578-1645)
劉宗周,字起東,號念台,山陰人,明代最後一位儒學大師,明朝末年著名理學(心學)家。其學之要,在“誠意”,在“慎獨”,人稱之為“千秋正學”。曾經做過儀制主事、右通政使、順天府尹、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等官。學者稱他為蕺山先生。著有《劉子全書》。他著作甚多,內容複雜而晦澀。他開創的蕺山學派,在中國思想史特別是儒學史上影響很大。清初大儒黃宗羲、陳確、張履祥等都是這一學派的傳人。劉宗周的思想學說還具有承先啟後的作用。天下敬仰為“泰山北斗”。
劉宗周還是一個極富民族氣節的愛國者。清軍攻陷杭州,宗周先生正進餐,一聽此訊息,推食慟哭,自是絕食23日而逝。當代新儒家學者牟宗山甚至認為,劉宗周絕食而死後,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命脈都發生了危機,且延續至今。
劉宗周曾為“小雲棲”提額。
童鈺(1721-1782)
童鈺,清代畫家。字璞岩,一字樹,又字二如、二樹,別號借庵、二樹山人、樹道人、梅道人、梅痴、越樹、櫟樹、樹樹居士、太平詞客、白馬山長,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終身布衣。善山水,以草隸法寫蘭、竹、木石皆工。尤善寫梅,宗揚無咎法,“使氣入墨,奇風怒雲,奔赴毫端(袁枚語)。”興之所至,常在月光下濡墨作畫,縱橫欹側,皆成妙品。生平所作不下萬本,故有“萬幅梅花萬首詩”小印。童鈺畫梅蒼老古樸,墨氣雄厚。惟千篇一律,苦無迢逸,筆不能變化從心,終覺失之板。工詩,亦以詠梅為勝,世稱“二絕”。有“絕筆梅花絕筆詩”之譽。其《畫梅》詩云:“十丈炎威十丈塵,毫端猶見雪精神。莫嫌拂袖多寒氣,我是人間避熱人。”又有“空山突見古時月,老樹忽先天下春”之句,論者謂奇情逸氣。兼工草隸,愛蓄古銅印章,精篆刻。嘗預修《豫省志》、《揚州志》,著有《二樹山人集》《香雪齋餘稿》。
傳世畫作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作《墨梅圖》軸,現藏廣東省博物館;四十四年作《墨梅屏》六條著錄於《知魚堂書畫錄》;四十六年(1781年)作《月下墨梅圖》軸藏揚州市博物館;另有《墨梅圖》大幅藏西泠印社。
童鈺曾為“小雲棲”作“墨梅圖”壁畫。
印光大師(1861~1940):
釋印光法師,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當年在廬山修行的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大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合陽)孟莊鄉赤城東村人。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是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圓寂後被尊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因為大師的種種神跡,佛教徒深信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印光大師永思集》中有相關記載)。大師化人無數,最被人稱道的是,無論是誰,只要寫信請教,大師都回信指點迷津,由其回信集結而成的《印光大師文鈔》,被認為是佛教徒尤其是淨土宗信眾的修行寶典。
印光大師在1926年因受小雲棲寺源湛法師之請,為“小雲棲”作《募修大殿疏》,刊在《印光大師文鈔》三篇卷四889頁。
徐生翁 (1875-1964):
徐生翁,邑人、書法家,早年從外祖姓李,名徐,號生翁,以號行。中年以李生翁書署,晚年始複姓徐。字安伯,浙江淳安人,世居紹興。精楷隸,由顏真卿入手,得力於北朝碑版,形成簡、質、凝、稚的“孩兒體”書風。亦能篆刻、繪畫,風格如書。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
二十年代出版的《中國現代金石書畫家小傳》第一集,評述徐生翁先生:“大江南北,僉稱先生所作古木、幽花,自成馨逸,金石書畫,橫極千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徐生翁先生晚年所作畫,蕭疏淡遠,雖寥寥幾筆,而氣韻生動,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風格。徐生翁先生在1964年1月臨終前數日,竟閉門燒毀不少作品,在老人的心靈中,他唯一的冀求,就是要將最完美的藝術品獻給社會。
民國11年(1922年),僧源湛重修“小雲棲”。徐生翁題“小雲棲”額一方。
弘一大師(1880-1942):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1918年8月19日出家後法名演音,即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弘一大師,晚號晚晴老人。他生於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著名的佛教僧侶。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開元寺圓寂。
