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醫院包括:第一醫院、第二醫院、第三醫院、第五醫院、第六醫院等。第一醫院是國家重點大學——中山大學附屬醫院中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附屬醫院,始建於1910年,現為國家三級甲等醫院和國家愛嬰醫院,由院本部、黃埔院區和東山院區三個院區組成,是華南地區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和康復的重要基地,素以“技精德高”在中國和東南亞一帶久負盛名,2004年被評為“香港人最信賴的中國內地醫療機構”。

基本信息

第一醫院

技術力量雄厚,醫療成就卓著。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醫院現有在編職工4576人,開放病床2228張,年門、急診量約420萬人次。長期以來,醫院充分發揮醫療技術力量雄厚的優勢,不斷採用各種新技術成功診斷、治療和搶救了許多危重、疑難和罕見病例,如:如國內首例腎移植、斷趾再植、連頭嬰分離手術及第三代試管嬰兒誕生,國內首例、世界罕見胸腹主動脈瘤、升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腔內治療的成功實施,亞洲首例肝腎聯合移植、首例多器官移植的成功實施(被評為 2004 年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之一)等,這些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為我國醫療界填補了許多空白。

教書育人為本,臨床教學領先。

醫院是中山大學最大的臨床教學基地,承擔醫學本科 60 %以上的臨床教學任務,擁有22個博士,3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博士生導師105人,碩士生導師233人,國家級繼續教育醫學基地1個、衛生部進修基地13個、臨床研究所2個、臨床研究治療中心6個和臨床研究實驗室14個,其中腎臟病臨床研究實驗室和輔助循環實驗室是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學科設定齊全,專科實力雄厚。

醫院設有61個臨床科室,15個醫技科室。其中腎內科、普外科、神經科、內分泌科和耳鼻咽喉科等5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婦產科、兒科、泌尿外科8個學科為省重點學科。廣東省心腦血管病防治辦公室、世界衛生組織(WHO)康復中心、廣東省ICU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廣東省血管外科科研中心和國際體外反博研究中心等社會醫療組織都設在醫院。

科研成果纍纍,學術成就喜人。

醫院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省部委以上科研成果獎90多項;承擔國家、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88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處於全國醫院的前列;每年發表論文、論文被引用和SCI收錄數量也位居全國醫院前列。主辦和承辦《中華腎臟病雜誌》、《中華顯微外科雜誌》、《中華胃腸外科雜誌》、《中華普通外科學文獻(電子版)》、《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誌》、《影像醫學與介入放射學雜誌》和《現代臨床護理》7份國內有影響的醫學專業雜誌。

周邊公交(中山醫站):16 221 222 223 227 22 243 299 40 542 夜27 夜36 夜39 夜40 夜9 183 192 1 22 548 76 夜1 夜2 546 548 夜1 夜2

(省人民醫院站):211 76 864 夜4 112 542 548 28

第二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原名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是一所歷史悠久、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它誕生於1835年,由美國傳教士伯駕(Dr.ParKer)先生創辦,是近代中國成立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西醫院;1886年,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以“逸仙”之名在此學醫和從事革命活動,遂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策源地之一。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中山大學,醫院更名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簡稱中山二院),分南北兩個院區,院本部位於廣州市沿江西路107號,占地面積32150平米。

在這片中國西方醫學的發源地,謝志光、陳心陶、陳耀真、周壽愷、毛文書、秦光煜、林樹模、鍾世藩等一大批勇於創新、默默耕耘的著名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譜寫了輝煌的歷史篇章:中國首例膀胱取石術,首例病理解剖術,首例眼疾手術,首張醫學X光片,第一個醫學留學生和第一個女醫學生,第一本醫學雜誌等,都在這裡誕生。

