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致詞
鐵道科學研究院於1950年3月1日成立,是我國鐵路行業唯一的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性研究院,2002年由國家事業單位轉製成為集科研、開發、生產、諮詢等業務為一體的鐵道部直屬大型科技企業。鐵道科學研究院以促進中國鐵路科技進步為己任,堅持“行業服務為立院之本,成果轉化為興院之策的”建院方針,發揚“創新、勤奮、嚴謹、和諧”的院風,以建設成為“國家級的鐵路行業基礎研究基地、大型綜合科研試驗基地、關鍵系統技術集成基地、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基地、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基地”為目標,堅持自主創新,緊密圍繞鐵路既有線提速、高速鐵路建設、鐵路重載運輸、鐵路信息化、鐵路運輸安全保障、鐵路裝備現代化、城市軌道交通等技術領域積極開展科技攻關和服務。近年來,伴隨鐵路行業的跨越式發展,鐵道科學研究院實現了企業自身的健康、持續、高速發展。
鐵道科學研究院真誠歡迎各界朋友對我們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共同為中國鐵路科技進步獻智獻策。相信在鐵道部的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歷史沿革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成立50多年來,歷經創建、發展、文革、恢復與振興以及改革與發展5個重大歷史時期,走過了曲折而又輝煌的路程。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歷史與共和國的鐵道建設事業緊密相連。1949年11月,新中國誕生僅僅一個月,國家百廢俱興之際,鐵道部即決定籌建鐵道科研機構。1950年3月1日,鐵道部鐵道技術研究所在唐山正式成立,唐振緒任所長。同年9月,更名為鐵道部鐵道研究所,領導機構遷京,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著名科學家、教育家、橋樑工程專家茅以升為研究所所長。從50年代開始,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就堅持“一切為科研,科研為運輸”的辦院方針,建所伊始就組織力量投入備受戰爭創傷的鐵路網的恢復運營和解放初期的新線建設;1956年鐵道研究所擴建為鐵道科學研究院(茅老任院長)後,科研人員參與編制了《1956-1967年鐵路科技發展遠景規劃》 ,並成為實施規劃的主要承擔者;60年代,全院8個研究所,370多名科研骨幹分別主持或參加了成昆鐵路幾十個會戰,攻克了一批技術難關,在地勢險峻、地質複雜的西南山區,為修建舉世矚目的成昆鐵路做出了突出貢獻;科研人員完成了青藏高原鐵路、援坦贊鐵路,先後參與研究、試驗和技術攻關的南京長江大橋、湘桂線紅水河斜拉橋、安康漢江薄壁箱型鋼樑斜腿剛構橋,代表著中國建橋技術的先進水平;80年代,大批科研骨幹投身於“北戰大秦、南攻衡廣、中取華東”的建設,承擔了大秦鐵路雙線電氣化萬噸重載運煤專線和大瑤山雙線長隧道以及客運擴編、行車安全保障的重要科技攻關任務;90年代,在廣深線準高速鐵路成套技術攻關、既有幹線提速研究和試驗、京滬高速鐵路總體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究、客票發售和預訂系統、京九鐵路建設配套工程等重大攻關項目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50年來,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從小到大,已發展成多學科、多專業的綜合性研究院,成為鐵路科研、試驗、工業產品及材料檢驗、科技信息和標準計量中心。全院現有職工235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640人,占職工總數的69%。具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510人,中級技術職稱人員755人。
建院以來,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在岩土工程、軌道結構、無縫線路、橋隧建築、水工水文、工程爆破、結構振動、沙漠凍土等特殊地質路基、滑坡和土石流防治、編組站自動化、車站計算機控制、調度指揮、無線通信、光纖通信、數據傳輸、電子計算機套用、金屬及非金屬新材料和新工藝、無損探傷技術、自動檢測、客貨運輸組織、運輸經濟、裝卸機械、基礎標準、科技信息以及軟科學研究等方面,承擔了國家和鐵道部幾千項科研課題,取得科技成果2684項,其中獲國家級獎159項,省部級獎611項。同時,積極開拓市場,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