弘一法師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那首很有名的歌曲《送別》就是他作的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飄蜀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豐子愷、潘天壽、李鴻梁都是大師的高足。
弘一大師與“小雲棲”關係非同一般。據弘一大師高足李鴻梁先生回憶:“弘一大師曾把自己的字畫及其他書畫、書籍暫存於小雲棲寺---”(資料來源《浙江文史集粹·社會民情卷》)。
周恩來(1898-1976):
周恩來,字翔宇,曾用名飛飛、伍豪、少山、冠生等,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周恩來畢業於南開大學,早年留學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等地,回國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曾參與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戰爭,並指揮長征,西安事變中,他代表中共中央與中國國民黨簽訂契約,共同對日作戰。自1949年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1949年至1958年間兼任外交部部長。1974年6月1日,病情日益加重,至1976年逝世。
周恩來最早了解紹興文物古蹟,有三條渠道,一是在長輩的閒談中,二是小時來紹所見,三是在流傳於族中的高祖周元棠的《海巢書屋詩稿》中,因詩稿寫到了紹興的許多名勝古蹟,其中就有《越中十二景》。
1939年3月,周恩來因抗戰機緣來到紹興,順道去了臥龍山(府山)、秋瑾烈士紀念碑、大禹陵、東湖、小雲棲、快閣、蘭亭、王明陽墓等8處古蹟名勝。30日中午,周恩來在“小雲棲”就餐。
李鴻梁(1841-1971)
李鴻梁,大,15歲進紹興府中學堂求讀,時魯迅先生曾任該校學監。後又到杭州浙江兩級師範深造,有幸得到李叔同先生(即出家前的弘一大師)的諄諄教導,李鴻梁不負師教,終於成為一位著名的藝術教育家和卓越的書畫篆刻家。
李鴻梁是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愛徒,也是魯迅先生的學生。
李鴻梁先生曾為“小雲棲”藏經樓手書“九蓮閣”一匾。
朱仲華:
朱仲華,曾擔任復旦大學學生自治會會長,經邵力子介紹參加中國國民黨,四次晉見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手書“天下為公”橫幅相贈。歷任紹興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委員。他篤信佛教,皈依印光大師,任紹興佛學研究會會長。
朱仲華曾與王子余、周星白等集資請購 《大藏經》贈雲棲寺,抗戰前曾在“小雲棲”講過經。
茗山: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法師為寺題寫匾額。
歷代住持
孫智銓法師:
清初住持。
清初,朱佩南妻張氏及女雪照皈依雲棲蓮池大師宏法孫智銓法師,遂請智銓住寺。
智銓,俗姓張,字內衡,別號最勝予,又號東升老人,為雲棲蓮池大師株宏法孫。曾主紹興樊江廣救寺、稱心資德寺,研習《法華三昧》,著述甚豐。卓錫興教院後,法席甚盛,同弟子惟圓鳩創殿宇,一時“越郡推為教下第一旃檀林”。
曼香法師:
詩僧,道光年間住持。
曼香,俗姓王,名興宏,曾主紹興乎陽.開元及雲棲諸叢林,尤以小雲棲最久.著有《嫩雲樓詩草》。道光九年(1829),曼香置田6畝9分作為寺產,並立碑記之。
徹凡法師:
詩僧曼香之徒,鹹豐年間住持。
釋徹凡號稱晚清越中三詩僧之一,字寄雲,東山謝氏子,能詩,交遊多名流,居興教寺多年而終,
徹凡與邑人李慈銘善。鹹豐七年(1857).徹凡撰《慕梅精含濤鈔》,翌年,李慈銘為其作序(存紹興圖書誼)。
源湛法師:
民國期間,住持。
民國11年(1922年),僧源湛重修“ 小雲棲”。民國15年(1926年),住持源湛謹疏《興教禪寺募修大殿疏》。佛教淨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撰有《紹興偏門外婁江村興教禪寺大殿疏代源湛作》文稿。民國15年至民國19年(1926年至1930年),住持源湛法師募資重加修飾,歷時四年,寺又中興。
抗戰勝利後,源湛法師重新住持小雲棲20餘年。
源湛法師醫道精湛,常用針灸為四周農民治病。在為村民診治時,不取酬勞,贏得四方口啤。
僧慧鑫法師:
1990年後住持。
增瑞法師:
1990年後住持。
興寶法師:
1990年後住持。
光如法師:
1993年至今住持。
釋光如法師,1941年出生於甘肅省甘谷縣渭陽大王莊。他童貞入道,深受多位根深德厚長老薰陶、喜愛、精心教授真傳,布施身心,佛法造詣在同輩中實屬佼佼者。1970年,他禮西安興教寺上心下祺法師為師,成為一名正式的佛弟子。1986年,法師又於五台山碧山寺受具足戒。此後,光如法師陸續到全國各地的佛教聖地禮佛,曾參學於南京棲霞寺、揚州高旻寺、西安臥龍寺禪堂等地,又在密參師座下參學數年。