歷經172個春秋,醫院已經建設和發展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醫療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的大型綜合性教學醫院。擁有MRI、CT、ECT、DSA、彩色都卜勒超聲 儀、碎石機、骨密度儀、自動化分析儀、直線加速器、熱療隱形超聲刀、高壓氧等一大批現代化設備,下設內科(心血管、內分泌、消化、呼吸、血液、泌尿、風濕)、外科(普外、泌尿外、心胸外、骨外、神經外、燒傷整形外、小兒外)、婦產科(生殖內分泌、腫瘤、圍產)、兒科(血液、新生兒、呼吸)、耳鼻喉科(耳、鼻、喉)、口腔科(頜面外、修復、口內)、眼科、皮膚科、中醫科、急診科、綜合科、監護科(ICU、CCU)、神經內科、康復科、腫瘤科、麻醉科、放射科(放射影像、放射介入)、檢驗科、超聲科、核醫學科、病理科、輸血科、藥劑科、預防保健科、手術室、供應室、醫學研究中心、博濟醫療中心等數十個臨床和輔助科室。其中一級專業科室16個,二級專業科室27個,醫技科室12個,擁有博士後流動站和博士授予點12個,碩士授予點27個,其中內分泌內科、婦產科、兒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口腔科為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學科,心血管內科、普通外科、骨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為醫院重點專科。

科研照片科研照片

1949年醫院展開床位僅195張,日門診量不足220人次,1958年床位增至500多張,日均門診量1500人次以上;1984年醫院職工1000多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8人;2005年全院職工1332人,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135人,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博士點11個,博士導師19人,碩士點27個,碩士導師100多人。2006年,全院開放床位1380張,年門急診量130多萬人次,年出院病人3萬多人次。南院區(廣州市海珠區盈豐路33號)於2002年開業,全力創辦以普通外科為特色的大專科、小綜合院區,打造華南地區肝膽外科特色品牌。

近幾年,醫院學科建設水平不斷提升。2002年,小兒血液科中國第一株人胚胎造血幹細胞系建系成功;普外科宋爾衛博士與哈佛大學醫學科學家合作 ,套用RNA干預抑制病毒感染的研究論文發表於2002年7月《自然·醫學》 (Nature Medicine)雜誌,並被美國《科學》雜誌評選為“2003年度世界十大 科技進展”代表性成果;消化內科《自主免疫狀態下B肝病毒變異的規律》課 題參與國家973計畫;小兒血液科《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基礎與臨床套用系列研 究》、內分泌內科《關於瘦素的系列研究》分別獲2003年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 獎、二等獎;2004年度兒科《提高兒童臍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實驗與臨床研究》 、婦產科《保存卵巢功能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內分泌內科《糖尿病足的預警和綜合防治研究》分別獲取衛生部臨床重點項目。

多年來,醫院為現代醫學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得了一系列榮譽:連續被評為“廣東省文明醫院”、“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廣東省白求恩式先進集體”,2003年獲全國、省、市三級抗非模範(先進)單位。醫院秉承南北院區共同發展的原則,以學科群為主體重新布局,實現一個醫院、兩個院區、各具特色,統一品牌管理,將優良傳統和文化在兩個院區發揚光大,實現成為一所國內知名、國際有一定影響的強大的現代化綜合性教學醫院的戰略目標。

周邊公交:(南方大廈站)旅遊2線 夜1 夜31

第三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原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始建於 1971 年,是一所綜合性醫院,承擔預防保健、醫療、康復以及醫學教育和科研任務,是衛生部三級甲等醫院和國家愛嬰醫院、廣東省文明醫院、全國醫院文化建設先進單位。

醫院位於廣州市天河區的黃金地段石牌崗頂、捷運三號線出入口;毗鄰天河體育中心、廣州火車東站、廣州市汽車客運中心、華南快速幹線出口,交通十分便利。

醫院現有職工近2000人,其中醫療技術人員780人,高級職稱人員 254人。醫療科室設定齊全:設有臨床科室 33 個,醫技科室 10 個,開設病床近1400張(含肝病醫院病床400張,日均門急診量達到5000人次以上。

醫院配備有 MR 、 DSA 、 CT 、 CT-PET 、乳腺 X 光機、彩色都卜勒診斷儀、骨密度儀、大型生化自動分析儀,以及中央重症監護系統、百級層流手術室、人工肝支持系統等一批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醫療設施。醫院注重把現代科技手段轉化為高效的醫護運作機制,全方位引入信息管理技術系統,包括住院病人“一日清單”查詢系統,門診醫療費用查詢系統及導診系統,醫學影像和檢驗數據傳輸系統,自動化辦公系統。

作為中山大學醫學部的主要臨床教學基地,醫院承擔了多學科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全國各地進修生的臨床教學任務;有博士後流動站點;擁有一批卓有建樹的學術骨幹,博士生導師 38 人、碩士生導師 124 人。此外還擁有國家藥品臨床研究基地 4 個,省級科研研究中心 4 個,廣東省重點研究實驗室 1 個,重點學科13個,並擁有肝臟疾病、耳鼻咽喉、風濕免疫等多個有明顯優勢的特色專科。

