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
詞目:萬科館
拼音:wàn kē guǎn
基本簡介
猶如七座金燦燦的麥垛,落落大方地展示生命的健康與豐盛;天光與水色交相輝映,詮釋著自然平衡的和諧之美……這是上海世博會萬科館建成後將呈現給世人的景象。29日,名為“2049”的上海世博會萬科企業館發布展館建築設計方案,同時在世博會浦西園區舉行奠基儀式。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局長洪浩,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等出席儀式。
萬科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代表企業,衷心希望萬科在世博會這個全球舞台上所
萬科館的主題是“尊重的可能”,希望通過這一主題來傳遞萬科對美好未來的祈願。萬科館命名為“2049”,2049年既可意味著一個人的未來,也可意味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甚至整個地球的未來。它還可以象徵通往未來的一段旅程,其中蘊含著無限可能。
萬科館由七個相互獨立的筒狀建築組成,各筒之間通過頂部的藍色透光ETFE膜連成一體,利用自然採光照明降低照明的能耗。超過一千平米的開放水域環繞著七個圓筒,水面映照天空,試圖讓參觀者感受到與自然親近的愉悅。而這片開放水域還會起到調節展館區域氣溫、濕度的作用,營造一個自然舒適的小環境,幾個分館圍合而成的中庭更能為參觀者提供舒適的活動空間。
萬科館是一個低碳建築,其回歸自然、節能環保的理念在材料、通風、採光等方面都有體現,希望建築可以喚起人們欣賞、尊重和順應自然的態度,探求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為此,萬科館選用麥秸稈壓制而成的麥秸板作為最主要的建築材料。展館將通過熱壓和風壓兩種自然通風的模式,儘可能最大化自然通風,從而減少空調使用的時間,降低展館在運營過程中對於能源的消耗。
而在展示內容方面,圍繞“尊重的可能”這一主題,萬科館將通過五個小故事來講述關於人、自然和城市的相互尊重,並導出萬科所處房地產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住宅產業化的探討、摸索和實踐。
設計方案
萬科館被命名為“2049”,這個館名將加深公眾對未來的關注。2049年既意味著一個人的未來,也意味著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甚至整個地球的未來。同時,它還象徵通往未來的一段旅程,其
中蘊含著無限可能。萬科館將用通過五個小故事來講述關於人、自然和城市的相互尊重,希冀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參觀者分享對“尊重的可能”的思考與探索。走進展館,你將踏上一段妙趣橫生的旅程,經歷五個不同的有關“尊重”的故事。在“雪山精靈廳”,您會看到滇金絲猴如何從生存空間消失的威脅中險象環生。“生命之樹廳”展示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公益環保行動——我國的退耕還林政策,如何讓林進沙退,讓“生命之樹”茁壯生長。
在“蟻穴探險廳”,通過到放大了的蟻穴中遊歷,您會了解到人類如何向自然學習,創造出更加綠色環保的建築。“莫比斯環廳”里的莫比斯環象徵著資源的無限循環,台北市民是如何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行動變問題為資源,請隨我們看個究竟。“尊重·可能廳”講述的是尊重的故事,只要個人、組織和社會都能以尊重的態度付出努力,那么未來就會有人類、自然、城市和諧共生的美好可能。
建築特色
這座主要由天然麥秸板為建築材料的展館由七個相互獨立的筒狀建築組成,各筒之間通過頂部的藍色透光ETFE膜連成一體。展館外圍由一個超過一千平方米的開放水域環繞而成,在營造自然舒適的展館環境之餘還會起到調節展館區域氣溫、濕度的作用。
