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電子信息與通信系列規劃教材:現代無線與移動通信技術

《中國科學院電子信息與通信系列規劃教材:現代無線與移動通信技術》是200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由李仲令編寫。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國科學院電子信息與通信系列規劃教材:現代無線與移動通信技術中國科學院電子信息與通信系列規劃教材:現代無線與移動通信技術
作 者: 李仲令 編

出 版 社: 科學出版社

ISBN: 9787030172600

出版時間: 2006-09-01

版 次: 1

頁 數: 551

裝 幀: 平裝

開 本: 16開

所屬分類: 圖書>科技>電子與通信

內容簡介

《中國科學院電子信息與通信系列規劃教材:現代無線與移動通信技術》共11章,全面介紹數字移動通信的基本理論、關鍵技術和未來的發展前景。第1章介紹移動通信的概念和發展概況;第2章介紹移動通信信道的特性;第3章和第4章分別介紹數字調製、解調技術和擴頻技術;第5章和第6章分別介紹抗衰落技術和差錯控制編碼技術;第7章介紹信源編碼技術;第8章和第9章分別介紹OFMD原理和多用戶檢測技術;第10章介紹多天線傳輸技術:智慧型天線與MIMO;第11章是現代無線與移動通信系統,介紹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歷史、現狀、發展前景和各種寬頻無線接入。 全書內容豐富,敘述深入淺出,適合於渴望了解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從事移動通信系統研究與開發的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用書或參考書。

目錄

序言

第1章緒論

1.1 引言

1.2 無線移動通信系統

1.3 蜂窩移動通信系統

1.4 移動無線系統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2章移動通信信道

2.1 引言

2.2 移動環境中的電波傳播

2.3 自由空間傳播

2.4 電波的反射、繞射和散射

2.4.1 反射

2.4.2 繞射

2.4.3 散射

2.5 多徑傳播

2.6 多徑信道的衝擊回響

2.7 移動信道的特性參數

2.8 衰落信道分類

2.9 陰影效應

2.10 路徑損耗預測模型

2.11 移動信道的仿真

2.12 改善衰落信道傳輸性能的方法

參考文獻

第3章 數字調製和解調技術

3.1 數字調製概述

3.1.1 數字調製的特點

3.1.2 調製信號的數學表示

3.1.3 數字調製的基本形式

3.1.4 數位訊號的最佳接收

3.1.5 非相干接收

3.2 線性調製

3.2.1 線性調製的特點

3.2.2 二相相移鍵控(BPSK)

3.2.3差分相移鍵控

3.2.4 QPSK和OQPSK

3.2.5

3.3 恆包絡調製

3.3.1 二元頻移鍵控

3.3.2最小頻移鍵控

3.3.3 GMSK

3.3.4 其他恆包絡調製

3.4 正交調幅(QAM)

3.5 可變速率調製

3.5.1 可變速率調製原理

3.5.2 VR-QAM性能分析

3.6 多載波調製

3.6.1 多載波調製原理

3.6,2 多載波系統的FFT實現

3.6.3 OFDM

3.7 移動信道對數字調製性能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4章 擴頻技術

4.1 概述

4.2 偽隨機序列及其相關特性

4.2.1M序列

4.2.2gold序列

4.2.3 M序列

4.3 直接序列擴頻

4.4 直接序列擴頻碼分多址(DS-CDMA)

4.5 多載波DS-CDMA

4.6 跳頻

4.7 跳時

4.7.1 跳時多址方案

4.7.2 TH-PPM超寬頻碼分多址通信

4.8 擴頻通信系統的同步和跟蹤

4.8.1 初始同步

4.8.2 跟蹤

參考文獻

第5章 抗衰落技術

5.1 均衡技術

5.1.1 均衡原理

5.1.2 線性均衡器

5.1.3 非線性均衡

5.1.4 小數間隔均衡器

5.1.5 自適應均衡算法

5.1.6 格型濾波器

5.1.7 盲均衡

5.2 分集技術

5.2.1 獲得分集信號的方法

5.2.2 分集合併技術

5.2.3 使用分集的數字通信系統的誤碼性能

5.2.4 頻率選擇性慢衰落信道上的數字傳輸

參考文獻

第6章 差錯控制編碼

6.1 最大似然解碼

6.2 分組碼

6.3 分組碼舉例

6.4 循環碼

6.4.1 循環碼的特性

6.4.2 循環碼的生成矩陣和校驗矩陣

6.4.3 循環碼的編碼和解碼

6.5 BCH碼

6.6 RS碼

6.7 卷積碼

6.7.1 卷積碼的基本概念與數學描述

6.7.2 卷積碼的狀態圖和構造特性

6.7.3 維特比解碼算法

6.8 交織編碼

6.9 級聯碼和乘積碼

6.10 調製和編碼的結合(TCM)