醫院重視構建具有競爭力和凝聚力的醫院文化體系,將獨特的醫院文化作為醫院發展的張力,並匯集成為強大的發展動力。醫院全體職工將以飽滿的精神和昂揚的鬥志,為把醫院建設成為一所現代化綜合性醫院而努力奮鬥。

周邊公交(崗頂站):

眼科中心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座落於廣州市先烈南路54號,占地面積8,9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0多平方米。

中山眼科中心是中山大學附屬單位之一,其前身是嶺南大學醫學院、中山大學醫學院、光華醫學院的眼科組成的中山醫學院眼科教研室,組建於1953年。1965年,移至現址正式建成眼科醫院,當時住院床位為122張,七十年代擴至210張,現有317張。在已故著名眼科專家陳耀真、毛文書教授的創始和幾代人的努力下,眼科醫院的建設規模、醫療服務、專業設定、學術水平、人才培養、人員編制、病床數和醫療設備等方面有了顯著的提高。1983年,經國家衛生部批准,眼科醫院被更名為“中山醫科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廳級建制。2001年10月,中山醫科大學與中山大學合併,中山醫科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更名為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中山眼科中心下設眼科醫院、眼科研究所、防盲治盲辦公室和眼科視光學系,是集眼科醫療、科研、教學、保健和防盲治盲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眼科中心,以規模大、專業人員多、專業齊全、整體學術水平高、儀器設備先進著稱。

經過全體工作人員40多年的勤奮工作、開拓進取和無私奉獻,在醫療、教學、科研和防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1989年,中山醫科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的眼科學被國家教委審核批准為全國眼科學重點學科點。1990年,衛生部批准在中山眼科中心內成立衛生部眼科學實驗室。1995年,眼科醫院通過三級甲等醫院的評選,成為國內首家眼科三級甲等醫院。1995年眼科醫院被廣東省委、省府評為廣東省文明單位。1997年,中山醫科大學創辦的眼科視光學系設在中山眼科中心。1998年,眼科醫院被廣東省衛生廳評為“百家文明醫院”。2000年中山眼科中心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和廣東省“白求恩式先進集體”。2001年,經教育部、廣東省科技廳和教育廳批准成立了相應的眼科重點實驗室;科技部-廣東省科技廳共建眼科實驗室。2001年中心被評為“廣東省行風建設先進單位”。2003年中心被廣東省委、省政府授予“廣東省先進集體”;2004年,部省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廣東省眼科視覺科學重點實驗室通過驗收,被評為優秀。2005年,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學實驗室正式列入科技部2005年度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畫。2006年,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通過建設論證。

中心現有在編人員359人,其中專業人員304人,正副高級職稱人員108人、中級職稱人員126人,獲博士學位62人、碩士學位32人,是一支人才梯隊合理,人數和技術力量居國內先進行列的眼科專業隊伍。其中304人從事眼科醫療、教學和科研等工作。

中心眼科專業齊全,中心屬下的眼科醫院有12個專業科室(角膜病、青光眼、眼底外科、白內障、眼腫瘤和眼眶病、眼底內科、眼整形、眼外傷、眼肌屈光、中醫眼科、神經眼科、準分子雷射)和12個輔助科室;眼科研究所有11個專業實驗室(病理、眼眶病與眼腫瘤、生化、白內障、遺傳分子生物學、視覺科學、視覺生理、玻璃體視網膜病、免疫、藥理、眼庫),開設黃斑病、小兒遺傳眼病、葡萄膜炎病、隱形眼鏡等臨床專科;眼科視光學系設有5個實驗室(套用光學實驗室、隱形眼鏡實驗室、眼鏡光學實驗室、近視眼實驗室、臨床視光學實驗室);該中心屬下還設有防盲治盲辦公室。角膜病專科被列為廣東省“五個一科教興醫工程”重點專科、眼庫與角膜移植實驗室被列為廣東省“五個一科教興醫工程”重點實驗室。角膜病和白內障專科被列為廣東省醫學重點專科。每個專科已形成了自己的醫療和科研特色。角膜移植、準分子雷射角膜屈光矯正手術、角膜形態學、白內障的手術治療、葡萄膜視網膜炎發病機制系列研究、青光眼和視網膜玻璃體疾病的診治居國內領先地位,部分領域達國際先進水平。2008年我中心青光眼專科、白內障專科、角膜病專科等三個專科成為廣東省“十一五”醫學重點專科,其中,白內障專科、角膜病專科是廣東省“十五”醫學重點專科,青光眼專科是新增的廣東省醫學重點專科。

