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二級學院。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立初時,共設有十三個系,其中與化學學科有關的系包括化學物理系、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系、地球化學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系、以及公共基礎課的化學教研室。1996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將化學物理系、套用化學系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合併組建了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2000年,學院成立了學院直屬的化學實驗教學中心。 據2018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設有4個系、4個本科專業。 截至2015年12月,學院擁有3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3個3二級學科碩士點、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共有教職工202人,學生2336人,其中本科生812人,碩士研究生724人,博士研究生558人,留學生38人,代培研究生206人。

歷史沿革

學院風景 學院風景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立初時,共設有十三個系,其中與化學學科有關的系包括化學物理系、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系、地球化學和稀有元素系、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系、以及公共基礎課的化學教研室。

1996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將化學物理系、套用化學系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合併組建了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建院過程中,將化學物理系的有機化學教研室和套用化學系的無機化學教研室、分析化學教研室合併起來新設立成化學系;將化學物理系的感光化學教研室、計算化學教研室和普通化學教研室與套用化學系的輻射化學教研室、工化教研室合起來成為新的套用化學系;將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高分子化學教研室和高分子物理教研室劃出來,設立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1981年,物理化學(含化學物理)專業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被教育部評定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0年,學院成立了學院直屬的化學實驗教學中心。

2001年,套用化學系被撤銷,將輻射化學的師生併入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感光材料的師生併入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其餘師生併入化學系。

2012年,楊學明院士和李亞棟院士受邀在學院創建院士工作室。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18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設有4個系、4個本科專業。

系名稱專業名稱
化學系化學
化學物理系材料物理
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材料化學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12月,學院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3個3二級學科碩士點、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根據ESI數據的統計分析,學院化學學科、材料科學學科已進入國際前1%。

博士後流動站:物理化學

一級學科博士點: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環境工程、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含化學物理)、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可再生潔淨能源、套用化學、化學生物學、能源化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及材料加工工程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化學學科

師資力量

李燦 李燦

截至2015年12月,學院共有教職工202人,其中教授91人,副教授42人。教授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教育部“長江計畫特聘教授”7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1人,中組部“千人計畫”入選者A類4人、B類2人,中組部“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22人,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4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0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1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25人,2個省級教學團隊,2位省級教學名師。

中國科學院院 士(專職):劉有成、朱清時、錢逸泰、吳奇、謝毅

教育部“長江計畫特聘教授”:徐銅文、劉世勇、俞漢青、龔流柱、俞書宏、陳乾旺、楊金龍、謝毅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江海龍、梁高林、熊宇傑、田善喜、尤業字、黃偉新、洪春雁、鄧兆祥、傅堯、胡水明、羅開富、李微雪、侯中懷、徐銅文、羅毅、俞漢青、崔華、梁好均、劉世勇、俞書宏、龔流柱、陳初升、陳乾旺、王官武、楊金龍、張其錦、謝毅、吳奇

中組部“千人計畫”入選者:張勁松、羅德平、曾曉成、羅毅、陸亞林、嚴以京

中組部“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曹瑞國、馬騁、梁海偉、劉賢偉、王川、王功名、章根強、李濤、姚宏斌、陳濤、汪義豐、蔣彬、江海龍、王興安、邵翔、馬明明、向斌、穆楊、初寶進、陳昶樂、路軍嶺、黃光明、徐航勛、熊宇傑、江俊、朱彥武、余彥、杜平武、顧振華

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

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胡進明、劉賢偉、馬明明、蔣彬、顧振華、余彥、劉光明、陳昶樂、李文衛、王細勝、吳亮、吳宇恩、盛國平、朱彥武、穆楊、吳長征、張國慶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陽麗華、杜平武、顧振華、余彥、朱彥武、尤業字、邵利民、吳長征、盛國平、梁高林、李群祥、洪春雁、傅堯、田善喜、楊晴、徐瑞雪、侯中懷、唐凱斌、夏長榮、徐銅文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劉波、季恆星、江海龍、王細勝、熊宇傑、武曉君、羅開富、曾建雄、楊上峰、陳艷霞、黃漢民、徐鑫、劉揚中、黃偉新、鄧兆祥、田仕凱、李微雪、劉世勇、俞書宏、李全新、張廣照、劉世林、崔華、汪志勇、俞漢青、陳春華 陳暘、王官武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15年12月,學院擁有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教育部第三批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7門安徽省精品課程、17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1個安徽省特色專業;與中科院研究所聯合創辦了“師昌緒材料科技英才班”和“盧嘉錫化學科技英才班”。