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十分注重人才培養,在科研開發實踐中培養出大批科技人才。1978年以後,陸續建立了碩士學位授予點13個,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已招收和培養博士生、碩士生總計500餘人。全院出版各類專業技術刊物12種(含內部刊物2種),擁有圖書、文獻資料30餘萬冊。在國家有關部門和鐵道部的支持下,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積極加強同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不斷擴大合作領域。與國際鐵路聯盟、國際重載協會及美、日、俄、法、德、瑞典、波蘭、韓國等10餘個國家及國際知名企業以專家互訪、建立合作關係、主辦國際學術會議、聘請客座教授、長期技術合作、進出口產品等方式進行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國際知名度正不斷提高,已成為國際著名的中國鐵道科研開發機構。
客票室概況
電子計算技術研究所客票室是順應“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鐵路客票發售和預訂系統”的開發建設,從所內軟體、硬體、自控等多個部門抽調的同志加上原運經所計算機室的部分同志,於1996年組建而成的,是鐵道部客票總體組的一部分。客票室還建成了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異種機、多平台的大型計算機套用系統模擬試驗室。鐵路客票發售和預訂系統在全路的套用是該室取得的重大科研開發成果。系統分中央、地區和車站三級,已在全國推廣使用,並實現全路範圍的異地售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系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獲2000年COMPUTERWORLD SMITHSONIAN 國際信息技術獎。此外,客票室還開發出了鐵路小站售票系統、列車移動補票系統等產品,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環行鐵道試驗線
位於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北路東端的環形鐵道試驗線,是鐵道部科學研究院環形鐵道綜合試驗基地的主要試驗設施,是中國乃至亞洲唯一的一個鐵路綜合試驗基地,占地約2200畝,1956年經鐵道部騰代遠部長批准建設,1958年1月正式投入運行。它為鐵路設施的改造、新產品及新技術的開發、運輸能力的提高、運輸安全的保證、運行速度的提高、提供了科學研究試驗場所。
環形鐵道試驗線包括外環線、內環線、站場線、三角線、聯絡線、入環線、牽出線、庫線、渡線和展示線,全長35943.876米(見線路總表)。
為了滿足試驗要求和保證數據的準確,整個環形試驗線包括環內線,除上環線與大環線設道岔外,交叉處均為撥道點,這是環形鐵道試驗線的一大特點。
主要技術參數
外環全長9公里,全環曲線半徑1432米;內環全長8.534(8.506)公里,設有1.473(0.864)公里直線和350、600、1000米不同半徑的曲線聯接。
站場線總計七股道,延長6975.27米,最長股道1180米(有效長1080米),可進行長大列車編解。
環形試驗線已實現全部電氣化,電氣化接觸網延長27.8線條公里。
此外,還設有為機車調頭用的三角線,為機車通過試驗用的R-125米半徑的曲線和機車車輛聯掛試驗用的R-250米半徑的曲線。
內環直線段帶有6‰,9‰的坡度,可進行阻力試驗和坡道代數差試驗。
試驗能力
利用環形試驗線可進行機車車輛、鐵道建築、通信信號、鐵道電氣化設施、客貨運輸、特種運送等多專業的科學試驗,主要有:
(l)國產各型電力、內燃、蒸汽機車的研製參數及性能鑑定的各種試驗;
(2)進口各型電力、內燃機車的驗收和性能試驗;
(3)國產與進口各型車輛的制動和走行性試驗;
(4)線路結構和線路強度試驗以及線路部件(包括鋼軌,軌枕,彈性墊層,扣件等)性能試驗;
(5)路基承載力和路基變形試驗;
(6)輪軌關係的綜合試驗;
(7)有線及無線通信設備性能的試驗;
(8)各種接觸網懸掛方式與其另部件性能的試驗;
(9)各種供電方式的試驗;
(10)貨運重載列車牽引和制動性能的試驗;
(11)客運列車擴大編組的牽引和制動性能的試驗;
(12)組合列車遙信遙控同步操縱的試驗;
(13)長、大、重及特種危險品的運送試驗;
(14)準高速(180Km/h)機車車輛及線路試驗。
完成的主要工作
四十年來,共進行 各類試驗400餘項,直接為鐵道運輸生產服務。其中,一些重要的試驗,如萬噸列車牽引試驗、旅客列車擴編試驗、動車組試驗、進口各型內燃、電力機車驗收試驗、140運載火箭燃料運輸試驗、準高速試驗、與日本國鐵合作完成的輪軌關係試驗、與聯合國亞太經社會進行的輪軌磨耗試驗等,對我國鐵道科學技術和鐵道運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環形鐵道試驗線的建設和發展,必將在我國鐵路建設和重大技術攻關以及國際鐵路合作、交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