中心認真抓好醫療服務質量,充分發揮技術上的優勢,不僅治癒了許多常見和多發性眼病,還治癒了不少疑難複雜的眼病,解除了病人的痛苦,使不少病人重見光明,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醫務人員診治來自海內外的眼疾患者,2007年門診量達47萬多人次、住院病人2.2萬多人次、年住院眼科手術2.4萬多例。開展了許多國內外先進水平的手術和診斷治療技術,成為國內複雜疑難眼病的會診和治療中心之一。

中心十分重視科學研究工作,鼓勵和支持各級人員申報各級競爭性的科研課題,開展眼科的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兩者結合的研究,開展從整體到細胞、分子基因水平的研究。從1996年起,中心的科學研究分別獲得多途徑的基金資助:獲得包括國家“973計畫”首席課題1項、“863計畫”4項、“十五、十一五”國家科技攻關計畫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1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等國家級課題92項、國際合作課題13項、省部級課題283項、廳局級課題107項等共599項,研究總經費達8000多萬元。經過廣大專業人員的開拓性科學研究,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部份研究項目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共獲科技成果獎90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7項、省部級成果獎61項,廳局級成果獎22項。《表面角膜鏡片術的系列研究》、《治療性角膜移植系列研究》和《角膜形態學及全形膜厚度的系列研究》、“葡萄膜炎發生及慢性化機制、診斷和治療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白內障的防治研究》、《葡萄膜視網膜炎發病機制的系列實驗研究》和《準分子雷射屈光性角膜手術系列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白內障防治技術》被列為衛生部十年百項推廣項目之一,面向農村和基層推廣該技術。

中心師資力量雄厚,是我國培養眼科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現有博士研究生導師26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8人,是我國可招收眼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最早的單位之一。這些研究生導師除了擔任研究生的教學、醫療和指導科研外,還擔任國內訪問學者、國外留學人員、進修生、本科生等不同層次的教學工作。該中心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碩士研究生70多人(在學研究生人數215人)、博士後人員1~ 2人、進修生100多人次。研究生和進修生除來自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除台灣外)外,還有來自國外和澳門地區的進修生。從1997年開始,眼科視光學系每年招20名本科生。帶教老師備課認真、治學嚴謹、言傳身教、教書育人,深受學生的好評和得到上級的表彰。

中心的防盲機構與國際防盲組織HKI基金會等國外機構合作,每年派出醫療隊,曾深入到廣東19個縣市、48個鎮,開展查盲防盲治盲工作、進行眼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培訓基層眼科醫生,深受基層民眾和醫務人員的歡迎及國際眼科同行的好評。他們還積極參與“視覺第一中國行動”復明活動,1998年被廣東省殘疾人聯合會授予“復明扶貧 情暖山區”錦旗。 2007年防盲辦繼續在廣東省的陽江、陽春以及惠東等農村地區開展白內障復明項目,推廣“高質量、低價格、持續性”的白內障手術服務模式。在2007年一年間,共有約2000名白內障患者直接在項目中受惠,接受了白內障復明手術。該項目受到了陽江、陽春和惠東等當地醫院、政府部門,特別是白內障患者的歡迎和肯定,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中心防盲辦開展的群體性眼病研究:廣州市雙生子近視遺傳研究項目是由廣州市科委、中澳科技特別合作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共同資助的,防盲辦負責組織實施、為期五年的國際合作科研項目。2007年暑假組織了雙生子項目的第二年的眼科檢查。為500多個雙生子家庭進行了進展表型的數據收集。2007年關於該項目第一年表型數據結果的論陸續在國際知名的眼科雜誌發表。其中兩篇雙生子項目的論文在新加坡進行的第二屆世界青光眼大會分別獲得了最佳論文獎。

中心十分重視抓好人才的培養,採用選留優秀畢業生、嚴格的住院醫師和住院總培訓、推薦報考研究生、選派到國外進修學習、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鼓勵申請科研課題和申報科研成果、建立激勵機制等途徑促進人才的成長,造成人才的良性循環,為中心的事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吸納國外學有所成的優秀留學人員和國內外學術帶頭人以及聘請享有一定聲望的國外眼科專家教授為客座教授,為眼科事業的發展錦上添花。