國家級精品課程:高聚物結構與性能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

教育部第三批特色專業建設點:化學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化學

安徽省精品課程:無機化學、高分子物理實驗等

安徽省特色專業: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教學成果

截至2015年12月,學院獲得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中國科學院教學成果二等獎、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2篇、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27篇,安徽省優秀博士論文15篇。

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點課程的教學質量(2005年)

中國科學院教學成果:新的教學管理體制的建立與完善(1996年)、電漿化學課程的構建與教材建設(1996年)

安徽省教學成果項目
成果名稱獲獎等級獲獎年份
“高聚物的結構與性能”及相關課程教材的持續建設及其輻射與示範作用 特等獎 2010
綠色化學導向的有機化學實驗課程建設 二等獎 2010
研究生創新能力開拓與培養——化學科研訓練課程改革與設計 二等獎 2010
“高分子物理實驗”精品課程的全面深化及示範作用 一等獎 2008
本碩貫通中級有機實驗課程建設 二等 2008
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點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等獎 2005
培養高素質化學人才-提前開設物理化學課程 三等 2001
化學物理專業建設 一等 1992
高分子物理專業課程教學 二等 1989
創建我國計算機化學學科與教學體系 二等 198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學成果項目
成果名稱獲獎等級獲獎年份
“高聚物的結構與性能”及相關課程教材的持續建設及其輻射與示範作用 特等獎 2010
綠色化學導向的有機化學實驗課程建設 一等獎 2010
研究生創新能力開拓與培養——化學科研訓練課程改革與設計 一等獎 2010
“材料合成化學”精品課程建設 二等獎 2010
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 二等獎 2010
“高分子物理實驗”精品課程及其教材建設 特等獎 2008
本碩貫通中級有機實驗課程建設 一等獎 2008
結構化學教學改革 二等獎 2008
分析化學實驗的改進與加強 二等獎 2008
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實驗 二等獎 2008
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點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等獎 2004
化學物理基礎實驗 二等 2002
化學信息學課程建設 一等 2002
高分子科學教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二等 2002
培養高素質化學人才-提前開設物理化學課程 一等 2000
高分子物理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材編寫 一等 2000
Internet網路及其化學資源 一等 2000
核化學課程建設 一等 2000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名錄
年份作者姓名論文名稱導師姓名
2008 向紅軍 納米材料的理論研究及線性標度電子結構方法的發展 楊金龍
2008 盛國平 廢水生物處理反應器中微生物聚集體表面特性的研究 俞漢青
2006 李震宇 新材料物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楊金龍
2004 袁嵐峰 分子、團簇和凝聚體系中相互作用的計算研究 朱清時
2001 李亞棟 半導體納米材料的溶劑熱合成、結構與性能研究 錢逸泰
2000 侯中懷 表面反應體系中若干重要非線性問題的理論研究 辛厚文
1999 謝 毅 納米材料的溶劑加壓熱合成、結構及性能 錢逸泰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12月,學院擁有3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2個安徽省重點實驗室、2個院級科技套用平台;參與建立了3個協同創新中心;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團隊3個(2003年、2011年、2015年)、教育部創新團隊4個(2005年、2007年、2011年和2012年);同時,學院依託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等平台開展科學研究。

2012年楊學明院士和李亞棟院士受邀在學院創建院士工作室,分別建立化學物理高等研究中心和納米催化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軟物質化學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城市污染物轉化重點實驗室

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安徽省先進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安徽省生物質潔淨能源重點實驗室

協同創新中心:廈門大學牽頭的面向科學前沿的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牽頭的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蘇州大學牽頭的面向區域發展的蘇州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