“萬科館是一個低碳建築,選用麥秸稈壓制而成的麥秸板作為最主要的建築材料,給農作物秸稈的再利用增加了一條有效的途徑。”萬科集團萬創設計管理中心總建築師朱建平在奠基儀式上介紹,“展館將通過熱壓和風壓兩種自然通風的模式,儘可能最大化自然通風,從而降低展館在運營過程中對於能源的消耗。
用麥秸稈壓制而成的麥秸板是展館最主要的建築材料。此外,展館將通過熱壓和風壓兩種自然通風的模式,儘可能最大化自然通風,減少空調使用的時間,降低展館在運營過程中的能耗。同時,每個筒的頂端所鑲嵌的藍色透明ETFE膜氣枕天窗,能夠通過自然採光照明降低照明的能耗。
七座金色的“麥垛”展示著生命的健康與豐盛;天光與水色詮釋著自然的和諧之美。這是上海世博會萬科企業館建成後呈現出的景象。
故事解讀
金絲猴的故事第一個金絲猴的故事,我們來看一個視頻短片(放短片)。世博會萬科館有六個桶,我們用五個桶來講故事。第一個故事是金絲猴的故事。金絲猴和人類何其相似,是我們人類的鄰居,更是我們
中國人的鄰居,但是它們的棲息地被人類侵略了,它們的棲息地越來越少,逐漸成為瀕臨滅絕的物種,和大熊貓一樣。有一位叫奚志農攝影家,他跟蹤金絲猴拍了六年,15年前,他帶著拍的資料和照片到北京有關部門呼籲要保護金絲猴,沒有得到多少回響,但他得到了粱從誡先生的幫助。實際上中國的民間環保就是從粱從誡和奚志農先生開始聯合起來保護金絲猴開始的。這是我們的第一館。把中國民間對大自然的保護的故事講給外國人和國人聽。有部分國外觀點認為,中國的企業家只知道賺錢,在賺錢生產的過程當中,大量的消耗能源,大量的進行碳排放。我們想通過金絲猴的故事告訴他們:中國在改革開放30年當中,中國的民間環保在行動,而他們行動起來的第一個故事就是關於金絲猴的故事。水的故事第二個故事是水的故事(放視頻短片),這是長江源頭的一個地方,一年前的這個地方,我還可以用杯子盛水,一年後,這個地方已經沒有水了。30年來,我們的三分之一的水源都受到了污染,黃河也已經成了季節河。如果這樣繼續下去,長江遲早也會有問題。我們應該關注我們水源短缺的現狀。一滴水的故事是從積極意義上來說的,講的是我們如何節約用水取得的成績,如何搞環境保護我們中國取得的成績。這個故事是在講,中國政府在江澤民和朱鎔基時代實行的一項政策,叫“退耕還林”。這么多年過去了,退耕還林在水土保持、環保方面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所謂的退耕還林就是一種補償的機制,在西部一些生態脆弱的地方,告訴當地人你不要在種莊稼了,也不要再放牧了,給你補償把種莊稼改成種樹、種草,這個是中國政府最大的一次的環保行動,這個行動還在繼續。依據現在國際環保組織觀察的數據可證明,中國的退耕還林政策成效不錯。其中有一個故事值得一提,它就是得益於退耕還林政策。現在新疆已經大規模的運用滴灌技術,我們知道以色列在沙漠上進行滴灌技術,農作物豐收,取得驕人成績。新疆在20年前就引用了滴灌技術,但基本上沒有成功,因為他是高科技,成本高,需要操作的人員接受過高一點的教育,中國農民不具備這樣一個成本上的能力,不具備這樣的技術,這是當年推廣不成功的原因。但由於退耕還林的這項政策,使新疆的滴灌技術得以大面積的推廣。我是今年的六月去新疆,看到滴灌技術取得的成果,讓我非常感動。我們知道新疆非常缺水,因為缺水,人為地濫用水源,新疆的羅布泊已經乾涸了,塔里木河經常斷水。新疆的生態非常脆弱。但因運用了滴灌技術,保住了原來的農田。還有原來很多不能種植的戈壁灘,現在已經可以種樹,種有經濟價值的樹,比如說非常有經濟價值的棗樹。一方面可以綠化,另一方面又可以產生經濟價值。
阿拉善:防治沙漠化的故事第三個就是防治沙漠化的故事。(放視頻短片)這是新疆庫木庫里沙漠,庫木庫里沙漠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沙漠,有4500米。我是今年7月份的時候穿越了庫木庫里沙漠,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34%面積是沙漠,如何防治沙漠化。這裡講的故事是在阿拉善的一個環保組織的故事,阿拉善是內蒙古的烏蘭布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的所在地,地方叫阿拉善,阿拉善生態保護協會簡稱SEE,這是五年前,2004年以北京為首的一些企業家號召華人圈的企業家聯手起來做防治沙漠化的一個工作,理由是首都北京的沙塵暴已經非常嚴重,首都是全國人民的首都,也是世界華人的首都,我們應該行動起來做這個事情。