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
中山大學是由孫中山頒布大元帥令創建的大學,原名為國立廣東大學。孫中山病逝後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並進行教學體制改革,引進歐美國家的科學和教育體系。在此過程中,學校聘請留學法國的天文學家張雲博士為數學系教授,由於他特長天文學,於是在1927年初以數學係為基礎成立了數學天文學系,同年2月在學校圖書館(現廣東貢院明遠樓舊址)東北側的小土崗上修建天文台。天文台於1929年6月落成,海拔30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地面部分為一座坐北向南的長方形二層樓房,正面有數十級階梯,東側為相連的六角塔形三層樓房,地下部分為一層地下室。天文台建成後,原中山大學物理系氣象試驗所的儀器設備併入,因此中山大學天文台以天文為主,兼顧氣象,其主要儀器是法國制天文標準時鐘,15厘米子午儀、20厘米反射望遠鏡,德國制赤道儀各1個,此外還有多種氣象儀器,如自動雨量計、水銀氣壓計等。成果
天文台除進行天文教學與研究外,還承擔天文觀測工作。當時世界大部分天文台都位於高緯度,而中山大學天文台則位於北回歸線附近,可以觀測到高緯度天文台所不能觀測到的南半球星空,因此受國際天文學界的重視,曾經和國際天文聯合會變星委員會聯合進行變星的觀測活動,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此外,1933年的萬國經緯測量,1936年的日食觀測,都是由中山大學天文台代表中國完成。天文台還承擔許多民用軍用項目,如廣州市的首次經緯度測定,廣東空軍日月出沒時刻計算等。修繕重建
1935年,中山大學石牌新校落成,中大除醫學院外全部遷入新校,並於1936年在新校區高崗上修建新天文台。新中大天文台於1938年落成,正式取代舊天文台。但不久後廣州淪陷,實際上新天文台直至1946年後才正式使用。1952年大學院校調整,中山大學天文學系全體師生、天文台全體員工以及天文儀器設備全部調整入南京大學,中大新舊天文台被棄用。1957年至今,中山大學天文台舊址由廣東省科技圖片社、廣東科技報社等單位使用。1978年7月,中山大學天文台舊址和廣東貢院明遠樓一併成為廣東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10。
中國的天文台
名稱 | 所在地 | 修建時間 |
---|---|---|
上海外灘氣象信號台 | 上海 | 1907年 |
登封觀星台 | 河南登封 | 1279年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 河北省興隆縣 | 2001年 |
紫金山天文台 | 江蘇南京 | 1934年 |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 上海 | 1962年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 | 河北省興隆縣 | 1968年 |
雲南天文台 | 雲南昆明 | 1939年 |
袁州譙樓 | 江西省宜春市 | 1944年 |
中山大學天文台舊址 | 廣東省廣州市 | 1929年 |
佘山天文台 | 上海市松江區 | 1900年 |
杭高天文社 | 浙江杭州 | 2001年 |
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觀測站 | 江蘇盱眙 | |
陝西天文台 | 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 | 196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