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共黨史是政黨史,是專史,它研究建國後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歷史。其主要內容,一是怎樣執政,即怎樣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一方面通過憲法和法律把它們變成國家的意志,貫徹到國家生活的各個領域;一方面通過其各級組織、各級幹部,團結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運用廣泛的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宏偉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二是執政黨自身的建設,包括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黨的隊伍的發展、壯大,黨的幹部的培養教育,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繼承、發展,黨紀黨規的確立和監督、檢查,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係,等等。主要階段
根據《中國共產黨簡史》2001年版本資料簡介,中共建黨90多年來共經歷了如下十個主要階段:1、大革命階段
2、土地革命階段
3、抗戰階段
4、民主革命階段
5、新民主主義階段
6、社會主義建設階段
7、文化大革命階段
8、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
9、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
10、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成立背景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鬥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到1919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準備。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了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共產主義組織。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年9月,上海發起組把《新青年》雜誌(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此基礎上,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深入工人民眾,舉辦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各地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制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畫,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準備。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歷史條件
一、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做了榜樣,隨後馬克思主義為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並傳播,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鬥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
四、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五、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中共一大
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當時,在法國的共產主義小組還沒有和國內取得聯繫,所以沒有派代表出席)。推舉的代表共12人:湖南小組毛澤東、何叔衡,湖北小組董必武、陳潭秋,上海小組李達、李漢俊,北京小組劉仁靜、張國燾,濟南小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小組陳公博,日本東京小組周佛海。參加大會的還有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們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出席了會議。會議在召開過程中曾遭到帝國主義密探的干擾,最後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大會討論了政治形勢、黨的基本任務、黨的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等問題,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大事簡記
1921年7月23日-8月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8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成立。
11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局發出通告,對黨的組織.宣傳工作做出部署。
1922年1月12日香港海員大罷工
1月21日-2月2日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
5.1-5.6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舉行。
5.5-5.10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6.15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
7.16-7.23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
8.29-8.30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西湖舉行全體會議
10月中共中央從上海遷到北京
10.16-10.26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
1923年2月4日-2月9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二.七”慘案發生。
2.27中共中央發表《為吳佩孚慘殺京漢路工告工人階級與國民》。
3.3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發表《就京漢鐵路罷工工人流血事件告中國鐵路工人書》。
4月中共中央由北京遷回上海。
6.12-6.20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6.15中國共產黨理論刊物《新青年》季刊在廣州創刊。
7.1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前鋒》月刊在廣州出版。
7月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對於時局之主張》。
8.20-8.25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
10.20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周刊在上海創刊。
11.1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辦“上海書店”。出版發行《嚮導》、《新青年》、《前鋒》等雜誌。
11.24-11.25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三屆一中全會。
11.28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通過《關於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和國民黨問題的決議》。
12.25中共中央發出《第十三號通告》。
1924年1月國中共中央和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在上海舉行聯席會議。
2.7全國鐵路總工會成立。
2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三屆二次執行委員會會議。
5.10-5.15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在上海召開。
6.17-7.8共產國際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
7.3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廣州開學。
7.15廣州沙面工人大罷工。
9.10中國共產黨發表第三次對時局的主張。
11.19中國共產黨發表第四次對時局的主張。
黨史簡介
黨的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黨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2年在上海召開。
1922年,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二大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鬥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黨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
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黨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5年四大召開,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四大的缺點和不足是: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於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民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黨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7年五大召開,大會雖然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未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五大實際上並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黨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對後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次會議也存在著缺點,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仍舊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中心,這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
1934年,中央紅軍進行長征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
1935年長征過程中,遵義會議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也開始進行全國性抗戰。
1938年的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也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940年,百團大戰由總司令朱德和副總司令彭德懷指揮。