1993年,光如法師受佛教協會指派到紹興市雲棲寺擔任住持。期間廣播佛教教義,歷載化緣,嘔心瀝血,得到眾居士支持,相繼重修山門、韋馱殿、大雄寶殿、藥師殿、地藏殿、西方殿、僧寮及齋堂等。
釋光如法師,現任越城區佛教協會會長。
人文旅遊
會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遊區
中國浙東唐詩之路紹興會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遊區
紹興秦望山在中國文化史上赫赫有名,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是從廬山下來乘船順長江而下,經馬安山、當塗等地,巡視會稽郡郡治吳中,會稽郡守與屬下官員百姓出城十里跪迎,爭相稱頌始皇帝功德。始皇下車,接見地方鄉老,細心詢問郡情,得到的答覆自然又是百姓歸心、安定太平之類的頌德之聲。後到杭州,因錢塘江水波洶湧,難以成行,便向西行120里,從江面狹窄的地方渡過。秦始皇在會稽山上“立石刻頌德”,這是他第五次出巡以來的第七塊刻石、也是最後一塊刻石。據《越絕書》卷八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東遊之會稽。……以正月甲戊到大越,留舍都亭。取錢塘浙江岑石,石長丈四尺,南北面廣尺六,西面廣尺六寸。刻丈六于越東山上,其道九曲,去縣二十一里。”
浙江紹興會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遊區,坐落在紹興平水鎮平江村,這裡也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體包括以下幾大景點書法聖地-雲門古寺、中國三論宗祖庭-嘉祥寺、佛教聖地-天衣寺(法華寺)、崇福寺(崇福祠)、美麗的若耶詩溪、會稽湖風景區、秦始皇皇登臨過的秦望山、會稽刻石(李斯碑)、雲門山、雲門明覺寺、雲門普濟寺、雲門雍熙院、雲門廣福院、雲門看經院、芍師院、顯聖院(雲門顯聖寺)、雲門廣孝寺、王獻之故居、辯才香閣、辯才塔、陸游草堂、王獻之洗硯池、洗筆池、麗句亭、智永和尚(鐵門檻、退筆冢)、明崇禎三年(1630)文學家王思任撰文、范允臨行書、著名書法家董其昌、陳繼儒和董象蒙跋語的《募修雲門寺疏》、王子敬筆倉、王子敬筆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書“傳忠廣孝之寺”碑、王勃仿蘭亭之"曲水流觴"遺址、五雲溪、白乳亭、五雲山亭、火者塔、溪風閣墓、日本杉木祖師墓、雪嶠和尚塔、“雲門卓立”石牌坊、“雲門古剎”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築景點。
迎恩門
迎恩門又名西郭門,位於紹興古城的西大門,是歷史上從杭州進入紹興的主要水陸要道。在這塊占地51公頃的土地上,千年古運河緩緩流淌,講訴著悠遠的歷史。
上世紀二十年代,因修建公路,迎恩門城樓等被拆除。
2000年市政府在原址重建了迎恩門,現成了免費景點,讓人感到紹興古城厚重的歷史氣息。登臨迎恩門城樓,遠眺迎恩門以東環境已建設的很美,迎恩橋以西正在拆遷,相信這是市政府的一個大手筆,期待著更美的景色展現在大家面前。
迎恩橋
迎恩橋位於紹興市區西郭運河進城口子處,它是古代紹興水路進城的西門戶。
古代皇帝駕臨紹興,百官迎候在此,故取名迎恩橋。孫中山來紹興時,紹興各界也在此歡迎。此處是一重要船埠和市場,此橋也稱菜市橋。該橋為七折邊石拱橋,石級橋面,兩邊石級分別為13與14級。橋跨徑近10米,是紹興市跨度最大的七折邊石拱橋。
現橋為明天啟六年(1626)重修,始建於明天啟六年(1626年)。橋長19米,橋面寬2.7米,橋拱高3.77米,橋南石階11級,橋北石階18級。雍正十一年(1734)的橋碑記上刻有“見龍在恩”四字,碑已不存。
此橋為市文物保護點,收錄於《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樑卷)。
龍山望海亭
望海亭相傳為防衛強吳起見,越大夫范蠡在紹興府山之巔,建有飛翼樓。該亭一度又名望海亭。
望海亭為紹興市歷史名亭。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區府山之巔。
望海亭原為春秋末期的飛翼樓故址。歷代曾易名為五桂、越望、鎮越。屢圮屢建。
望海亭,後建於唐代。
1981年重建,仍名望海亭。
1997年10月1日拆望海亭建飛翼樓。
鑑湖
鑑湖在浙江省紹興城西南,為浙江名湖之一,俗話說“鑑湖八百里”,可想當年鑑湖之寬闊。鑑湖是一處適合觀光遊覽、休閒度假的江南水鄉型風景名勝區,由東跨湖橋、快閣、三山、清水閘、柯岩、湖塘6個景區和湖南山旅遊活動區組成。鑑湖不僅有獨特的自然風光,還有許多名勝古蹟為之增色。
交通信息
地區:浙江省紹興市
區劃:越城區
街道:府山街道
處地:亭山鄉雲棲村
郵編:312000
地址:紹興市越城區雲棲村位置
沿勝利西路朝西過鐵道即右轉約一百多米處
公交:紹興603路公交(南門-大香林景區)
紹興39路公交(客運中心-高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