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使級第135次會談

從1955年8月到1970年2月,前後15年,中美大使級會談共舉行了136次。其中第135次會談是改善中美關係的轉折點。中美雙方原商定,中美大使級第135次會談於1969年2月20日恢復舉行,但當年2月初發生了一起中國駐荷蘭臨時代辦廖和叔叛逃美國的意外事件,美國向此人提供政治庇護,中方的抗議遭拒絕,中國政府於2月28日宣布取消會談。這樣,此次中美大使級會談就一直擱置到1970年才得以舉行。

內容解釋

從1955年8月到1970年2月,前後15年,中美大使級會談共舉行了136次。其中第135次會談是改善中美關係的轉折點。

中美雙方原商定,中美大使級第135次會談於1969年2月20日恢復舉行,但當年2月初發生了一起中國駐荷蘭臨時代辦廖和叔叛逃美國的意外事件,美國向此人提供政治庇護,中方的抗議遭拒絕,中國政府於2月28日宣布取消會談。這樣,此次中美大使級會談就一直擱置到1970年才得以舉行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美兩國一直處於敵對狀態。直到1969年3月中蘇邊界衝突發生以前,中國外交戰略還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其首要任務仍是全力以赴地反對美國的擴張政策

20世紀50年代後期,中蘇關係出現裂痕,直至1969年3月兩國在邊界爆發武裝衝突(即珍寶島事件)爆發,中蘇同盟徹底破裂。

此時,中國最高決策層開始考慮調整中國外交政策。在當時的中國領導人看來,中美關係實際上包含著三個層次的問題。第一是在全球戰略層次上,美國要稱霸世界,以及與蘇聯聯合對付中國,遏制革命運動。第二是在地區層次上,當時特別是美國在中國周邊地區、主要是在越南的軍事干涉,對中國的安全構成了直接的威脅。第三是雙邊關係的層次,當時的核心問題是台灣問題。

而從1969年7月開始,尼克森政府也採取行動緩和中美關係,包括減少在越南的美軍和減少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的巡邏。當年9月7日,美國通過羅馬尼亞部長會議主席毛雷爾向周恩來傳達的重要信息:尼克森政府將無保留地尋求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不支持不參預蘇聯旨在孤立中國的任何行動,將通過政治途徑解決越南問題。周恩來回復美方,雙方可繼續在華沙舉行的大使級談判。

在美國於11月7日正式宣布停止在台灣海峽巡邏之後,周恩來在一份送毛澤東的電報上寫到:「尼克森、基辛格的動向可以注意。」毛澤東終於下定決心調整對美政策,為打開中美關係做出努力。於是,被一再延期的中美大使級會談第135次會議得以舉行。

1970年 1月20日,姍姍來遲的中美大使級會談第135次會議終於在中國駐波蘭大使館會議廳揭開序幕。由於雙方都帶著成功的希望,會談進行得很順利。雙方代表轉達了兩國領導人關於舉行高級別直接接觸、改善兩國關係的願望。

20天后,即2月10日,中國駐波蘭大使館政務參贊、臨時代辦雷陽與美國駐波蘭大使斯托塞爾在美國使館舉行了第136次大使級會談。會談中,中方再次強調應首先解決兩國關係中的根本問題即台灣問題,並進一步表示:「如果美國政府願意派部長級的代表或美國總統的特使到北京進一步探討中美關係中的根本問題,中國政府願予接待。」中國政府的這一表態,為後來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訪華鋪平了道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