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途
1.測量中心靜脈壓(中心靜脈壓,中心靜脈壓) ,用以評估循環生理參數,以及估計體液多寡。因為測量中心靜脈壓這項用途,在台灣醫院常以中心靜脈壓作為的CVC的訛稱。2.大量而快速的靜脈輸液,常出現在失血量可能較大的手術,或者是急救時維持血壓。
3.長期腸外營養,長期抗生素注射,長期止痛藥注射的給予途徑。
4.對於周邊靜脈(小靜脈)較具刺激性的藥物,改從中心靜脈導管注入。例如:胺碘酮等。
6.腫瘤的化療,防止化學性靜脈炎的發生,防止藥液外滲,
7.為反覆輸液的患者建立良好的輸液通道,避免反覆穿刺的痛苦。
8.重症患者建立輸液通路。
規格型號
型號:單腔/雙腔/三腔/四腔
規格:單14G/16G/18G/20G 雙4Fr/5Fr/7Fr/8Fr 三腔5.5Fr/7Fr/8.5Fr 四腔8.5Fr
其中,不同型號對應的導管長度也不同。
導管的外形
直管、彎管和彎外延管
材料
矽膠和PU材料。
適用科室
置入
頸內靜脈(頸內靜脈)
鎖骨下靜脈(鎖骨下靜脈)
股靜脈(股靜脈)
穿刺護理
護理要點
穿刺途徑與方法
穿刺途徑的選擇依醫生個人習慣、熟練程度以及穿刺器械而定。對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穿刺一般取頭低15°仰臥位,肩下墊一薄枕,頭轉向對側。取右側比左側利多。1. 頸內靜脈
以胸鎖乳突肌為標誌,分為前中後進路三種方法。前進路:術者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在中線旁開3cm,於胸鎖乳突肌前緣中點,相當於甲狀軟骨上緣水平,觸摸到頸總動脈搏動並推向內側,離頸總動脈搏動外緣0.5cm處進針,針身與皮面呈30°~40°角,針尖指向胸鎖乳突肌三角處,邊進針邊回抽,見暗紅色血後即穩妥置管。中進路:以胸鎖乳突肌三角頂點為進針點,該點距鎖骨上緣3~5cm(約1~2橫指),針身與皮膚夾角呈30°,與中線平行指向同側乳頭,一般進針2~3cm即可入頸內靜脈。後進路:在胸鎖乳突肌的外緣中、下1/3交點處進針,針身保持水平位,針尖指向胸骨柄上窩。
2. 鎖骨下靜脈
以鎖骨為標誌,分為上下二進路。鎖骨上路:在胸鎖乳突肌的鎖骨頭的外側緣,鎖骨上方約1.0 cm處進針,針身與矢狀面及鎖骨各呈45°角,在冠狀面呈水平或稍向前略偏15°角,針尖指向胸鎖關節,一般進針1.5~2cm即可入鎖骨下靜脈。鎖骨下路:傳統的入路為從鎖骨中、內1/3交界處,鎖骨下緣1~1.5cm處進針,針尖指向同側胸鎖關節後上緣。改良新入路在右鎖骨中心垂線與胸鎖關節水平線相交點為最佳穿刺點。針尖指向甲狀軟骨下緣。
3. 股靜脈
在腹股溝韌帶下二橫指處,以左手食指和中指觸摸股動脈,在其內側0.5cm處進針,針尖指向頭側,針身與皮膚呈30°角。臨床實際操作中筆者更喜歡用“三指定位法”確定股靜脈穿刺部位,定位方法簡單、準確。
4. 方法與材料
穿刺部位常規消毒鋪單,2%的普魯卡因局麻後,先用一次性注射器試穿回血後,將中心靜脈導管穿刺針經原方向引入,保持負壓下緩慢進針回抽有鮮血後,左手固定針頭,右手引入導絲至合適長度後,邊進導絲邊退針頭,擴張器擴充皮下,經導絲置入深靜脈導管,連線三通輸液裝置。導管半圓形縫合固定三針。
護理要點
1. 局部皮膚護理
除嚴密觀察局部皮膚有無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外,每日以碘酒、酒精消毒穿刺點,待揮發乾燥後,加用碘伏,因碘伏具有逐漸釋放碘的性能,能起到持續滅菌作用。此外,套用碘伏的局部皮膚有一層深棕色薄痂形成,可起到掩蓋導管皮膚入口處的作用,對防止細菌沿導管旁竇道行入血液有肯定的療效。再以3M透明薄膜覆蓋穿刺點及導管,因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無菌,不易造成封蓋部位皮膚排泄物無法揮發而導致感染。這些可能是本組無感染者發生的主要原因。另需嚴密觀察體溫變化,體溫是中心靜脈導管留置過程中監測感染髮生的重要指征,當病人突然出現發冷發熱,體溫驟然升高,臨床上又查不出其它原因時,應考慮為導管相關感染。
2. 防栓塞護理
留置導管末端接肝素鎖,因肝素鎖可防止導管內血液凝固,使細菌介入的可能性減少。頭皮針插入肝素鎖內輸液,每日輸液結束時經頭皮針注入肝素液3ml (125U/ml),速度宜慢,並注意將頭皮針退至只留針尖,以保證肝素液充滿整個管腔,從而避免相對降低肝素液濃度導致堵塞。每日在接上頭皮針時,注意回抽血液,以確定導管是否通暢,若末見回血,應判斷是否脫管或是管內回血凝固。空氣栓塞常發生在深部靜脈置管中,如不迅速採取措施,病人將在幾分鐘內空氣栓塞死亡。本組患者在穿刺前均備好輸液泵裝置,根據輸液泵的功能設定報警項目,如發生堵塞、空氣、輸液完畢等,以確保液體順利進入機體及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