院級科技套用平台:能量轉換材料套用研發中心、套用化工技術開發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15年12月,學院共承擔和參與了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973項目、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等科研項目,每年科研經費逾8000萬元;自2010年以來,共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4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6項、安徽省自然科學一等獎4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每年發表SCI論文500餘篇,其中高區論文(I區和II區)占50%以上。

2000年至2013年科研成果匯總
項目名稱獎項名稱獲獎等級獲獎年度
有機小分子和金屬不對稱催化體系及其協同效應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2013
特徵結構導向構築無機納米功能材料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2012
手性金屬/有機小分子及其聯合不對稱催化 安徽省科學技術獎 一等獎 2012
廢水處理系統中微生物顆粒的形成過程、作用機制及調控原理 高校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2012
好氧顆粒污泥處理廢水新技術及成套化設備 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 二等獎 2012
有機廢棄物的厭氧生物定向轉化機制 安徽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2011
無機納米結構製備的方法學、可控生長機理及性能研究 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2011
γ射線輻照法製備納米材料 安徽省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2010
可控聚合反應及其套用 安徽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2010
複雜形態和結構的無機功能材料的構築、自組裝原理及性能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2010
基於化學精度計算的物理有機化學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2008
的新型荷電膜的製備及其套用基礎 安徽省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2007
無機納米結構的設計、可控合成與性能 安徽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2007
陶瓷膜燃料電池關鍵材料與製備技術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2007
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與化學鍵活性關係的理論研究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2007
膜滲析法回收酸性廢液的基礎理論研究 安徽省教育廳科技進步獎 一等獎 2006
低維納米材料的溶液生長機理和微結構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2006
複雜無機結構功能材料的構築、自組裝原理及性能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2006
複雜化學體系中重要非線性問題和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2003
納米材料的溶劑熱合成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2001
無機膜的軟化學製備和傳質過程研究 安徽省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2000
納米非氧化物的溶劑熱合成與鑑定 中科院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 2000

學術資源

•《化學物理學報》

《化學物理學報》於1988年創刊,2006年起由中文改為具有中文摘要的全英文《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出版,2002年起為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SCIE等出版物收錄。

文化傳統

•文化活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截至2017年10月,院學生會組織了科研經驗交流會、新生籃球賽、新生足球賽、PPT製作培訓、學習生活經驗交流會、迎新晚會、羽毛球賽、辯論賽、桌球賽、端午節活動、主題團日、“飛躍重洋”活動、文藝沙龍、春蕾科大游活動等文化活動。

截至2017年9月,院研究生會組織了素質拓展、化學學科外文圖書薦購活動、合肥太古可口可樂企業參觀、“微化杯”籃球賽、研究生中文學術年會、“解憂雜貨箱”子活動等文化活動。

學院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李燦
執行院長楊金龍
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葛學武
副院長劉世勇
副院長徐銅文
副院長胡水明

歷任領導

歷任院長姓名
第一任朱清時
第二任俞書勤
第三任錢逸泰
第四任吳奇院

傑出校友

佟振合:58級本科生,男,中國科學院院士,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系。曾任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所長,現任J.Phtochem.and Photobiol., J. Phtochem., J.Photoscience編委,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聯合會成員,理化技術研究所科技委員會主任。

宋湛謙:59級本科生,男,中國工程院院士,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系。現任中國林業科學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松脂化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6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魏復盛:59級本科生,男,中國工程院院士,十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1989、1993年獲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0、1996年獲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獲獲獎環保總局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2003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

吳奇 77級本科生,男,香港中文大學偉倫化學講座教授。曾任中國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Fellow),英國皇家化學會邀請會士。美國化學會期刊“Macromolecules”副主編,德國Macromolecular Journals執行顧問,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期刊“Polymer Chemistry”編委。曾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屆郭沫若獎學金,德國洪堡基金會洪堡研究獎學金,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香港求實基金會求是青年學者獎,香港裘搓基金會高級研究獎,中國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化學會王葆仁基礎研究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