中心十分注意開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國內外單位的友好往來,舉辦大型的國內外學術研討會(如在1985年舉行我國首次的國際眼科學術會議、多屆國際性臨床眼科學術會議、第28屆國際臨床視覺電生理學術會議、第一屆亞太視覺科學大會、第一屆亞洲白內障研討會、第十二屆亞非眼科大會、第九屆國際近視眼研究大會、第一屆現代眼科顯微外科國際講座、第一屆國際葡萄膜炎研討會、玻璃體視網膜疾病國際論壇等),邀請海內外專家參加會議或講學。中心也經常派人參加在境外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通過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使醫務人員從中及時了解到眼科學發展的新動向和新技術,有利於業務水平的提高。中心與境外(如美國、英國、荷蘭等國家)11間大學、醫院和研究所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國外專家也到中山眼科中心進行國際間的科研合作。2007年我中心外事活動十分活躍,先後接待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挪威、荷蘭、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以及香港、台灣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27批75人次,來訪的專家在我中心共舉辦了23場學術講座,受到醫務人員和學生的歡迎。

2007年中心共舉辦三次中外學術交流會,包括眼科視光學系建系十周年慶典暨學術研討會、第一屆國際葡萄膜炎研討會和玻璃體視網膜疾病國際論壇。

中心十分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新興建的門診綜合樓即將投入使用,購置了國內外先進的儀器設備(如準分子雷射治療儀、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超聲乳化粉碎儀、玻璃體切割儀、懸吊式大型手術顯微鏡、彩色都卜勒儀、光學干涉斷層掃瞄器、雷射機、超脈衝二氧化碳美容雷射機、多焦點視誘發反應儀、超聲生物顯微鏡等)、引進中英文計算機光碟檢索、開通信息高速公路和Internet聯網、訂購了50多種國外知名眼科雜誌、15種國內眼科雜誌和最新的眼科專著,出版《眼科學報》並與國外交換雜誌18種,大大豐富了眼科信息的來源和交流。

中心科技人員由於在專業技術工作中取得顯著成績而獲得殊榮。李紹珍教授(已故)曾當選為全國眼科學界第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聘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2人聘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有20多人被同行推薦在國外及國內如中華眼科學會和廣東省眼科學分會等專業機構中擔任負責人或委員,在全國同行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威信;20多人分別擔任國內《眼科學報》、《中華眼科雜誌》等多本眼科雜誌的主編、副主編和編委;2人為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國家級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4人為廣東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級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3人擔任廣東省“五個一科教興醫工程”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8人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院長”;2人被評為“全國醫院文化建設先進個人”;4人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及“中國青年科技獎”;1人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2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人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醫生”;2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4人分獲“廣東省南粵傑出教師”、“廣東省南粵教書育人先進教師特等獎”、“廣東省南粵教書育人優秀教師獎”;2人被評為衛生部優秀中青年專家;1人被評為“廣東省優秀中青年專家”和“全國科技之星”;4人被評為“廣東省白求恩式先進工作者”;1人被評為“廣東省優秀護士;1人被評為廣東十大“師德標兵”;1人為第3~6屆、1人為第7~9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人為中國共產黨十四屆代表大會代表。

周邊公交:(先烈南路站)高峰快線12 高峰快線8 209 27 289 293 546 54 85 夜19

腫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由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和中山大學腫瘤研究所兩部分組成。經過四十多年的不懈建設,現腫瘤防治中心已經發展成為全國醫療規模最大、學術力量最雄厚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於一體的腫瘤學醫、教、研基地之一,學科地位、綜合實力已居全國領先水平,在全國尤其是廣東省的腫瘤防治工作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心現有員工1519人,病床數1051張,設有23個 臨床、醫技科室,22個機關職能科室,1個實驗研究部。年門診量逾30萬人次,出院人數達26000人次,手術8460例,醫療業務量均居全國腫瘤專科醫院前列。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是國家重點學科(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重點實驗室、國家級首個抗癌藥物臨床實驗研究基地(GCP中心)、中國中西醫結合腫瘤中心、博士學位授權點、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廣東省抗癌協會的依託單位。