我是阿拉善發起時的會員、第二任會長。上個月的28號,我已經卸任,現在是前任會長,第三任會長是台灣的一個企業家。防治沙漠化實際上就是保護梭梭林,只要梭梭林保護住了,生物的多樣性就保護住了,沙漠就不會再擴大了。如果梭梭林被破壞了,其他的植物也不能生長,沙漠化會越來越擴大。所以簡單來說,我們是在保護梭梭林。過去五年保護了20萬畝,那邊一共有1400萬畝的梭梭林,我們才保護了20萬畝,而每年的退化面積是35萬畝,也就是說,我們五年保護下的還不夠一年的退化。怎么辦?現在從保護20萬畝增加到200萬畝,之後努力從200萬畝擴展500萬畝,再擴展到800萬畝,再擴展到1000萬畝,我們希望擴展到1000萬畝的時候,退化就打住了。如果打不住,就不能逆轉了。我希望我們的工作能使這個沙漠化面積不再擴大。我非常同意這個片子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已經沒有後悔的時間了,我們只有採取行動,現在的防治沙漠化就是在行動。
白蟻的故事第四個是白蟻的故事。(放視頻短片)剛才放的片子是我今年7月份去奈洛比聯合國環境署進行兩個工作訪問。在歐洲、北美之外,環境署的第三個辦公地點在肯亞的奈洛比,這次訪問當中發生了一個故事,我們向環境署介紹如何防治沙漠化,人類如何自律,人類不要貪婪、放肆。當時聯合國副秘書長Steiner先生說,我們不僅僅是要尊重自然,而且我們應該要學習自然。比如白蟻是如何來打造白蟻洞穴的,如何建造一個高大的洞穴,還造了一個自然的通風系統,來保持溫差。我們坐在這個教室裡面很舒服,因為我們有空調的系統,但是這種舒服的代價是碳排放,因為有用電,電是用煤來發電的。我們發現白蟻窩裡面舒服,外面可以上40度,50度,但是利用地溫的循環,蟻穴內始終保持在零上22度左右。所以我們就是受這個啟發,請聯合國環境署地方司的司長陪同我們一塊專門參觀了這棟建築。這棟屋子裡面沒有空調,但是很舒服。這是仿生學的學問,學習向白蟻學習建造房子。這是白蟻的故事。
垃圾袋的故事最後一個是垃圾袋的故事。我們知道中國在迅速地經濟發展,也在迅速的城市化,儘管城市有很多的弊端,有很多的問題,但從農村來的大學生比較願意呆在城市,大部分不願意回農村。城市一定有城市的生活方便,生活質量可以得到提高。但是,城市帶來了很多城市化的問題。比如:如何進行垃圾處理,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們有一個垃圾的故事,講的就是如何對待處理垃圾。我們知道已開發國家在這方面顯得有經驗,像瑞典、丹麥、芬蘭、挪威他們在如何處理垃圾方面已經是用非常高科技的方法。完全是真空的管道來運輸。根本不需要在戶外運輸、分類垃圾。他們在室內,按照不同的管道真空傳送,垃
NGO組織在台北進行訪問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台北的垃圾分類做得非常好。恰好就是在馬英九當台北市市長的時候推廣了垃圾分類,我納悶他是從哪裡學的。了解到是從韓國首爾學的。再追溯,首爾是從哪裡學的,是從東京學的?東京—首爾—台北,我說台北能夠做到,上海也能做到,上海能做到,北京也能做到,北京能做到,深圳也能做到,我相信這樣的故事。所以我們這個垃圾的故事,講的就是台北的垃圾分類。這是萬科館的五個故事。
我們講這五個故事來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的態度和我們的焦慮,我們焦慮的未來是怎么樣?它是不確定的。如果我總結改革開放過去的30年。用三個字來概括:想不到。作為個人發展、公司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我只有用“想不到”來概括。在未來的30年怎么樣?我也用三個字來概括“不確定”。有各種的可能,我們希望是一種尊重,一種尊重自然、尊重社會、尊重我們自己。但能不能做到,我不知道。但是不確定是一回事,不是說我們的行為不確定,我們的行為很確定。萬科已經走了25五年的道路,秉承的是:開放、透明、規範、責任.。而且我們將來還是堅持這樣的一種態度,恰好這三種建築,就表明了萬科對未來的一種態度,對未來的一種期許,也是我們對未來的一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