6.11 Turbo碼

6.12 低密度校驗碼

參考文獻

第7章 信源編碼

7.1 信源及其特性

7.2 語音編碼的基本概念

7.2.1 率失真函式

7.2.2 語音編碼分類

7.2.3 語音質量評價

7.3波形編碼

7.3.1 時間量化和抽樣定理

7.3.2 幅度量化

7.3.3 PCM編碼

7.3.4 差分編碼調製(DPCM)

7.3.5 增量調製

7.4 語音信號的頻域編碼

7.4.1 子帶編碼

7.4.2 自適應變換編碼(ATC)

7.5參數編碼

7.5.1 聲碼器

7.5.2 線性預測聲碼器

7.5.3 混合編碼

7.6 低速率語音編碼

參考文獻

第8章 OFDM原理

8.1 OFDM的發展史

8.2 OFDM的引入

8.2.1 基於連續時間方式的OFDM

8.2.2 基於離散時間方式的OFDM

8.2.3 調製與OFDM

8.2.4 離散傅立葉變換與OFDM

8.3 快速傅立葉變換

8.3.1 DFT運算的特徵

8.3.2 時域抽取法基2 FFT

8.3.3 頻域抽取法基2 FFT

8.3.4 IDFT的高效算法

8.3.5 基本FFT與直接計算DFT的運算複雜度對比

8.4 FFT與OFDM

8.5 OFDM的傳輸時延

8.6 OFDM的頻譜使用效率

8.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多用戶檢測

9.1 CDMA系統模型與多用戶檢測信號模型

9.1.1 同步CDMA通信系統的模型

9.1.2 傳統接收機模型

9.2 最優接收機理論與最優多用戶檢測器

9.2.1 兩用戶同步CDMA情形

9.2.2 K用戶同步CDMA情形(K>2)

9.2.3 異步CDMA系統的最優多用戶檢測器

9.3 線性多用戶檢測

9.3.1 解相關多用戶檢測器

9.3.2 MMSE多用戶檢測器

9.3.3 多項式展開檢測器

9.4 非線性多用戶檢測器

9.4.1 串聯干擾對消器

9.4.2 並聯干擾對消器

9.4.3 判決反饋解相關檢測器

9.4.4 基於神經網路的多用戶檢測技術

9.4.5 各種多用戶檢測方法的實現複雜度比較

9.5 多速率CDMA系統中的多用戶檢測

9.6 多徑衰落條件下的多用戶檢測

9.7 空時多用戶檢測

9.7.1 最優空時多用戶檢測的信號模型

9.7.2 空時多用戶檢測技術的進展

參考文獻

第10 章多天線傳輸技術:智慧型天線與MIMO

10.1概述

lO.1.1 智慧型天線的發展歷史

10.1.2 智慧型天線的基本概念

10.1.3 波束形成示例:陣元空間和波束空間

10.2 信號模型、波束形成準則和多天線信道模型

10.2.1 陣列天線接收信號模型

10.2.2 自適應波束形成的基帶信號模型和適用準則

10.2.3 多天線衰落信道模型

10.3自適應陣列處理的算法

10.3.1 常規自適應空時算法

10.3.2 盲目適應波束形成算法

10.3.3 TD-SCDMA系統中的智慧型天線

l0.4 多天線無線通信技術的套用和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第11章現代無線與移動通信系統

11.1 引言

11.2 蜂窩移動通信系統

11.2.1 第一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

11.2.2 第二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

11.2.3 第三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

11.2.4 第三代系統增強技術

11.3 寬頻無線接入

11.3.1 無線區域網路

11.3.2 無線城域網

11.3.3 無線個域網

11.3.4 無線廣域網

11.3.5無線區域網

11.3.6 寬頻無線接人與寬頻移動通信的比較

11.4 走向未來的移動通信

11.4.1 3G的長期演進

11.4.2 4G的發展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