中心擁有一支高水平的的醫教研隊伍,其中有高級職稱人員170多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博士生導師36人,碩士生導師73人,在讀研究生351人。中心的多個學科發展居國內領先水平,是中國抗癌協會鼻咽癌專業委員會、化療專業委員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腫瘤微創治療專業委員會的主委單位;中國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放療專業委員會、肝癌專業委員會的副主委單位。中心於1998年率先在全國推行腫瘤單病種首席專家負責制,組織制訂各大病種多學科綜合診療方案,可為廣大腫瘤病人提供高水平的診療服務。

在教學方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為全國,尤其是廣東省培養了大批的腫瘤專科人才。中心是國家級醫療繼續教育基地,自1964年起衛生部委託開辦全國腫瘤臨床醫學進修班,已為全國培養了3000名腫瘤專業技術人才。

中心作為我國較早建立的癌症防治機構,“十五”以來,積極開展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對研究人員推行PI制,實行“滾動、競爭、開放”的體制,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共獲得各級科研課題資助344項,包括“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863”計畫及“973”計畫項目及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獲得各類科技成果獎勵15項,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各一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廣東省科技一等獎各2項;中心自行研發的低熔點鉛擋塊技術、適形照身技術,已被廣泛套用於放射治療;國家Ⅰ類新藥重組人內皮抑素腺病毒抗腫瘤注射液已完成Ⅰ期臨床實驗;生物工程人工食管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進入臨床試驗。

此外,中心被國際上的SCI期刊收錄發表論文數也逐年增多,主編的核心期刊——《癌症》雜誌在國內外的影響力亦與日俱增。中心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癌症研究合作單位,2003年與全美實力排名第一的安德森癌症中心(M.D.Anderson)結為姊妹醫院,與瑞典、日本、法國、英國等世界先進的癌症防治機構建立了密切聯繫。

周邊公交(腫瘤醫院站):224A 224 283 518 夜18 夜38 185 261 2

(執信路站):

(執信中學站):112 16 192 221 223 225 535 550 63 夜15

第五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位於珠海市美麗的香洲灣畔,情侶路旁,環山臨海,環境幽靜,風景秀麗。醫院毗鄰澳門,鄰近碼頭及國際機場,海陸空交通十分便利。

醫院於2002年12月在原珠海市醫療中心的基礎上建立,總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建有歐陸建築風格的門診大樓、住院大樓、醫技樓、腫瘤治療中心,擁有先進完善的現代化醫療配套設施,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儀(DSA)、16層計算機斷層成像系統(16SCT)、磁共振成像系統(MRI)、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瞄器(ECT)、醫用直線加速器和彩色都卜勒超聲儀,鈷60放療機、尿動力學檢查儀、全套電子內窺鏡及微創外科腔鏡系列、國內外先進的超聲刀及套用於各系統手術的水刀系統、流色細胞儀、逾百萬/台的先進麻醉機、高壓氧艙等大批國內外先進醫療設備,並配有功能齊備的ICU,醫療設備總投資逾兩億元。

醫院現有職工1200餘人,正高46名,副高116名,博士生導師7名,碩士生導師42名。多名教授在專業領域成就卓著。目前有中華醫學會各專科學會委員4人,省級醫學會各專科學會主任委員2人,省級醫學會各專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常委、委員64餘人,市級醫學會各專科學會主任委員11人,副主任委員18人。

醫院臨床學科齊全,多數學科在本地區具備很強的實力。全院設有46個科室,其中臨床科室36個,醫技科室7個,門急診系統3個。可開放病床1300張,門診可供4000人次/天使用。現年門診量44.6萬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2.4萬例,年外科手術1.3萬例。

醫院開展的項目包括:肝腎移植術、先天性心臟病手術治療、冠狀動脈搭橋術、腹主動脈瘤切除術、人造血管置換術、螺鏇水刀碎石經膽道鏡治療肝內膽管結石;胰體尾+脾臟切除術、介入熱化療治療肝癌、人工肝、腹腔鏡膽囊切除及胃腸手術;喉癌頸淋巴結清掃術及全喉切除術;同種異體穿透性角膜移植術、眼科疾病的雷射治療(後發性白內障的膜切開、閉角型青光眼的虹膜周切除術等);輸尿管鏡下壓彈道碎石術、經尿道前列腺電切+電汽化術、尿動力學檢查;射頻消融術、冠狀動脈造影術、經皮腔內冠脈成形術+支架置入術、先心病封堵術、骨髓細胞移植術、自體(異型)外周血幹細胞移植、血漿置換治療SLE、腎穿刺術、無痛胃腸鏡檢查、立體定向放射治療(X刀)、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全腦全脊髓照射治療、腫瘤大面積不規則野的照射、腫瘤深部熱療、 MARS人工肝、血漿置換治療重型肝炎、腹水超濾還輸治療頑固性腹水;胃腺體腸上皮化生的分型、12種腫瘤標誌物的同時定量檢測、CT冠狀動脈鈣化積分、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乳腺鉬靶攝影檢查、免疫螢光、免疫病理診斷等。具有微觀、微量分析檢測能力,可進行病毒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基因診斷、組織細胞培養、藥物代謝動力學分析、血藥濃度監測、組織配型及流式細胞儀檢測等。