1941年根據地經濟建設時期,中國共產党進行了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
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的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經過激烈的爭論,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又名《雙十協定》。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鬥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民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黨的八大: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1948年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956年八大召開,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由於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八大是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黨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鄭重地向全國人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1969年九大召開,九大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使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黨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1973年黨的十大召開,繼續了九大的“左”傾的錯誤。
黨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後的首次大會
1974年,中國趕走南越侵略軍,收復西沙群島。
1975年的全面整頓工作由鄧小平主持進行。
1977年黨的十一大召開,雖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黨的十二大: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作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
1982年十二大召開,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黨的十三大: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87年十三大召開,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大會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大會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大會還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經濟發展分三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鄧小平同志的這一論斷,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理論和科學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既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點,也是科學技術發展必然結果。社會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作為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學,必然包括在社會生產力之中。科學技術一旦滲透和作用於生產過程中,便成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現狀告訴我們,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生產力諸要素全面滲透,同它們融合。
黨的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為黨的十四大召開作了充分的理論準備,1992年10月十四大召開,這次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二是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黨的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大會指出,中國共產黨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黨的十六大:與時俱進的大會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新世紀乘勝前進,規劃制定新世紀中國發展重大戰略的會議,也是與時俱進,為指導思想增添理論新成果的代表大會,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三個代表”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並實現了我們黨承前啟後,完成整體性新老交替的任務。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鬥。
黨的十七大: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大會
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黨的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
黨的十八大:中共十八大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總結過去5年的工作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實踐,回顧總結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全面審視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新要求和人民民眾新期待,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對全面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戰略部署,進一步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繼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標準條件
1、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進部分。中國革命在過去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在以後更需要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階級將來要發展,要成為人口中的大多數,農民在使用機器耕種之後也變成工人。最後全體人民都是工人。(我們黨歷來依靠無產和半無產。)一切黨員必須承認這點。
2、中國共產黨的最終目的,是要在中國實現共產主義制度。為鞏固新民主主義制度而鬥爭,更要為轉變到社會主義而鬥爭,最後要為實現共產主義而鬥爭。
(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制度的要點另外說明。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般地不破壞私有財產的制度,但社會主義就首先要在工業中然後在農業中破壞私有制。在農業中組織集體農場,這時,只能依靠工人及貧僱農,不能依靠一般農民,只是團結農民。)一切黨員必須具有為黨的這些目的而堅持奮鬥的決心。
3、因此,我們做一個共產黨員,必須是一輩子都要堅持革命鬥爭。如果在中途不能堅持革命鬥爭,就不能再做共產黨員。這種革命鬥爭是包或政治的、經濟的、思想的鬥爭在內,並且還要和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進行武裝鬥爭(但不是說要當一輩子兵)。
4、一切共產黨員進行革命鬥爭,必須在黨的統一領導之下去進行。因此,一切黨員必須執行黨的政策和決議,積極參加黨所領導的革命運動,嚴格地遵守黨的紀律,對於黨內黨外一切損害黨的利益的現象必須進行鬥爭。否則,就不能做一個共產黨員。
5、一切黨員必須把人民民眾的公共的利益,即黨的利益,擺在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黨員的私人利益必須服從人民的即黨的公共利益。一切自私自利的人,不肯為人民犧牲自己的人,都不能做共產黨員。(鄉村中互助組、互助會、合作社,就是社會主義經濟方式之一,是半社會主義。不怕犧牲自己一點,努力為合作社工作,就是社會主義。公營工廠生產競賽,更是社會主義。)
6、一切黨員在革命鬥爭中,必須勇敢堅決,不能在嚴重的艱苦的環境中退縮,不能向敵人投降,不能叛變共產黨與共產主義。否則,就不能做共產黨員。
7、一切黨員都必須為人民民眾服務,使黨與人民建立很好的關係,認真地了解人民民眾的要求和意見並及時地向黨反映,把黨的政策向人民民眾作宣傳解釋。除開經過批准的少數黨員外,每個黨員都必須在自己的職業之外,再做一件黨的組織或支部所分配的社會服務的工作。不能這樣做的人,都不能做共產黨員。
8、一切黨員為了能夠並且更好地履行以上各項,都必須努力地學習,使自己懂得更多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的思想,使自己的覺悟更加提高。不努力學習的人,是不能做好一個共產黨員的。
相關圖書
基本信息
名稱: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上下冊)(平裝)
圖書封面
圖書封面
作者:本社編
單位:冊
類別:黨群組織—黨務黨建
出版單位:中共黨史出版社
其它介紹:2011年1月/98.8萬字/平裝
定價:150元
內容簡介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記述中國共產黨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29年的歷史。該書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中央有關重要文獻為依據,充分吸收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史學界重要研究成果,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黨性原則和科學精神的統一,全面準確地反映了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的不平凡歷程,是一部正確總結歷史經驗的權威性黨史基本著作。該書的出版發行,對於深入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和全國黨史工作會議精神,對於廣大黨員幹部尤其是高中級領導幹部正確認識黨的歷史,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素質,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是繼《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出版以來的又一部中國共產黨歷史基本著作,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1949年-1978年的歷史。這是一段波瀾起伏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艱辛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
該書的編修,始終以歷史決議為指導,以新時期黨歷次代表大會和中央全會有關黨的歷史的論述為準繩,並在撰寫中得到中央領導同志親切關懷和精心指導,若干重要問題的表述均經中央批准,代表了目前對這29年歷史研究的最高水準。該書規模宏闊、編纂工作歷經十六年、十數次易稿,是黨史界和黨員幹部民眾矚目的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