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發出了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軍的偉大號令,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社會主義大發展大繁榮的宏大工程。全會的基本思想和論述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最新成果,展示了我們黨在政治上的成熟和文化上的自覺,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思想深邃,內涵豐富,需要我們深入學習領會和準確把握,迎接新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高潮的到來。

基本信息

文化建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我們黨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代化、大眾化過程中,始終重視對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加深認識,反覆尋求破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歷史課題。這次六中全會《決定》用了“四個越來越成為”論述文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即“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競爭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全會還深刻分析了在大變革大調整的國際環境和發展機遇期、矛盾凸現期的國內環境下,加強文化建設和創新,具有突出的現實價值和時代意義。實踐證明,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就沒有真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沒有先進文化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充分發揮,就不可能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舉世公認的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但還不是文化強國。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革命文化光輝燦爛,現代文化活力四射,但存在的問題是:核心價值觀引領多元文化能力不強,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意識較弱,文化產業發展緩慢,文化產品市場傳播能力較差,國際輿論格局中西強我弱,文化法制建設期相對滯後,國家文化軟實力亟待增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是順應歷史潮流,增強綜合國力,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不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緊迫的。《決定》的理論闡發和科學分析把全黨對文化發展戰略的認識和自覺提高到一個新的時代高度。

社會主義核心

十七屆六中全會精闢地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文化包括理想信念、制度法紀、體制機制、方針政策、管理模式、精神道德、科教文衛、生活方式、社風民俗等諸多層面,不光是文藝作品、文化活動。在文化這個大範疇里,世界觀、價值觀和倫理觀處於核心和主導地位。尤其在思想多元,價值多元,多種文化相互衝撞和融合,信息傳播渠道大大增多的今天,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占主導地位,起到統領和引導作用,這樣八千萬黨員和十三億人民才能有統一的意志、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一致的行動。它是前進的燈塔,戰鬥的旗幟,也是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團結的思想紐帶和精神家園。我們應當看到,建國六十多年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經濟連續幾十年快速發展,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外匯儲備雄居世界第一,綜合國力大幅增強,人民生活空前改善。但是也存在發展方式不夠科學,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環境污染嚴重,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在意識形態領域西方文化滲透,封建腐朽文化回潮,人們信仰淡漠,社會誠信危機,浮躁情緒隨處可見,道德底線一再被突破,惡性案件時有發生。我們應當回響六中全會關於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的號召,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放在文化建設的首位,以求“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素包括,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中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全會明確要求“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個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這一段話中一個“融入”,一個“貫穿”,一個“體現”,一個“引領”,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具有全方位、多層面、系統性的鮮明特點,同時也為思想宣傳文化系統提出了使命和任務,必須解放思想,廣開渠道,創新載體,通力合作,共同寫好這篇大文章。

改革創新

全會《決定》為我們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可以概括為:高舉一面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旗幟,堅持一個方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把握一個主題——科學發展,圍繞一個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一個出發點和落腳點——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依靠一種動力——改革創新。全會還深刻指出,“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動力和出路都在於改革和創新。”全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科學論斷,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道路和方針。

我們黨歷來重視文化創新,歷代主要領導都為民族的大眾的先進文化建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陳獨秀率先倡導民主和科學的文化,反對封建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毛澤東最早提出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親自領導制定“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鄧小平提出了建設“三個面向”的文化,提出培養“四有新人”,主持制定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以及“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江澤民提出宣傳文化工作要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先進思想塑造人,以正確輿論引導人,以優秀作品鼓舞人。強調黨要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胡錦濤提出建設和諧文化,加強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國共產黨九十年來領導的文化運動和文化建設的光輝實踐給我們最深的啟示就是要與時俱進,銳意創新,走民眾路線,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推進文化建設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完善政策保障機制,積極吸取借鑑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全會對推進文化改革和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操作性的措施,如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繁榮文藝創作和生產、建設宏大人才隊伍、健全文化市場體系、改進文化管理工作等。這些決策和措施的貫穿落實將為文化的創新和發展開闢廣闊道路,開創一個繁榮興旺的新天地。

精神文化需求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用,情為民系,利為民謀這是我們黨的宗旨和理念。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產業,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這就是滿足廣大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人民是歷史的主人,也是文化的主人,同時又是文化成果的享用者。發展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也要貫徹“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服務人民,發展成果人民共享”的方針,真正讓人民民眾得到實惠。六中全會公報指出:“要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推進文化技術創新,擴大文化消費。”“堅持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讓民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文化服務。”推進文化發展和繁榮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更加講求文化產品的質量和品位,更加體現“三貼近”原則,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廣大文化工作者要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自覺堅持“兩為”方向,以“人民歡迎不歡迎,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滿意不滿意”為價值取向,為人民創作、生產和傳播更多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力作佳品,提供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品味素到、製作精美的精神食糧,把全會提出的“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推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發展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等各項任務落在實處,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為人民生活幸福美滿作出應有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