醫院是中山大學培養高層次醫學人才的臨床教學基地,承擔著博士、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學任務,同時還承擔著多項國家級和省市級科技項目。醫院設有中心實驗室,為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平台。

醫院積極開展多渠道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定期來院講學。不斷引進的新知識、新技術,極大地促進了醫院學術水平的提高。先後與義大利米蘭大學合作成立了國際病理診斷中心、與國際腎臟病學會合作成立了腎臟病研究中心、與新加坡NKF合作成立了國際透析護士培訓中心、與美國康耐爾大學共同成立了國際肺癌早期行動計畫。醫院在保證做好為珠海市和省內人民健康服務的基礎上,還為港澳台地區以及世界各地的患者和遊客提供了優質高效的醫療保健服務。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人實踐著中山先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精神,鞭策著自己以嶄新的精神風貌,團結協作,奮力拚搏,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以更高超的醫術、優質的服務,為建成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現代化綜合性教學醫院,為充滿挑戰和希望的未來而努力!

第六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又名中山大學附屬胃腸肛門醫院(簡稱中山六院),始建於1965年。2007年2月5日,廣州市政府將原廣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成建制整體移交中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肛門醫院,SYSU-GIH)。

中山六院是一所以胃腸肛門為專科特色的綜合醫院,承擔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和康復等任務,是中山大學教學醫院、廣東省及廣州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院,承辦《中華胃腸外科雜誌》,內設博士後流動站、中山大學胃腸病學研究所、天河區員村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中山六院坐落在廣州市天河區員村二橫路,位於廣州市城區中心地帶,毗鄰天河區政府、天河公園、珠江新城,與琶洲會展中心隔江相望。緊靠廣州市捷運五號線員村站出入口、華南快速幹線出入口,臨近黃埔大道和正在開發的花城大道、臨江大道,交通十分便利。

中山六院現有在編職工638名,其中教授、主任醫師16人,副教授、副主任醫師59人,有博士學位25人。各臨床科室齊全,開設內、外、婦、兒、耳鼻喉、口腔、中醫等12個二級學科和28個三級學科。編制床位303張,開放床位約460張。占地面積約2.8萬平方米,業務用房2.6萬平方米。

新手術室

作為中山大學的臨床教學基地,中山六院承擔了多學科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全國各地進修生的臨床教學任務,設有博士後流動工作站點;擁有一批卓有建樹的學術骨幹、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等。

中山六院消化內鏡中心是全國最優秀的內鏡中心之一,配備先進的消化道電子內鏡主機4套及電子胃鏡、十二指腸鏡、放大電子腸鏡等十餘條,擁有國內首家可經鼻超細電子胃鏡,中心內配有數字減影X光設備、大腸水療機等專科設備,大大地提高了腸鏡檢查的成功率及準確性。開展的無痛胃腸鏡受到了廣大患者的熱烈歡迎。對遠道而來,需及時做腸鏡的患者,該中心通過大腸水療,清潔腸道,無需患者住院口服瀉藥及等候時間,大大地方便了患者,滿足了患者的需要。此外,還擁有多層快速螺鏇CT、彩色B超、800mA進口X光機、C臂X光機、數位化X光機、腦地形圖、全自動生化檢測儀、骨密度檢測儀、病理冰凍切片機、動態頻閃喉鏡、人體成分測量儀等大型檢查設備,有高壓氧艙、各種康復治療儀、燒傷疤痕治療儀及電視腹腔鏡等大型先進治療設備。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肛門醫院)首任院長、博士生導師汪建平教授現任中山大學副校長、全國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組長、《中華胃腸外科雜誌》主編、《外科學》教材副主編、中華醫學會理事、廣東省醫學會副會長、廣東省胃腸外科與營養支持學組組長、日本消化器外科學會員、亞洲造口康復治療協會理事及中國區主席。

