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明研究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是2009年9月1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追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共有三個題目:第一個題目想談一下關於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意義;第二個題目想談一下作為探尋中華文明第一步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緣起和成果;第三個題目想談一下我個人的想法,就是怎么樣來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發展的道路。

先談第一個問題,就是關於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意義。馬克思的著作裡面有一句名言:我們只知道一門科學,就是歷史,歷史可以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就是說自然科學的研究屬於自然史的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屬於人類史的研究,而人類史和自然史是連續的,是整個的宇宙一直到人類的發展過程。現在我們看起來,從宇宙的發展一直到人類的發展,有一系列起源的問題,比如說,現在科學上大家努力探討的一個問題就是宇宙的起源問題。在宇宙的起源問題之後,就是地球和地球所在的太陽系以及銀河系的起源問題。在這個之後,還有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問題。在生命的起源問題之後,還有人類的起源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科學研究的重大問題。我想我們應該注意到在人類的起源之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問題。文明的起源問題,應該說是和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類的起源一樣,是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從來為學術界所關注的重大問題。

作者簡介

李學勤(1933~),生於北京。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現為清華大學教授。本書論述了研究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意義,介紹了作為探尋中華文明第一步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緣起和成果,並剖析了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及其發展的研究道路。本書使用的是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版本。

目錄

代前言:追尋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一輯 甲骨學研究

第二輯 青銅器研究

第三輯 戰國文字研究

第四輯 簡帛學研究

第五輯 年代學研究

第六輯 文明起源研究

第七輯 學術史研究

後記

序言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追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共有三個題目:第一個題目想談一下關於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意義;第二個題目想談一下作為探尋中華文明第一步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緣起和成果;第三個題目想談一下我個人的想法,就是怎么樣來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探尋中華文明發展的道路。

先談第一個問題,就是關於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意義。馬克思的著作裡面有一句名言:我們只知道一門科學,就是歷史,歷史可以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就是說自然科學的研究屬於自然史的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屬於人類史的研究,而人類史和自然史是連續的,是整個的宇宙一直到人類的發展過程。現在我們看起來,從宇宙的發展一直到人類的發展,有一系列起源的問題,比如說,現在科學上大家努力探討的一個問題就是宇宙的起源問題。在宇宙的起源問題之後,就是地球和地球所在的太陽系以及銀河系的起源問題。在這個之後,還有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問題。在生命的起源問題之後,還有人類的起源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科學研究的重大問題。我想我們應該注意到在人類的起源之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人類文明的起源問題。文明的起源問題,應該說是和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類的起源一樣,是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也是從來為學術界所關注的重大問題。

後記

《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這本書,收錄了我在新世紀初寫的一批論文,具體時限是從2000年到2003年“非典”肆虐期間。只有《武陽布與武陽璽》一篇作於2003年6月,因為是《談武陽三孔布》的續稿,連帶著收進來了。同時期寫的序跋之類文字,書中都沒有收入。

我把這108篇小文,大體按內容性質分成七輯,每輯各篇都依寫作先後編排。在2003年印行的《中國古代文明十講》自序中,我曾經說過,我所致力的學術領域主要是中國歷史上文明早期的一段,與《史記》的上下限差不多。這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領域,我想最好叫做“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現在就大膽地用這個詞作為書的標題。

大家不難看到,我這幾年研習的重點是在一系列的新發現。書里涉及的,有濟南大辛莊的甲骨文,安陽殷墟的銅璽,成都金沙的玉琮,曲沃晉侯墓地的叔虞方鼎,眉縣楊家村的青銅器窖藏,上海博物館所藏楚簡,龍山里耶秦簡,秦玉牘,以及安諾石印等等。在這裡,我要對給我觀察學習機會的各個單位、各位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書內還有一部分,是和我所參加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工作有關的,讀者可與我在1999年出版的《夏商周年代學札記》一書參看。我另有一些札記,不在本書應收的時限以內的,擬在《札記》再版時增補。

文摘

又土羊。

陳文以為這片肋骨上的卜辭乃是習刻,理由是“占卜只用肩胛骨,不用肋骨”,他還講到殷墟也出有習刻的肋骨。後來有學者對殷墟所出有字肋骨(不包括雕骨)作了統計,共得兒片⑤。這些肋骨,有的“文字紊亂,字型幼稚”,有的則“字型工整”。非常值得注意的是,這11片肋骨,都屬於無名組範圍。在殷墟,習刻的字骨有肋骨,也有胛骨,其共同特點是文字的紊亂幼稚。至於那些卜辭完全,字型又精好工整的,恐怕很難說是模仿性的習刻,二里崗的肋骨也當劃歸這一類。對此,我覺得有兩種可能的解釋:

一種解釋是,這類文字精整的肋骨確實不是占卜的實際記錄,也不是學卜的人習刻的結果,而是教卜的人為習刻者示範的例子。這個解釋有利於說明肋骨上全無鑽灼,不過當時刻過的甲骨大量現成,有什麼必要做這種範本,尚須斟酌。

另一種解釋是,當時另有使用肋骨的卜法,而且是不施鑽灼的。這種卜用肋骨(也可能有其他的骨)一般不刻文字,從而難於區別出來,刻字的乃是特例。這個解釋的好處是有人類學的依據,如日本、朝鮮的卜骨就有肋骨,或加燒灼,或者不然⑥。

我自己是傾向後一解釋的。不管怎樣,二里崗肋骨不是卜辭,就是摹寫的卜辭,作為卜辭來理解是沒有錯的。

第三個問題是字骨的時代。既然兩片字骨屬二里崗期,它們當然早於殷墟的甲骨文。肱骨上的“土”字,屢見於殷墟較早的自組、賓組等卜辭。肋骨的文字,在結構上、風格上,接近自組卜辭的一種,而“乙丑貞”的前辭形式,又類於歷組卜辭。正因為如此,我在1956年一篇小文里,曾說它近於武乙、文丁卜辭。現在知道自組、賓組、歷組都是較早的,其在若干因素上有似二里崗期卜辭,這是不足為怪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