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11月1日)
精裝: 34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0開
ISBN: 7800474526
條形碼: 9787800474521
尺寸: 26.6 x 19.3 x 2.5 cm
重量: 939 g
作者簡介
張忠培,現為故宮博物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國冢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委員會考古學科組成員。
長沙市人,1934年出生。1952年畢業於長沙市長郡中學,1952—1956年在北尿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57年-1961年初在蘇秉琦、林耀華指導下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攻讀副博士研究生。1961年初開始在吉林大學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72年任考古專業副主任,主持創辦考古專業工作,後歷任考古專業主任、歷史系副主任和主任、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席、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和職稱評定五人領導小組成員。1987年6月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擔任過或仍兼任一些社會職務,如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東北師大名譽教授等等。1991年被免去院長職務後,他主要從事指導博士研究生、考古學研究和文物保護工作。
自1958年至今,他先後參與主持或主持陝西華縣及渭南、吉林市郊、吉林白城地區、黑龍江繞河及虎林、內蒙古通遼、楚紀南城、河北蔚縣、晉中、山西忻州,以及內蒙古赤峰和河套地區的大型考古研究工作,發表《中國北方考古文集》、《中國考古學:走近歷史真實之道》、《元君廟仰韶墓地》、《晉中考古》、《中國通史‘遠古時代》(合著)和《華縣泉護村》(合著)等著作13種,《試論東莊村和西王村遺存的文化性質》、《史家村墓地的研究》、《齊家文化的研究》、《黃河流域空三足器的興起》、《客省莊與三里橋文化的單把鬲及其相關問題》、《杏花文化的側裝雙鋬手陶鬲》、《河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的生業、文化與環境》、《淺談考古學的局限性》、《考古學當前討論的幾個問題》、《地層學與類型學的若干問題》及《研究考古學文化需要探索的幾個問題》等論文140餘篇,對中國考古學文化的序列與譜系、走向王國的道路、考古學理論與方法和考占學與文物保護的關係均提出了自成體系的認識。
內容簡介
收入這本《中國考古學:走向與推進文明的歷程》的論著,計有21篇。其中的《黃河流域史前葬俗與社會制度》和《晉陝高原及關中地區商代考古學文化結構分析》,分別是我同朱延平和我同喬梁及朱延平寫成的。所有這21篇文章的寫作和已經發表的情況,均在各文之後作了簡單的記述。我將這文集的21篇論著分編為五組,中間的三組,大致表述了前面所說的自己對考古學遺存的社會學解析,和關於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所經歷的階段性變化。最後一組收錄文章4篇,講的主要是關於我提出的兩類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兩類文明的一些基本觀點。這些組內論著的排序,大致遵循寫作或發表的先後。一組只收一篇文章,即《瞭望中國考古學的黃金時代》。將這篇文章收入這本文集的目的,僅表明我是受蘇秉琦師影響而追隨他投入考古學研究的。我自知這篇文章難以說明這方面的基本內涵,只是借它傳達我的一點心意。
這些著作的寫作時間,已縱跨近50年。如上所述,我的認識在這近50年中已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收集在這集子中的文章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自然以後來發表的論著為準。之所以將先後寫作的對同一問題不同認識的文章,均不加改動收進這個集子,目的無非是讓讀者如實地了解我研究的歷程。
目錄
自序
嘹望中國考古學的黃金時代——讀《中國文明起源新探》
元君廟墓地反映的社會組織
母權制時期私有制問題的考察
東山嘴祭祀遺址與紅山文化社會制度
中國父系氏族制發展階段的考古學考察——對含男性居本位的合葬墓的墓地的若干分析
河北考古學研究與展望——在河北省文物普查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黃河流域史前葬俗與社會制度
仰韶時代——史前社會的繁榮與文明時代的轉變
晉陝高原及關中地區商代考古學文化結構分析
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處社會階段——五千年前中國進入文明的一個例證
中國古代文明之形成論綱
中國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學研究
東灰山墓地研究——兼論四壩文化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位置
我對中國文明的一點認識
窺探凌家灘墓地
中國古代的文化與文明
關於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的幾個問題——在《中原文物》百期紀念暨中原文明研討會上的講話
原始農業考古的幾個問題——為《農業考古》創刊四周年而作
史前考古中幾個被淡漠的問題
中國史前時代研究的一些認識
《邊疆考古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