中山大學附屬胃腸肛門醫院是中山大學醫科的發展戰略重點之一,其特點是以西醫為主、中西醫結合、防治結合,醫療教學科研一體化;其代表學科有食管胃腸外科、肝膽脾胰外科、結直腸外科、肛腸外科、消化內科、炎性腸病中心、腫瘤綜合治療科、消化內鏡中心和臨床營養中心等。胃腸肛門技術團隊實力雄厚、人才眾多、設備先進,能解決食管、胃、小腸、結直腸、肛門等外科領域的重大、複雜和疑難病例。胃、結直腸腫瘤、肛門直腸良性疾病的診治處於全國領先水平。胃腸肛門學術團隊共承擔各類研究項目15項,各級科研成果斐然。“直腸癌保功能手術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系列研究”榮獲2006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山大學附屬胃腸肛門醫院、中山大學胃腸病學研究所和中華胃腸外科雜誌是中山六院的三大支柱,與內、外、婦、兒等友鄰科室及麻醉科、手術室、SICU等配套科室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成為大學服務社會、服務民眾的技術陣地和學術平台。醫院與國外多個著名的胃腸疾病中心建立了長期友好的雙邊交流和合作關係,診療技術、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

根據廣州區域衛生的規劃和中山大學發展戰略,按照衛生部和教育部關於三級甲等教學醫院標準,我院將用3-5年的時間,建設成為設定床位1000張,其中胃腸肛門專科設定床位400~500張,綜合學科設定床位500~600張,以食管、胃、肝膽脾胰、小腸、結直腸、肛門等的良惡性疾病診療為大專科特色的現代化綜合醫院,實現學科結構調整、服務模式創新、醫療資源共享,造福百姓和社會。

口腔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是我國華南地區著名的口腔專科教學醫院,擁有一支高學歷、富有臨床和教學經驗的人才隊伍,50%醫護人員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授、副教授及講師80餘人,其中博士、碩士生導師20名,並擔任中華口腔醫學會、廣東省醫學會、廣東省口腔醫學會主委、常委等職。醫院設有牙體牙髓病科、兒童牙科、牙周黏膜病科、口腔頜面外科、口腔修復科、口腔預防科、口腔正畸科、口腔種植科、特診科、急診科、潔牙中心等臨床科室和住院部,以及病理科、藥劑科、放射科、檢驗科、義齒製作中心等輔助科室。醫院所有科室每天開設普通門診、專科門診和教授門診,日診量達1千多人次。

醫院位於廣州市區繁華、交通方便的陵園西路,門診口腔綜合治療台140台,口腔頜面外科住院病床66張。全面使用國內首家口腔醫院臨床信息系統,實現了掛號、診療、處方、收費、預約的網路化管理。醫院在國內率先實施“一人一機”的口腔專科醫院感染控制措施,成為衛生部口腔醫院感染控制南方示範單位。醫院引進系列新技術、新材料,購置根管顯微鏡、顳頜關節鏡等國際一流的口腔醫療設備,大力開展常見多發病的診治工作,疑難雜症的專科診療水平與國際接軌,處於國內領先水平。醫院診室、病房、候診環境、住院條件的設計引入了以人為本的現代理念,為患者提供了舒適、寧靜的診療環境。

醫院是口腔醫學人才培養基地。醫院設有口腔內科學、口腔頜面外科學、口腔修復學、口腔正畸學、口腔預防醫學、口腔材料學、口腔組織病理學和口腔解剖生理學等8個教研室。實行多層次辦學,培養大批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承擔多項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接受國內外各類進修生,推廣規範化的現代口腔診療技術,全面提高了本地區口腔疾病治療的整體水平。

醫院大力開展口腔醫學基礎與臨床研究,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省科技廳和衛生廳等科研項目。多項科研成果通過鑑定,並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每年在國內外口腔專業雜誌發表大量學術論文,出版多部學術專著。廣東省口腔醫學會成立並掛靠醫院後,進一步確立以學會作為全省口腔醫學學術交流中心的地位,有力地促進了華南地區的學術繁榮。

周邊公交:(陵園西路站)546

(東風大酒店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